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俊宏
5月30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抵达北京,开始了三年后的第一次访华之旅。
马斯克希望在中国建造一家超大型商业储能产品Megapack的超级工厂,这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据业内人士分析,储能产品是马斯克今年3月1日宣布宏图计划3的延续,也是振兴整个计划的关键。
马斯克提出的“光伏” 风电 储能 氢能 热泵的能源解决方案不仅是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能源,而且还考虑了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不稳定的能源。
在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供给侧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兴电力设施的发展逐渐引领世界,电力需求侧新能源汽车的飙升推动了中国电池、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崛起。
一旦商业上逐渐形成闭环,无论计划有多大,都会逐步完善。在“光伏”中 储能 在这条系统化的充电路径上,也许中国企业更有可能率先实现宏图计划。
并购案背后的阳谋
风起于萍末,趋势往往隐藏在行业的细节中。
6月12日,中国充电服务公司能链智能电力收购了香港最大的屋顶光伏总承包商香港光电89.99%的股权。虽然涉及金额不大,只有610万美元,但对于数百亿元的光伏产业扩张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被收购方香港光电公司开发建设了25MW的分布式太阳能项目,涉及600多个项目。香港光电在香港屋顶和工商屋顶太阳能领域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香港许多著名的工商建筑屋顶太阳能项目,如香港证券交易所、香港国际机场第三条跑道等,都来自香港光电公司。
以前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收购方能链智能电力。财务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充电量占中国公共充电量的21%,目前连接5.5万多个充电站。
为什么汽车充电服务提供商要购买香港光伏公司?
在深入披露的文件中,光锥智能发现,在屋顶光伏业务发展过程中,香港光电顺便赢得了一些充电桩的订单。目前,香港光电已与6个社区的业主委员会签订框架合同,包括2145个停车位,预计到2026年将签署3万个停车位。
据媒体金融虎网预测,2023-2026年,香港光电光伏业务收入将从1.95亿港元增加到4.21亿港元,社区充电桩运营收入将从0.44亿港元增加到5.87亿港元。并购完成后,根据业务发展规划,香港光电收入预计将从2022年的2200万港元增加到2026年的10亿港元。
为了实现如此快速的社区充电桩运营收入上升,我们必须依靠能源链智能电力以前积累的运营经验。充电桩运行将反向推动电力需求的增长,从而推动光伏业务的发展。
两者叠加的直接预期是收入和市值的增长。6月16日,今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公司净收入3620万元(530万美元),同比增长150%。据估计,2023财年净收入将在5亿元(7300万美元)至6亿元(8700万美元)之间增长至5-6倍。光伏产业指数(CSI:931151)PE为15.24,假设PEG=1,公司市值有望达到近100亿元。
但是这次并购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
目前,香港的能源改革更加深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远高于大陆,高达63.22%。然而,香港的电力系统基础设施非常稀缺。公共充电桩只有5775个,车桩比例高达9.6:1.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公共汽车桩的比例为6.4:1.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车桩比平均值低至2.28:1。
在新能源渗透率较高但整体规模较小的城市,实验商业模式的闭环是一种相对较快的投入产出方式。
对于能源链智能电力来说,从大陆到香港的扩张只是第一步,从成熟的香港市场,将光存储和充电的综合运营经验带回大陆是关键。
能源,不能单打独斗
在能源领域,光储充一体化布局的趋势早已不再是秘密。
以特斯拉为例,2016年,特斯拉以26亿美元收购了屋顶光伏和发电系统公司Solarcity。Solarcity是美国最大的屋顶太阳能安装服务公司,为EBay总部和英特尔公园等一系列光伏项目提供服务。
重组为Tesla Energy之后,基于Solarcity太阳能技术的充电桩成为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规划的一部分。这次收购使特斯拉完成了光伏发电-PowerWall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的能源闭环。
2012年至2021年,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超过了特斯拉车辆和工厂的总耗电量,足以为每个超级工厂和每辆特斯拉车辆充电。特斯拉在可再生能源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跻身美国最佳太阳能公司之列,真正成为“光储充”一体化的可持续能源集团。
在中国,特斯拉最紧随其后的是宁德时代。5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零辅助光存储集成解决方案,实现了光存储的实时联动。另一方面,其子公司星云集成开发的“宁德锂城光存储充电检测智能超充电站”最近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中国第一个集充电桩、储能、光伏电池和电池检测为一体的标准化智能超充电站。
