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约有270家主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企业

与其模仿一个成功的企业,专注于一个专横但无用的名字,做一个受欢迎的梦想,最好把精力与自己的定位匹配,可以产生实际价值,可以抵御风浪,如技术、容量、成本……

正文

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卷,动力电池企业也越来越难。

目前,中国约有270家主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企业。根据5月份的数据,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载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占41.31%,而比亚迪则占市场份额的30.72%,其余27.97%由剩余268家集体分配。

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老年企业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而且通过独特的营销方式形成了广泛的辐射影响,掌握了大部分的市场话语权和技术话语权。

宁德时报和比亚迪的垄断地位已经形成,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在这两家龙头企业身上。干旱死亡、内涝死亡和动力电池行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而那些在用户视角之外游离的二三线电池企业,在两大老板的逼迫下蹒跚前行,只能从市场的角落里捡人牙慧,赚一些三瓜两枣继续生存。

当然,没有人想在抑郁中生活很长时间。为了找到出路,这些二三线电池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从各个方向开拓突破。然而,有趣的是,许多企业的想法出奇地一致—起个浮夸高调的名字。

中国约有270家主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企业

1、说到底,一个名字是一个生意

去年12月,亿纬锂发布了“π”电池系统;4月3日,中创新航推出“顶流”圆柱形电池;4月18日,瑞浦兰钧推出了问顶电池……

这些电池有些人看不懂,有些人蹭流量,有些人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电池有多厉害。一个比一个更咄咄逼人,一个胜一个,来者不好。

面对这样的一种“名不惊人,死不休”热闹的情况,不妨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给电池起个名字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电动势》记者看来,其核心是“传播”,传播的核心目的是为企业的利润服务。

一般来说,企业需要让别人以最低的成本知道有这样的东西,然后使用一系列的方法来销售产品。

就目前的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给自己的电池起一个高调夸张的名字,真的对传播和盈利有足够的意义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可能需要考虑这两个问题:第一,你从哪里获利?第二,传播给谁?

毫无疑问,动力电池企业当然是从汽车企业那里赚钱的。因此,传播对象当然是汽车企业。然而,这两个答案只符合一般的动力电池企业。

对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具有破圈影响力、对用户购车决策有一定影响的龙头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当然还是从汽车企业赚钱的,但是传播对象要加C端用户。更何况比亚迪自己也想卖车,自然会在电池的C端营销上更加努力。

所以,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麒麟电池,名字都有很强的营销气质。

然而,对于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情况却大不相同。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中国有270家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但用户只熟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大部分相关电池的流量都是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赚来的。同时,用户本身也很难,也不会主动了解一个不知名、没有谈资价值的企业。在做买车决定时,更多的谈话受到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影响。

每个人都对哪家电池企业的技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即使你选择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作为动力电池供应商,你也会考虑很多方面。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名称的质量无关。

所以,名字很重要,但归根结底,命名是一项业务。如果没有正确传播对象的传播价值,最终将是徒劳的。

所谓“π”、“顶流”、问顶等充满C端命名风格的名称,就像刀片和麒麟一样,可能是企业判断错误传播对象的结果。

亿威锂能、中创新航、瑞浦兰军等企业在C端的影响力远小于比亚迪、宁德时代。他们有一个B端不关心的名字,C端不关心。他们把心思花在了错误的地方,做了一项亏损的生意。

2、宁德时代不值得学习

许多动力电池企业都在努力命名电池,其导火索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2020年,比亚迪刀片电池诞生,针灸实验的成功一举破圈。它在安全性方面给用户带来了安慰,直接促进了比亚迪销量的飙升。

刀片电池本身的名称也很有优势,不仅表达了其独特的电池结构,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忆。除了其自身宣传的安全特性外,刀片电池还可以走出圆圈,“刀片”这个好名字也是不可或缺的。

后来,随着刀片电池刮起的东风,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蜂窝能源推出了短刀电池,宁德时代推出了麒麟电池……不要指望再次重复刀片电池引起的火热,B端C端双管齐下,一份力两份功。

虽然每个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电池名称,但事实证明,如果企业本身没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电池名称有多好,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了以“宁王”除了身份火爆的宁德时代,其他跟风的电池企业收效甚微。

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大约有270家主流电动汽车动力企业,其中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只有两家实力对C端用户产生影响。他们推出新电池,无论他们命名什么,都注定会吸引很多人观看。

但这毕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它具有综合影响力作为认可,并不具有值得学习的普遍意义。那些知名的二、三线电力电池公司仍然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

3、夸张的背面是无奈

虽然比亚迪是命名混乱的导火索,但其根本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内部卷越来越严重,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热点的快速更新中,每个企业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任何方法都想尝试,任何热点都拒绝放手。匆忙前进,不可避免地惊慌失措,匆忙去看医生。

此外,由于宁德时报、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掌握了大量动力电池专利技术,缺乏专利对于二三线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电力电池的专利纠纷经常发生,如蜂巢能源和宁德时代,最终支付500万元和解决;中国创新航空公司也与宁德时代发生了专利纠纷,最终被判支付3580万元。类似的纠纷案件数不胜数。

由于缺乏技术核心作为支持,想要在行业中保持体面和基本的客户数量,无论它是否真的强大,你都必须假装强大。

因此,一个夸张的名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坚硬的外壳,帮助他们掩盖与市场快速发展和只有一点市场份额而留下的前进疤痕。

给电池起个夸张的名字,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确实是无奈之举。

但即便如此,身处“技术为王”在动力电池行业,无论名字有多漂亮,如果没有技术支持,最终都是“纸老虎”。一旦专利技术被卡住,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前进道路就会被堵死。

今天节奏这么快,真的很容易陷入焦虑。但是越焦虑越焦虑。,思路越要调整清楚。并非所有积极的例子都值得模仿和学习;并非所有的道路都值得一走。

与其模仿一个成功的企业,专注于一个专横但无用的名字,做一个受欢迎的梦想,最好把精力与自己的定位匹配,可以产生实际价值,可以抵御风浪,如技术、容量、成本……

原创文章,作者:金刚新能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090810016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