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不缺钱吗?那些通常有50亿或100亿美元的项目真的会

光伏产业的扩张就像一个滚雪球。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增产速度越来越快。根据投资规划,阿特斯、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五大组件巨头的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各公司的投资高达400亿元。

这似乎不是一个数百亿的项目,在行业中不能激起任何浪花,也不好意思每个人都说。那么,光伏行业真的不缺钱吗?那些通常有50亿或100亿美元的项目真的会着陆吗?

通威总投资160亿元云南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隆基总投资452亿元100GW硅片项目,阿特斯总投资180亿元呼和浩特一体化项目(一期)已于今年开工。说实话,对于注重信誉、战略决心、年收入上百亿、上千亿的巨头来说,实施一个100亿元的项目并不难。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另一方面,对于经营业绩一般、账面不富裕、战略摇摆不定的公司来说,实施一个百亿项目可能是无能为力的,导致一些商机的错失。

01、“救火队长”改命

在众多转型光伏的公司中,由甘胜泉牵牛耳的海源复材(002529)因为行业领头羊坐镇,扩产动静相对较大,给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寄予厚望。

说转型光伏的海源复材,绕不过它的前世。

海源复合材料的前身是福建海源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复合材料轻量化和机械设备。但自上市以来,海源复材收入不增反降,2011-2016年扣除非净利润连续6年为净亏损, 在2017年实现盈利并不容易,之后是因为2018年、2019年遭受巨大损失,2020年5月6日被披星戴帽,改为*ST海源。

在深陷巨亏的节骨眼里,急于转手股权的实际控制人李良光等着梦中的白衣骑士,这个人是非常富有的“家乡情结”,对“接盘侠”神秘的赣商甘胜泉,人物乐此不疲。

2022年3月 3日,江西嘉维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嘉维”)从*ST海源控股股东海诚投资、股东李明阳、海源实业手中获得5720万股(占总股本的22%)。

江西嘉维成立于2019年,实际控制人是甘胜泉。2020年9月,江西嘉维更名为江西赛维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维电力”)。

本次交易的转让单价为9.62元/股,约为*ST海源5.70元/股溢价的70%。

甘胜泉掌舵后,敲定了转型光伏的战略路线,*ST海源发生了重生变化,当年业绩扭亏为盈,于2021年5月11日成功脱帽,恢复股名“海源复材”。

从这个角度来看,甘胜泉在*ST海源化腐朽为神奇的成就,这是他的第二次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

此前,2017年,一家名为和禾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禾能源”)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维LDK”)控股股东开始负责赛维LDK的重组。

和谐能源的法定代表人原为甘胜泉,后于2020年9月变更为李。根据工商变更记录,2020年9月21日,甘胜泉是赛维LDK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后来变更为李。

根据相关信息,甘胜泉接管彭晓峰的赛维LDK后,通过赛维电力(前名为“江西嘉维”)所以外界猜测甘胜泉可能会控制海源复材“赛维系”资产装入海源复材,然后上市。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接管赛维LDK时,甘胜泉说,这是出于家乡的复杂性,非常宽宏大量和无私。事实上,海源复合材料不仅将福建海源的全称更名为江西海源复合材料,而且将总部从福建搬到赛维LDK所在的江西新余市。

与此同时,海源复材子公司赛维电源和赛维能源一直在租用赛维LDK工厂。新签订的租赁期为10年,租赁面积分别为18758.74 28.241.26平方米 平方米,工厂月租金为 6.5 空地月租金为元/平方米 3 元/平方米。

关于如何重振赛维,吸取赛维LDK破产教训的甘胜泉表示,赛维未来将不再以规模进行市场竞争,而是以一套完整的核心设备和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产品稳步发展。

他指的是新一代产品,HJT是目前三代主流电池技术之一。早在2018年,甘胜泉就表示,赛维在N型HIT电池研发领域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即将投入大规模生产。

02、扩产光芒万丈

2020年控股海源复材后,在实现赛维三年内上市的既定目标后,甘胜泉计划加大电池和组件领域的布局,先后抛出震动行业的大投资计划。

2020年12月18日,海源复材宣布,公司计划在高邮经济开发区设立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投资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生产项目,总投资105亿元。

2021年11月23日,公司与扬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西南证券、江苏能源华能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能源华能”)签署《新能源产业框架合作协议》后,计划投资300亿元建设新能源项目。这项300亿元的合作协议包括高邮105亿元的10GW电池和10GW组件项目。

说实话,这个公告中有一个“华能”有证券公司和政府,当时非常轰动。一些媒体看到了一些“华能”二字,标上海源复材与华能国际合建电池、组件项目,海源复材就此名声大噪。

2021年11月24日,海源复材股价迎来强势涨停,公司总市值达到80亿元。

据甘盛泉介绍,相关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一期投资约60亿元,用地约300亩,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45亿元,用地约400亩,建设1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一期投资项目计划于2022年投产。

投资计划出台后,海源复合材料一度受到市场质疑。核心问题是,一家上市公司多年来一直在亏损。投资成本从何而来?

