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前言: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随着储能商业模式的逐渐清晰,电力系统储能、基站储能、家庭储能等多种应用场景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作者|方文三

图片来源|网络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今年最大的储能融资诞生了

海辰储能是厦门引进的百亿级重点项目,入选福建省重点项目。

自成立以来,海辰储能的市场定位非常准确。该公司只制造储能电池,而不是动力电池。各种储能产品已经开发出来,包括方形电池、圆柱形电池、电池模块和电池簇。

7月3日,中国证监会受理海辰储能上市指导备案,正式启动a股IPO流程,冲刺[储能电池第一股]。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今年3月,海辰储能与厦门银行签署协议,授信80亿元。

自今年年初以来,海辰储能已获得厦门当地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工业银行等银行的金融信贷,累计信贷额度超过680亿元。

海辰储能在宣布IPO的同时,也正式完成了C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45亿元。

融资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先进设备采购、技术研发、市场开发等业务布局。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轮投资后海辰储能估值近300亿元。

今年以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项目建设和产能部署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背后的投资者和创始人支持发展速度

据企业调查,这只超级独角兽成立不到四年,公布了6轮融资,实际增资约10次,迅速跻身第一方阵。

如果加上680亿元的银行授信,累计融资将超过740亿元。

包括中国宝安、迈为股份、盛新锂能、盛屯矿业、贝特瑞等行业的投资者;

招商银行国际、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建信股权等银行资金;以及朝希资本、同创伟业、经纬风险投资、日初资本等知名机构。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海辰储能的迅速崛起被称为“小宁德”,因为海辰储能的核心创始团队和研发骨干工程师都来自宁德时代。

在三位核心创始人中,吴祖钰担任董事长兼法人,王鹏程担任总经理,林秀华担任监事。

吴祖钰也是海辰最大的股东,除了总经理王鹏程频频出现外,吴祖钰和林秀华几乎对公众隐形。

吴祖钰来自宁德时代,属于宁德时代早期的一批技术骨干。

吴祖钰被列入宁德市公务员局网站披露的《2014年魏远竹等147人确认为宁德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公示》名单,人才引进单位是宁德时代。

在宁德时代工作期间,吴祖钰为锂电池技术的突破做出了一些贡献。作为第一发明人,他为宁德时代申请了多项专利。

海辰储能创始人、实际控制人吴祖宇创业前在宁德新能源工作了6年多。在此期间,他发布了近100项国际专利,是宁德时代首届专家委员会和高级锂技术专家。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厦门大力支持储能产业

厦门市政府大力支持海辰储能的发展,曾以7660万元获得厦门同安区共计19.23万平方米的两块工业开发用地。

2019年,中航锂电池在厦门实施了当地首个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项目;

2021年5月,中航锂电池在厦门扩建了50GWh的国际领先智能化工厂。

厦钨新能成立于2016年,前身为厦门钨业有限公司旗下的电池材料事业部;

厦钨新能于2021年8月成功登陆科创板,最新市值超过200亿元。

宁德时代正在厦门投资建设厦门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生产线,总投资不超过130亿元。

厦门相关企业从电池、系统集成、原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布局,抢占了这条轨道。

此外,厦门还有法拉电子、科华数据、中创环保、厦门钨业、清远股份等10多家新能源上市公司。

去年5月,厦门迎来了一只储能产业基金,总规模11亿元的储能产业基金由峰和资本与重庆铜梁区政府合作,厦门海辰成立。

基金重点支持电池产业链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需要跨越从第六名到第二名的鸿沟

虽然海辰储能的产能和订单已经饱和,但亏损和高负债率却随之而来。

自2019年12月成立以来,公司总收入为58.45亿元,净亏损为6.67亿元。

海辰储能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亏损,并逐年扩大。

2022年,海辰储能收入达到36.14亿元,大幅增长89倍,但亏损也再次触底,达到4.36亿元。

直到2023年第一季度才扭亏为盈,净利润略增365.3万元,净利润率仅为2%。

值得注意的是,海辰储能的资产负债率也在上升,从2020年的57%增加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72%。

相比之下,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收入449.80亿元,毛利率17.01%。

从出货量、收入、利润率、专利数量等方面来看,海辰与宁德的差距仍然很大。

不难预见,海辰储能要跨越从第六名到第二名的鸿沟,并不容易。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

结尾:

未来三年,将进入全面储能的大时代,即全球储能、全行业储能和全家庭储能。储能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率和覆盖面。

2023年至2025年将是储能发展的陡坡阶段,也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

如果行业企业去年不交付,今年不爆发,这个排位赛就没有优势了。

原创文章,作者:Ai芯天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31010167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