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海建立的第一家超级工厂已经实现了电动汽车的本地化,那么第二家超级工厂的目的就是实现储能产品的本地化。
作者丨贺辉
编辑丨坚果
封面来源:Unsplash
像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一样,几乎很少有外国企业家访问中国,他们的行程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他积极与中国政界互动,另一方面,他低调会见了商界人物。马斯克抵达北京的下午,一张他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玉群会面的照片在网络平台上流传。他们并肩而行,亲密交流。
有业内人士猜测,他们很可能会讨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储能电池供应、动力电池供应等相关事宜。
那么,马斯克抵达中国时,一系列行动背后的信号是什么?
1
马斯克的意图是全球储能
每当我们提到特斯拉,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新能源汽车。然而,特斯拉对自己的定义是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今年3月发布的《秘密宏图》第三章中,特斯拉提出了“让地球走向完全可持续能源之路”的命题
马斯克的野心也充分体现在特斯拉的发展背景上。2015年,特斯拉发布了针对家庭的小型储能系统Powerwall和针对中小型工商用户的Powerpack。
2016年,特斯拉计划收购光伏组件制造商和安装商SolarCity,将业务布局延伸到上游产业链。从特斯拉的收购声明中可以看出,他们希望通过收购新能源,使汽车能够通过储能设备高效、可持续地使用能源。
收购正式完成后,特斯拉命名为“Tesla Motors(特斯拉汽车公司)更名为“Tesla“(特斯拉公司),“Motors”一词不再出现在公司名称中。
2019年,Megapack推出大型工商和公用事业,单功率约3MWh,是继前两款产品之后推出的大型储能设备。即使每套售价超过1.15万美元,“捆绑”销售也没有阻止其需求的增长。根据特斯拉的官方信息,Powerwall系统仅在2022年11月就在全球安装了25万套。
马斯克以前也说过,“全球市场对储能产品的需求仍然超过我们的供应能力”。马斯克需要找到合适的土壤来承载其发展全球储能的雄心,而中国可以为其提供足够的财政、人力和物质资源。两者一拍即合,实现了资本和技术的“双向之旅”。
2
储能超级工厂落在上海
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特斯拉上海的第二家超级工厂也是马斯克访华的重要一站。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9年。当时,特斯拉的第一家超级工厂在上海开工。短短几年,上海就成为特斯拉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尽管美国仍以38%的市场份额在特斯拉的全球分布中排名第一,但中国市场在未来占据了33%以上。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中国也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其核心供应商近100家,从电池、电机、电气控制、充电桩和底盘,几乎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一些学者认为,特斯拉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促进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果说上海建立的第一家超级工厂已经实现了电动汽车的本地化,那么第二家超级工厂的目的就是实现储能产品的本地化。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4月正式签约的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将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计划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年产能1万台Megapack储能电池组初步规划,总规模近40GWh,产品供应全球市场。这也是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
那为什么马斯克对上海如此乐观呢?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世界上很难找到如此适合特斯拉储能地图发展的土壤。
上海作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风、光、电等资源条件优越;五年前,特斯拉第一家超级工厂带来了强大的吸附效应,聚集了人才和投资,形成了独特的新能源发展优势。
此外,宽松的土地和信贷政策,加上超级工厂所在的临港新区,形成了集“风-光-氢-电-制-储-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布局,以及电池、逆变器、热管理系统等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控制Megapack成本,为盈利提供多重保障。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建立工厂也方便特斯拉更快地开放中国的储能市场。据特斯拉官员称,每个Megapack电池可以储存超过3MWh的能源,以满足3600个家庭每小时的电力需求。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特斯拉可以利用成熟的供应链来提高产能,降低成本,并将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占领中国的储能市场。
从长远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特斯拉也可以模仿制造业的足迹,将中国产业链转移到印尼、印度等亚洲其他地区,这对长期发展更为方便。
对上海来说,这无疑是与特斯拉的“双向旅行”。随着储能产业的发展,上海可能成为超级储能电池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合,成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领先城市和产业领导者。这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储能电池产业的发展起着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
就连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也表示:“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的签署将成为推动上海新储能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可以说,马斯克在中国的“合作”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3
迫使新能源汽车企业“再进化”
除了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也是特斯拉的目的之一,这也可能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玉群在马斯克访问中国后第一位见到中国企业家的原因。
2020年1月,马斯克访问了中国,参观了上海的第一家超级工厂,并交付了第一批国产化Model 3.在过去的三年里,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迅速增长,中国工厂也为特斯拉的整体利润和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特斯拉是宁德《纽约时报》的第二大合作伙伴也成功地帮助宁德时代在全球电力电池行业的“领先地位”。
如今,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Model 3.增长放缓,迫切需要发布改装车型来刺激销量;与此同时,特斯拉2023年初的降价浪潮和频繁的召回风暴逐渐加剧了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的竞争。
马斯克一直在寻求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在中国经营的许多问题。据报道,自Model以来 自上市以来,特斯拉通过产品改进和产业链优化,将生产成本降低了30%。特斯拉的最终目标是将生产成本降低50%,让更多的人使用特斯拉电动汽车。
然而,就美国主流技术而言,镍钴锰三元正极仍然是主流,磷酸铁锂的电池技术几乎是空白的。到目前为止,特斯拉生产的4680电池都使用三元锂材料。如果不使用镍和钴,电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上周发布了其最新的储能解决方案——“零辅源”光存储集成。特斯拉迫切需要向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寻求帮助,以降低成本和维持供应。
当然,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再次启动,无疑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举起了“屠刀”。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普遍处于盈利困难、研发增加、持续亏损的状态。今年年初,特斯拉出现了一波降价浪潮,迫使小鹏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公司不情愿地跟进。如果价格进一步下跌,它将不可避免地再次损害其低毛利润。
中国汽车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曾公开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5.5%,其中新能源汽车利润下降更为突出。
根据财务报告,去年前三季度,蔚来汽车损失87亿元,小鹏汽车损失67.78亿元,理想汽车损失22.69亿元,赛力斯损失26.75亿元。
当利润和销售不能平衡时,销售必须优先考虑。只有当销售额较高时,才能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但如果国内新能源汽车跟不上特斯拉,残酷的淘汰赛阶段也可能会加快。
原创文章,作者:螺旋实验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01178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