最近的优惠政策给这一趋势带来了火灾。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推进汽车互联网、汽车互动、源网荷花储存一体化、光存储充电一体化站等试点示范。
事实上,许多国内上市公司对光储充一体化赛道持乐观态度,纷纷布局并披露新进展。
科技大学智能公司5月10日表示,公司有能力用一站式清洁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替代光储充电,开发模块化储能产品进行分布式储能业务,产品逐步投放市场。
京泉华5月11日表示,公司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72.16%,主要是由于光储充领域产品销量增加,公司现有产能饱和。
国内龙头企业的不同举措表明,光储充一体化布局的趋势正在到来。加入这一趋势可能是能源链智能电气此次并购的真实逻辑。
根据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发布的报告,2030年充电站建设储能市场空间将达到8740亿元,充电桩EPC服务市场(包括充电桩购买和建设)将达到4770亿元,充电服务市场(包括电费和服务费)将达到4340亿元。预计2030年只有光伏 储能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光储充市场总规模超过1.8万亿元。
面对这1.8万亿元的“大蛋糕”,2023年以来,能链智电也在半年内不断布局,以弥补产业链。
1月6日,能链智能电力战略投资乐创能源,将人工智能算法、态势感知等前沿技术纳入储能等能源运营管理。3月21日,能链智能电力和酒店信息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订单成立合资企业智能电力,布局目的地共享充电服务。6月12日,能链智电收购香港光电89.99%的股权。6月13日,能链智能发布虚拟电厂业务,与京能国际战略合作,在充电站、光存储充电、绿色电力交易、虚拟电厂等领域共同输出解决方案。
在对光储充一体化的同样理解中,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为其可以单独战斗的基因铺平了道路。能链智能电走的是纵横结合,逐渐从行业外围切入核心价值链。
在这些布局之前,能源链智能电力是一家EPC(总承包)模式的充电站建设服务提供商和充电服务的聚合服务提供商。公司的业务模式非常轻,线下重资产部分由当地投资者和特许经销商支付。
能链智能电器在整合光伏、储能、充电、虚拟电厂等四个板块的业务后,从以往的运营商角色向电力生产者角色延伸到行业价值链的上下游。
集成布局为能源链智能电力深入能源行业腹地提供了机会,也为特斯拉提供了独立完成闭环的可能性。
一体化后,中国新能源宏图计划
清洁能源的最终目的不是发电,而是使用方便。
长期以来,风电和光电一直处于清洁能源的地位。由于“看天吃饭”的特点,无法实现稳定供应和快速调整需求的能力。在大量存储之前,电网很难连接这些不稳定和难以部署的电力。现在,储能 虚拟发电厂的组合,使大量现有的“垃圾电”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
如此宏伟的布局和清晰可见的市场空间只是逻辑之一。据光大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左右。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供给侧产能的可持续性。否则,就会成为需求侧的短缺。
亚诺什·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提到,在非纯市场化模型中,由于需求方过于强劲,生产方面的短缺部分无法最大化生产。
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确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趋势。然而,现阶段很难充分满足充电问题,充电桩往往“难以找到”。在硬价格的规定下,很难通过传统的经济定律来协调这种需求水平的短缺。
但加入储能后,原本“微利”的充电桩业务,“一转攻势”,成为投资回报良好的确定性业务。
今年以来,各省市纷纷调整分时电价政策。上午高峰时段从1小时延长到2小时,并设置了高峰电价。充电站储能可实现两充两放。峰谷价差进一步扩大,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最大价差增加到1.2元/kWh,远高于锂电池储能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6-7毛/kWh水平,投资回收周期压缩至4-5年。
在此基础上,结合香港光电一体化充电站的收入。据估计,香港光电一体化充电站的投资回收期约为5年,IRR(内部收益率)在16%-19%之间,远高于目前市场上普通充电站的5%-7%。
更高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更多的价格空间。
就像日本汽车颠覆了美国汽车的主导地位一样。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是美国消费的分水岭。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一系列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日本汽车以极低的油耗在美国市场攻城略地。1970-1980年,丰田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2.6%上升到6.2%。与此同时,丰田汽车在精益生产理念下,毛利率超过20%,处于燃油汽车时代的巅峰。
未来光储充一体化行业也将逐步上演同样的逻辑。汽车需求侧的驱动将影响供给侧的竞争格局。
现在,在双碳的背景下,能源的变化正在中国进行。随着供需的繁荣,商业模式更容易形成闭环。谁能与供需两端的需求联系起来,就能在中国新能源的宏伟计划中获得《纽约时报》的红利。
原创文章,作者:光锥智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8229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