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欧盟电池法为代表的碳关税壁垒背景下,谁有更强的降碳能力,谁就有更强的降碳能力“碳竞争力”。
因此,降碳越来越成为国内电池企业“必修课”和新竞赛。
从降碳到“零碳”,产业一线“绿色浓度”不断提升。
作者|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络
降碳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要有清晰的碳账簿,计算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减碳方法。
仅仅是各种制造环节的节能和效率,或者在工厂铺设一些光伏是远远不够的,大规模购买绿色电力的成本太高,即使这些方法已经完成,也有大量的碳排放。
但更难的是,自己实现“碳中和”还不够,还需要你的客户,目标市场的国家认可。
如果电池不能低碳甚至中和碳,它不仅会失去减碳的道德战争,而且在获得汽车公司客户和出口海外市场方面也会面临实际障碍。
今年6月,欧盟正式通过了《新电池法》,要求所有在欧盟成员国上市或投入使用的电池必须满足三个要求:一是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
二是设定最低回收率和材料回收目标;
三是提供电池护照。
该法规生效54个月后,将设置碳足迹阈值,不符合标准的将无法在欧盟市场销售。
除欧盟外,包括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对碳足迹和碳排放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不久前,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自2024年以来,投放日本市场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必须披露电池碳足迹。
大型汽车企业被视为重要问题
宝马集团承诺,到2030年,宝马集团计划将自行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9年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包括供应链环节——与2019年相比,自行车的平均碳排放量将下降20%,包括动力电池。
为此,在动力电池领域,宝马要求其所有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100%使用绿色电力;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宝马与华友循环签订协议,合作闭环回收和梯队使用动力电池材料。
特斯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动汽车公司,在减碳方面也非常积极。
在2022年特斯拉影响报告中,特斯拉透露,他们建立了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排放碳足迹会计方法。电池的碳排放占供应链碳排放的27%。因此,特斯拉优先考虑电池的减碳。
华为:全面布局行业大模型
吉利汽车专注于节能、降耗和清洁能源替代。2022年,它建成了国内汽车品牌企业的第一家零碳工厂:西安工厂。目前,已开发了13种低碳材料,其中25种采用循环材料。
广汽集团在ESG报告中披露,2022年产销分别为247.99万辆和243.38万辆,同比增长15.99%和13.5%;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其中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累计销量76.2万辆。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根据小鹏汽车的ESG报告,2022年,小鹏汽车建立了碳排放计算系统,建立了全量生产车型碳足迹评估系统,内部计算企业碳排放量和各车型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电动汽车全年生命周期减少172万吨碳排放(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用户充电量达到3.226亿千瓦时,累计碳排放量减少57.72万吨。
2022年,比亚迪交付纯电动乘用车总旅程达到194亿公里,节约燃油94亿吨,全年减少碳排放238万吨。
在能源管理方面,2022年能耗强度目标较2021年下降5%以上。新增大型生产技术工艺管理节能项目48个,综合节能效益8248万吨标准煤,碳排放减少2.1万吨。
许多企业已经采取行动
今年4月,宁德时代举行了零碳战略新闻发布会。宁德时代董事会秘书姜李宣布,宁德时代将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
这意味着2025年,宁德时代的所有电池工厂都将成为零碳工厂,率先实现生产领域的碳中和;到2035年,宁德时代生产的所有电池都将是零碳电池,从矿产资源到电池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
计划蜂巢能源 2026年碳达峰,2040年碳中和。为此,蜂巢能源第一个零碳产业园于2022年6月在四川达州开工建设。
这是第一个使用全绿电的蜂巢能源“源网荷储”综合锂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70亿元。
亿威锂能够通过产品碳足迹核算和产品减排目标,制定减碳路线图,促进产品逐步实现低碳和零碳目标。
今年4月,新旺达供应链低碳管理项目和产品碳足迹项目启动,与世界领先的第三方认证机构SGS和TUV莱茵合作,正式启动供应链减排计划。瑞浦兰军表示,2026年将建成200多GWh零碳电池容量。
近日,远景科技集团发布了《2023年零碳行动报告》
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大规模扩张的同时,通过能效提升、可再生电力开发、绿电交易等方式,运营水平(即范围1和范围2)降低了约18.4万吨碳排放,减排比例达到81.7%。
愿景动力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碳中和”储能电池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 南德颁发的“碳中和认证(PAS2060)。去年远景电力储能专用电池出货量超过3GWh,到目前为止,手头订单超过70GWh。
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仍在加快出海步伐
从市场份额来看,汽车市场研究机构SNE 根据Research公布的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为517.9GWh,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6个席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4%。
今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以35%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比亚迪以16.2%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中国电池制造商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超过50%。
据统计,中国11家电池企业在海外规划布局,公布项目31个,规划产能近600GWh,投资超过2600亿元,其中大部分布局在欧洲。
针对电池产业链的最终端
回收环节是最后一个环节,欧盟新电池法规制定了严格要求:到2027年,电池产品锂的回收率应达到50%,钴、铜、铅、镍的回收率应达到90%。
研究表明,使用回收材料制造电池比使用直接开采的原材料制造电池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51.8%。锂电池产业链电池回收带来的降碳潜力不容低估。
目前的行业现状是,大多数回收企业都在中国,海外回收企业的能力与国内差距较大。如何将国内先进回收企业的应用、技术和技术带到海外,是未来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结尾: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球市场的70%,保持领先地位。
随着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加速“零碳”未来,中国动力电池行业仍将有更大的机会保持优势,以实现目标和实践。
在零碳转型中,快速稳定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
内容参考来源:36碳:碳中和,重塑锂电池产业格局的下一个机会?| 36碳焦点; 法治周末报: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备受关注,汽车企业“碳”寻找绿色未来;优视汽车:中国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50% 欧盟突出阴招“封杀”
原创文章,作者:Ai芯天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242110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