事实上,就像2021年11月17日海源复材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一样,高邮105亿项目属于框架协议,2022年计划投产的10GW电池和10GW组件项目也是框架协议,需要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2022年,海源复材公布了两项扩产计划:

(一)、2022年6月1日,海源复材公告将投资3.55亿元在新余市高新技术建设600MW HJT高效HJT电池项目;

(二)、2022年12月22日,海源复材宣布在安徽滁州建设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基地,预计项目总投资80.2亿元。

今年5月16日,海源复材发布公告,将滁州项目改为一期10GW TOPCon电池、3GW组件项目二期投资5GW HJT电池项目原规模为二期5GW HJT加3GW组件。

这说明早在2018年就声称HJT即将大规模生产,准备在HJT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多的投票给了TOPCon。

甘胜泉的态度在HJT和TOPCon这两条技术路线上摇摆不定,凸显了海源复材家底薄而不耐烦。

好奇心杀死猫。目前,BC电池技术已成为主流趋势。未来,目前尚不清楚海源复材将滁州项目从TOPCon改为BC路线。

03、投产的现实是冷清的

海源复材通过甘胜泉主导的跨境建立(1)机械设备业务 (1)光伏业务 (3)复合材料轻量化业务共同驱动的业务格局,光伏板块在主营收入中的比例已经达到 40%。

但就产能和业务规模而言,海源复材光伏板块相对有限。

据《海源复材2023中报》报道,公司2021年投产的组件项目产能规模为375MW,2022年又建成了1GW的组件生产线,光伏组件总产能为1.375GW,尚未标明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相信这个产能在近百家有组件厂商的行业中,很难排在三四线厂商的行列。

收入方面,2023年上半年光伏板块收入6406624.94元,约6406万元,占总收入的40.87%,较去年同期业务占32.83%,较去年同期收入约7013万元,同比下降-8.66%。

比收入同比下降更令人不安的是,海源复合光伏业务的运营成本显著增加,报告告期为7208万元,毛利率-12.51%,同比-5.21%。可以理解为它的光伏业务吗?“入不敷出”,处于赔钱状态。

光伏行业不缺钱吗?那些通常有50亿或100亿美元的项目真的会

图片来源:海源复材半报:

我们注意到,在半年报中,海源复材也没有新余0.6GW HJT组件项目,高邮10GW电池,10GW组件,滁州10GW 介绍了TOPCon电池和3GW组件项目。

可以推断,按照推广高邮105亿项目的绘画风格,渴望通过光伏摆脱困境的海源复材肯定会不遗余力。

在2023年中报中,我们还注意到扬州赛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赛维”),市场主体负责高邮105亿项目的投资建设,总资产、净资产、收入、净利润均为0。

光伏行业不缺钱吗?那些通常有50亿或100亿美元的项目真的会

图片来源:海源复材半报:

这可能意味着两年后,高邮105亿元10GW电池和10GW组件项目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公共信息来看,海源复合材料没有10GW TOPCon项目开工信息。

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扩产声中,海源复材不是输家,实现了扭亏为盈,股价最多飙升7倍。

光伏行业不缺钱吗?那些通常有50亿或100亿美元的项目真的会

图片来源:海源复材半报:

光伏行业不缺钱吗?那些通常有50亿或100亿美元的项目真的会

图片来源:海源复材半报:

6月8日,海源复材发布公告,公司股东赛维电力于2023年6月7日减持5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

2023年中报显示,上半年海源复材(002529)主营收入1.57亿元,同比下降26.63%;归母净利润-3725.7万元,同比下降2738.78%;扣除净利润-4175.99万元,同比下降135.32%。

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主营收入为9192.62万元,同比下降24.6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2002.79万元,同比下降16692.34%;一季度扣除非净利润-2015.14万元,同比下降17.7%。

根据2022年报,公司主营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43.32%;归母净利润-1.5亿元,同比下降31.76%;扣除净利润-1.59亿元,同比下降70.44%。

根据2021年报,公司实现收入2.53亿元,同比下降15.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9亿元,较去年同期为3.28亿元。

可见,2020年扭亏为盈后,海源复材再次亏损。对此,投资者深感担忧,问海源复材可能有被ST的风险。

8月31日,海源复材在互动平台上回复,公司没有退市风险警告(即*ST)在相关情况下,实施其他风险警告(即ST)。

自2021年12月创下35.76元高点以来,海源复材股份一路下跌,最新报11.78元,市值30.26亿元。

此外,海源复材于2022年11月11日发布了9.58亿元定增计划,计划用于2.7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尚未获批。

在新一轮光伏扩张浪潮下,海源复合材料有足够好的机会通过扩张超越弯道,加快光伏转型。然而,生产增长计划全部笼罩在烟雾中,缺乏实质性项目的实施,逐渐错过了良好的机会。

现在,不用说行业一线、二线电池、零部件厂商,海源复材难以期待,三、四厂商的生产能力也很高。

目前,中央和国有企业组件的投标价格越来越低。P型最低1.13元/瓦,N型最低1.16元/瓦,反映出电池和组件市场在产能扩张后已经达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

这对于生产能力相对有限的海源复合材料来说不是好消息。错过增产机会的海源复合材料,希望光伏能咸翻身。前面的路有多难,路有多长。(草根光伏)

原创文章,作者:草根光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201712387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