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从国内卷向世界。
我还记得2019年被称为“白名单”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被废除,日韩电池企业进入中国的大门正式打开。当行业为当地动力电池企业出汗时,他们不承认。短短几年,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仅坚持中国市场,而且更快地走向全球。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至少有8家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新产能超过200GWh,中国动力电池正加速进入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海外规划产能超过575GWh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批在海上投资建设的中国电池企业。
早在2018年,宁德时报就在德国图林根州建立了第一家生产锂离子电池电池的海外工厂。目前,14GWH生产能力一期正式投产,每年约3000万辆汽车电池,约35万辆,40万辆 KWh电池的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随后,远景电力、国轩高科技、亿威锂能等电力电池企业宣布出海布局产能,希望通过本地化生产更贴近客户,把握行业快速发展机遇。
仅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宁德时代欧洲总裁Mathias Zentgraf透露,该公司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在其新的德国电池厂安装6条电池生产线,并希望在6月份之前将产能从14GWh提高到24GWh,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梅赛德斯-奔驰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一年后,汇能科技于今年5月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起在法国建设其第一家海外超级工厂,并将在未来10年内建设120GWh固态电池产能。
根据盖世汽车的不完全统计,如果结合过去几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公开的海外布局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575GWh的海外规划产能。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欧洲第三工厂、国轩高科技北非工厂、比亚迪西班牙电池厂等传闻络绎不绝。
如果实施上述谣言,中国电力电池企业海外规划产能TWH时代正在加速,加上之前计划中的富能科技美国生产基地和蜂巢能源南美和东盟生产基地。
直面全球市场竞争
对于为什么要出海,不同的企业老板给出不同的答案。
“到2025年,海外市场将出现约400gWh的产能缺口。”中国远景电力执行董事、总裁赵卫军表示,汽车行业的产能本地化属性决定了谁能满足它,谁能走出去,谁就有机会。
远景动力美国南卡工厂破土动工;图片来源:远景动力:
瑞浦兰军能源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张晓聪解释说:“国内电力电池企业已经进入了高度的内部卷状态,海外仍然是一片蓝海,所以我们出国用技术改变市场。”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无论是从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比例、产业链布局还是新技术布局的发展,都已达到世界第一梯队。
SNE是韩国的研究机构 根据Research发布的最新动力电池统计,今年前四个月全球十大动力电池装载企业中,有六家是中资企业,占全球总市场份额的62.3%,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稳居前两。
同时,通过动力电池性能结构的创新和优化,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里程和快速充电速度。在中国,刀片电池、弹匣电池、魔方电池、麒麟电池等应用CTP集成技术的产品已经实现了装载应用,并不断推动下一代电池技术储备和产业化。
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是卷技术,而且卷产能和卷成本也成为中国电力电池企业的日常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点放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这些欧洲、北美和东南亚远慢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种”是中国出口的新增长点。根据海关数据,2017年~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额为每年20%~35%到2022年,出口金额达到3426.56亿元,迎来了86.7%的爆炸性增长。
2023年,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1-5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到45.9GWh。三元电池累计出口32.8GWh,占总出口71.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3.00GWh,占总出口的28.4%。
然而,显然,产品的全球销售只是出海的第一步。正如前面提到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技、蜂巢能源、亿威锂能源等动力电池也将参与LG新能源和三星SDI、SKI、在松下等老牌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中。
技术 产业出海
毫无疑问,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全球汽车技术正朝着“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各国相继提出了“禁燃”时间表,《欧盟轻型车CO2排放法规》提出了2035年100%碳减排目标;加州发布的《零排放汽车法规》(ZEV法规)提出在2035年轻型汽车领域实现100%新能源。
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伟指出:“欧美正在加快地方电力电池企业的培育,保护主义正在上升。”
单看欧洲,明确设定了锂、镍、钴、石墨、锰等战略原材料的本地产能目标,并在补贴、贸易等方面设定了本地化要求。
本月中旬,欧洲所有议会都投票通过了欧盟新的电池法规,这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电池生命周期的法律文件。很明显,在欧洲销售动力电池的企业需要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设定最低回收率和材料回收目标,并提供电池二维码和数字护照。
这意味着,随着即将到来的法律法规,如果中国动力电池公司想在欧洲市场销售电池,他们将受到更严格的环境和审查要求。
与仍有争取空间的欧洲市场相比,2022年美国发布的反通胀法案显得不人道。其要求电动汽车必须满足“电池中一定价值的关键矿物来自美国或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和“北美电池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大于一定比例”的两个条件,才有资格获得每辆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只有其中一个才能获得3750美元的税收抵免。
因此,富能科技董事长王宇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专栏时表示,2026年是分水岭,北美和欧洲对电池本地化生产的要求将进入实际议程。
也就是说,要想在全球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2026年甚至更早之前加快海外产能布局。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提供商新宙邦全球布局;图片来源:新宙邦
近年来,不仅是电池制造商“走出去”,还有新宙邦、格林美、天赐材料、科达利等电池材料和结构件技术提供商的集体出海。此外,国内资源企业席卷欧洲、美洲和非洲,要么在采矿,要么在抢锂的路上。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出口电池本地加工制造到PACK的转变。现在,随着供应链、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它们正逐渐转变为海外电池本地化制造。
可以说,中国的电力电池产业链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打开了一个大网络,准备出发。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全球市场扩张中,电力电池产业将全面迎来中国的全球制造业。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汽车 钟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9219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