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从艰辛到星辰大海,这可能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最准确的注脚。
2023年7月15日,中国一汽迎来70年生日,至此,新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整整70年。
回顾70年,中国汽车工业一路克服困难,从最初的贫困到引进产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从模仿到创新,从合资到独立,从新能源到智能网络,中国汽车引领世界汽车发展趋势,先发优势转变为领先优势。
来之不易的三个“全球第一”,标志着中国正在稳步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
第一,连续14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家。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产销量首次超过10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以48%和46%的增速首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家。
到2022年,产销量增长近1.7倍。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增长11.2%和9.5%。
其次,连续8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
今年7月3日,随着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中国汽车工业迈上了新的里程碑。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迎来了重要时刻——2020年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量超过500万辆;2022年2月,超过1000万辆;2023年7月,第2000万辆车将下线。第二辆1000万辆,只用了一年五个月。
第三,汽车出口在今年第一季度位居世界第一。
2020年,100万辆;2021年,201万辆;2022年,311万辆。连续三年创下新高的汽车出口数据震惊了国内外同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企业出口99.4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一些行业机构预测,中国有望成为今年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正处于一个不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缺乏核心供应,新能源汽车数量无利可图,汽车市场价格战,全球需求……就像地壳运动一样,每一次跌宕起伏都给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以前的秩序正在被解构。在“双碳”、电气化,智能化……在多重刺激下,被“逼上梁山”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基础的中国品牌能化作为“换道超车”从技术跟进到技术引领,率先推出一系列电动产品并快速迭代的重要机遇。新车时代的浪潮空间巨大,但荆棘丛生。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T10特别峰会在长春举行,纪念中国汽车工业70周年。
T10峰会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搭建的中国汽车工业领袖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最高层次的交流平台,至今已举办14届。T10成员单位自成立以来,已从前10家汽车企业扩展到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江淮、长城、吉利、比亚迪、重汽、宁德时代、蔚来、华为、地平线等12家主流汽车集团和4家龙头科技企业。
今年峰会以“牢记委托,聚力创新,强国建设,勇当先锋”以此为主题,相关政府部门、行业机构、T10成员单位、特邀企业、生态合作伙伴等数十家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应邀参加。
与会代表就如何克服当前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建议,重点讨论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汽车出海、新能源汽车数量无利、芯片、汽车强国、自动驾驶、供应链安全等行业关注的诸多问题。
01.新能源汽车企业增产不增利
今年1月至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市场份额为28.3%。
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难逃亏损困境。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蔚来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为48亿元,小鹏汽车净亏损为23.4亿元。7月14日,赛力斯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测,预计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为12.5亿~13.9亿元。
三家汽车企业的情况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集体的缩影。
“他们都面临着数量无利可图的困境。现在一些新能源汽车做得越多,损失就越大。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效益产业。如果没有边际贡献,这样的行业是不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与会代表表示,汽车工业要想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摆脱这一困境。
中国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行业共识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可视为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
新能源汽车的利润挑战,加上缺乏核心和电力,加上价格战的叠加,在供需方面的双向挤压,使利润不足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同痛苦。“据我们统计,目前全国有100多个乘用车品牌,但只有2~3个盈利的电动车品牌。”有代表指出。
与亏损企业形成对比的是市场鲶鱼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25.56万辆,同比增长94.25%,居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产品量大,助力规模效应突出,比亚迪上半年业绩突出。
7月14日,比亚迪披露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测,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将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117亿元192%~225%;扣除93亿非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207%~240%。
在这方面,许多代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以改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是要从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尽快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亏损问题。
二是减少重复工作,更注重打造客户喜爱和信赖的优质产品,减少重复研发工作量。
第三,2022年,7家国有企业的汽车销量占总市场的70%,但新能源汽车的份额不到25%。因此,国有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混合改革、员工持股等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全体员工创业活力,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02.走出去,融入其中
今年以来,“出海”是汽车行业的热点。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200万辆。中国汽车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出口对市场整体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随着汽车出口的激增,在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帮助下,掘金已成为汽车出口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许多跨国汽车公司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并取消了订单。
“去年中国汽车出口311万辆,今年我们判断将达到400万辆左右,也可能更高。”中国汽车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表示,中国汽车的产品竞争力正在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中国汽车出海进入爆炸性增长阶段,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实力的综合体现。
但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国际化进程处于初级阶段,国际航运保障能力、本地化金融服务能力、供应链协调海外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价格战问题发生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一些发达国家有贸易保护,一些国家准备对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征收关税。 在今年的中国汽车T10特别峰会上,五位代表关注了改善中国汽车国际化的问题,他们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制定相关规定,支持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其次,关键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固态电池等新能源的关键核心部件是下一代的竞争力。如果相关材料和技术能够在一定的小范围内共享,将加快中国品牌新能源在全球的竞争力。
第三,南美、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没有本地品牌。虽然马来西亚有本地品牌,但主要由日本和德国控制。这些地方在电气化浪潮中有点慢,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鉴于土耳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提高到40%,欧盟正在讨论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的关税调整和产业政策壁垒“双反”与会代表提出了挑战:
首先,我希望政府有一个产业投资保护协议,或者类似于建立一个中国品牌的套子,否则风险会更大。
二是希望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能够帮助中国汽车企业走向出口,积极准备贸易、关税等可能发生的纠纷。
第三,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非常好,发展迅速,但未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抑制和制裁发展良好的企业。很有可能找到一些制裁的理由。独立控制仍然是中国品牌的安全基础。建议注意独立控制,在关键芯片、操作系统、零部件核心技术等领域实现真正的独立控制。
03.芯片和操作系统应独立控制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芯片企业迎来了资本热潮。
例如,黑芝麻智能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冲刺国内第一股自动驾驶芯片香港股票。在上面本月,另一家汽车芯片企业新旺微在科技创新板IPO受理。此外,根据科技创新板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板IPO筹集了877亿元,其中48%是芯片企业。
芯片企业火爆,背后是智能网络汽车浪潮迅速涌现。“缺芯少魂”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尴尬,“卡脖子”不仅是芯片,操作系统也不容忽视。
据了解,国产芯片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仍处于非常困难的发展阶段。目前,国产汽车规则芯片的市场份额不超过10%;不管是SCU、90%以上的通信、智能驾驶计算和模拟芯片进口。
目前,芯片制造商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融资难。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级市场的投资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VC基金已经不再投资这方面。
第二,规模难。这些芯片企业中有许多是有能力做车规的,但是由于规模容易上量,所以会优先考虑消费类电子产品。
第三,赚钱难。怎么算芯片成本也比较高,赚钱难。
与会代表就智能网络相关行业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五项建议。
建议1、行业协会组织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推进芯片和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研究,提高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议2,利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战略发展的窗口期。我们不再来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要智能化汽车,还要智能化中国芯片和操作系统。
建议三,国家在半导体领域采取相应政策,补贴需求方、汽车制造商、一级供应商,而不仅仅是芯片制造商。
建议4、部委和有关部门延续过去的成功经验,做好下半年,不需要数万的补贴。2000或3000元的补贴可以帮助整个芯片行业跨越差距。
建议5,智能软件以前定义汽车,但现在新的变化是人工智能定义汽车。
中国的智能增长确实很快,但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一些智能企业增长得更快。一些代表建议,国外有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中国能在2025年之前实施吗?这是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保证。
总的来说,今年的峰会抛开了浮沫,挖掘了行业的痛点,展望了未来,冲击将像涟漪一样冲击整个产业链。
原创文章,作者:帮宁工作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81510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