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

在新能源汽车的猛烈冲击下,燃油汽车市场受到了猛烈冲击。合资品牌受影响最大。

在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15名中,国内品牌占据13个位置,合资品牌只有大众,前30名中只有5家合资汽车企业,这是合资品牌交出的新能源答卷。

2022年,国内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年累计销量达到567.4万辆,同比增长90.0%,渗透率达到28%;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479.9万辆,同比增长101.3%,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84.6%。2022年,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87.6万辆,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全面落败。

合资品牌表现不佳,不仅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不力上,也呼应了燃油汽车市场走弱的势头。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总销量为1816.19万辆,2022年燃油车总销量为1525.29万辆,一年内减少291万辆,

然而,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上真的失败了吗?

细分市场20~30万元,合资品牌更有弹性

仔细观察,之前合资品牌的主要战场是10-20万细分市场和20-30万细分市场。在过去的三年里(从2020年到2023年),主流合资品牌在10-20万元的市场份额从近70%下降到不到40%,几乎减半。

具体来说,大众的市场份额从17%下降到12%,丰田也从近10%的最高点调整到7%左右,日产从10% 跌至6.6%,本田之前可以和丰田取胜,现在直接跌到4%。传统的大众日本品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跌。

正当人们认为这一趋势将蔓延到20-30万元的市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合资品牌在高层次细分市场中表现得更有弹性。

自2020年以来,合资品牌在20-30万元市场表现出相对稳定,月平均销量一直保持在24万辆附近,连续三年没有增长。近三年来,市场规模20-30万元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6%,2023年前5个月增长12.7%,月均新车销量约35万辆。2020年初细分市场20-30万元的份额为15%,2023年为24%。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整体市场增长的情况下,原有销量保持不增长,主流合资品牌的情况是不进则退。2020年,大众、丰田、本田三大合资企业占细分市场份额近70%,2023年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更重要的原因是新玩家的加入扩大了细分市场的基本市场。

这也说明了传统合资品牌在维护固有消费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的事实。合资品牌的市场重点正倾向于20-30万元的中高端车型,以确保其在细分市场中的份额。

如果我们把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料汽车之间的竞争比作一场战争,对于合资品牌来说,20000~30000个细分市场是基地。只有管理好基地,不断输送武器和粮食,我们才能在未来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力量。

管理好这个根据地,以后就有翻身的机会了。

从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市场未来的方向。独立品牌和合资品牌都不能置身事外。目前,合资品牌在这场新能源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仅模型产品的智能软件性能相差甚远,而且只是价格的追随者,在核心营销模式和组织结构上完全落后,甚至在产品的硬件参数上,结果可以想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当然,合资品牌也试图反击。大众推出了ID系列,丰田推出了BZ4x纯电动车型,日产ARIYA艾瑞雅和本田e:NS1,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大众ID是最好的,但与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等国内顶级品牌相比,还不够。

合资品牌在电气化面前表现不同,但疲劳是共同的背景色。

此外,合资背后的国际大厂商也没有坐以待毙。6月27日,在大众投资者报告会上,大众CEO奥博穆透露,最新纯电平台SSP将于2026年推出,支持从160马力到1740马力的功率范围。SSP平台新车的资本支出和开发成本也比MEB平台低30%。;佐藤恒治担任丰田汽车总裁后,发布了新的电气化战略,丰田和雷克萨斯将在未来三年推出10款新型电动汽车和新型纯电动平台,2026年实现150万辆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日产和本田也发布了自己的长远计划。前者将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推出7款电动驱动车型,2030年在中国市场实现80%的电动驱动车型。后者表示,中国将在2035年实现100%的纯电动汽车销售。

这些目标看起来雄心勃勃,但合资品牌如何在实现这些宏伟目标之前保持它们?“根据地”稳定性更重要。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稳定的基地对扭转战局有多重要。

由于过去的历史负担,合资品牌与新生力量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们只能尽可能稳定20万至30万个市场基地,争取更多时间进行转型,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我们也认为战争是一个隐喻。新势力品牌采用特殊作战理念,单品爆发打开市场,谋求全局。合资品牌是传统的阵地战理念。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两者之间没有优缺点。

百姓评车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历史车轮,合资品牌的关键在于是否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刻意坚持20万~30万市场,还是急于推动电气化。

为了明天大踏步前进,今天大踏步退后。这可能是市场正常发展的道路。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110910069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