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在暂停上市申请3个多月后,更新并提交了相关财务资料,IPO取得了新的进展。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蜂巢能源科技创新委员会IPO的相关信息已经更新,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恢复了其发行和上市审计。同时,蜂巢能源补充法律意见、第一轮审计查询函回复等内容也已更新。
根据更新后的财务数据,2020年至2022年,蜂巢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36亿元、44.74亿元和99.7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9.62%。蜂巢能源作为国内电力电池领域的“新秀”
然而,从利润的角度来看,蜂巢能源仍有待改善。根据之前的招股说明书,2019-2022年上半年,其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和-8.97亿元,三年半亏损超过30亿元。
蜂巢能源作为一家诞生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企业,仍然难以摆脱对长城汽车的依赖。蜂巢能源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上没有太大突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
即使IPO顺利完成,蜂巢能源能否抢占更多市场,完成转型?
1
长城“依赖”未消除
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汽车2016年成立的动力电池业务部,被视为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的“二次创业”。
随着新能源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汽车企业纷纷进入该局,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2月,长城汽车独立成立了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进一步改制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蜂巢能源在长城汽车的支持下迅速崛起。从最新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营业收入从17.36亿元增长到99.7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9.62%。
然而,长城汽车的贡献一直备受关注。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蜂巢能源是否对关联方长城汽车有单一的重大依赖,扣除长城汽车的关联销售后是否仍符合上市条件。
从蜂巢能源的角度来看,2020-2022年,其向长城汽车及其子公司销售动力电池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6.49亿元、36.61亿元和34.7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8.68%、86.37%和39.98%。
从长城汽车的角度来看,从2020年到2022年,长城汽车及相关企业从蜂巢能源购买动力电池产品的比例分别为96.72%、72.01%和50.89%的电池包分别占蜂巢能源采购电池包的96.98%、71.95%和50.74%。
应该说,蜂巢能源和长城汽车为彼此的业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依赖”尚未消除,但相关交易的比例逐年下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要长城汽车能够支撑未来蜂巢能源的增长,就是一种“双赢合作”的状态。问题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并不出色。
根据《生产销售快报》的数据,2022年,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13.18万辆,较2021年13.7万辆有所下降。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其纯电气品牌欧拉的销量增长率也大幅下降。
今年前五个月,长城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上升,达到6.64万辆。但相比之下,仅今年6月,BYD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就超过了25万辆,吉利和长安的月销量也在2万辆或3万辆左右。
然而,在更新的询价函回复中,蜂巢能源提到,除长城汽车外,公司还与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哪吒汽车和理想汽车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公布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公司业主要求客户在手订单。
其中,长城汽车在手订单估算金额超过3亿元,零跑汽车和吉利汽车在手订单估算金额超过1亿元,东风汽车也超过6500万元。
综上所述,蜂巢能源在过去两年中进一步扩大了对非关联方客户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对长城汽车的依赖,但仍然存在。
2
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
有人认为蜂巢能源的上市募集计划有些“狮子大开口”。由于募集资金规模达到150亿元,其中扩产金额超过110亿元。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蜂巢能源确实需要钱。由于目前R&D投资强度高,产能攀升,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公司尚未盈利,累计亏损尚未弥补。
根据最新数据,从2020年到2022年,蜂窝能源的R&D投资分别为3.80亿元、7.24亿元和11.45亿元,R&D费用逐年增加,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占3年营业收入总额的13.9%。
在这种投资下,其盈利能力难以乐观。我们只能从之前的招股说明书中看到,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和-8.97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30.78亿元。
蜂巢能源是否有必要根据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和需求大幅扩大产能?
首先,近年来蜂巢能源的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8.16%、62.50%和60.99%,但蜂巢能源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公司现有产能瓶颈明显”。
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直接要求其解释“公司产能利用率低”与“产能瓶颈明显”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然而,我们在蜂巢能源的询价函回复中没有找到答案。
其次,根据蜂巢能源的现状,大规模筹资扩产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虽然蜂巢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洪欣在去年第二届蜂巢能源电池日提出了600GWh的全球产能目标,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远远落后于目标。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2年1月至12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载量为294.6GWh;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载量为6.1 GWh,市场份额仅为2.07%。今年前四个月,蜂巢能源国内动力电池装载量大幅下降,仅为1.2GWh,市场份额为1.32%。
相比之下,今年前四个月,宁德时代占43.43%,比亚迪达到30.47%,中创新航8.21%,国轩高科技4.21%。
同时,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将成为大概率事件。高工锂电池董事长张晓飞此前在高工锂电池年会上估计,2022-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将分别为490GWh、850GWh和1010GWh。但相比之下,这三年电池厂商的产能分别达到了1000GWh、1550GWh和2200GWh。
动力电池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在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蜂巢能源不仅要从龙头企业夺食,还要战胜更多同梯队的竞争对手,这并不容易。因此,不合理地担心它的大规模扩张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
目前还没有盈利,地位不稳定,强敌太多。很难说蜂巢能源在IPO成功后可以取得快速进步。毕竟,在中国十大电池装机企业中,蜂巢能源的上市速度已经很慢了。
作者|刘媛媛
来源|车圈能见度(CarVisibility)
原创文章,作者:车圈能见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7/05129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