8月3日,隆基绿能的业绩快报提振了整个光伏板块。不仅隆基本身最终上涨了6%以上,通威股份、阳光电源、TCL中环等行业巨头也上涨了。这给了我们痛苦“追光者们”市场又开始期待一针强心剂。
但是光伏行业真的很努力吗?过去困扰市场的悲观因素有没有改善?本文将分析这个问题。
01
长期乐观不改短期悲观
事实上,光伏行业业绩的高增长并不是个案。据统计,截至7月27日,已有23家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业绩预测,其中21家业绩预测,14家光伏企业预计净利润翻倍。但从结果来看,市场反应平平。
以天合光能为例,7月25日晚,天合光能发布半年业绩预测,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将达到33.28亿-37.52亿元,同比增长162.14%至195.61%。从预测高价值来看,天合光能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去年的全年,这并不过分。
然而,这一表现尚未得到市场先生的认可。在业绩预期披露后的两个交易日内,天合光能股价高开低走。值得一提的是,与隆基一样,天合光能股价经过长期调整也减半以上。
笔者看到一些市场观点,认为光伏产业已经成为a股“狗不理”。当时有意反驳,但回想起来,发现这样说似乎没什么大错。机构减仓,外资撤离,涨的时候很少见,跌的时候冲锋在前,甚至变成了其他板块。“输血包”,这就是光伏板的现状。
有时我不得不承认,市场真的对光伏失去了信心。那么,问题是什么呢?作者自己的简单总结是,长期乐观不会改变短期悲观主义。
一方面,市场普遍认识到光伏产业的长期前景。众所周知,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与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过去,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再加上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光伏的发展无疑是《纽约时报》的趋势。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压力使市场短期预期过于悲观。回顾过去,2021-2022年是光伏产业快速增长的两年。供需不匹配导致硅价格持续上涨至近十年来的新高,a股再次出现在过去“拥硅为王”的盛况。
然而,随着主要硅材料企业生产能力的大规模实施,硅材料从供应不足到产能过剩,硅材料价格迎来了血腥的暴跌,产业链价格整体下降。从那时起,市场预计降价可以促进下游装机需求的爆发,同时也担心市场是否能消化如此多的生产能力。事实上,欧洲一直有高库存的说法,它是否能被消费还需要继续观察。
从结果来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矛盾,投资者是“既乐观又不乐观”,最后,大多数人都在等待一个明确的信号。
02
真正的苦尽甘来或者还需要等待
隆基的超预期业绩能否成功凝聚市场信心?笔者认为很难,因为过去市场担忧的悲观因素并没有明显改善。
在过去的两年里,无论是传统的光伏企业,还是跨境新玩家,都充满了一个想法:扩大生产 赚钱。结果扩产就是扩产,产能过剩的大山却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产业链价格也遭遇了悬崖式的下跌。
8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最新消息。根据光伏产业规范公告的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的计算,今年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和部件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超过65%。可以说增长速度相当可怕。
虽然下游装机需求依然强劲,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产业链价格下跌的影响,但也增强了巨头逆势扩张的决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阿特斯在内的光伏组件前五大巨头披露,扩产计划总投资已超过2000亿元,四大光伏生产环节总计划扩产约1000GW,扩产趋势明显。
说白了,新老玩家面前没有和谐赚钱的选择,因为没有人愿意成为落后的人,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落后的人“剩者为王”,最后,逆势扩张成为常态。
市场担心产能过剩?对不起,根据目前的计划生产能力,如果国内外光伏安装没有超过预期爆发,行业产能过剩将继续甚至加剧。因此,隆基绿色能源创始人李振国在上海光伏展上预测,未来两三年将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被淘汰。
一般来说,在技术迭代频繁的行业早期,制造业存在技术路线风险。由于重资产叠加技术迭代代理意味着资产很可能会下沉。在这个阶段,护城河是技术的领导者,它比盲目扩大生产要有用得多。然而,在行业成熟时期,技术不再是关键因素,规模带来的成本降低是更深层次的护城河,特别是对于同质化竞争的制造业,光伏行业就是如此。
对于目前的光伏产业链,虽然电池技术仍存在变量,但硅基本固化,硅创新空间不大,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成本竞争和现金流管理是关键。这也意味着,虽然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并不小,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龙头企业的优势时期。
展望未来,光伏产业真正的苦尽甘来或还需要等待。
原创文章,作者:证券之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072311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