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超过10亿元,生产电动驱动系统总成,或三年来在中国开工的第三家电动驱动系统工厂。这一系列布局的主角是我们熟悉和陌生的采埃孚。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直观的感觉是比亚迪、长安等中国传统品牌汽车企业的快速转型“蔚小理”等待新势力汽车企业的快速崛起。然而,除了聚光灯下的主机制造商外,汽车行业背后的供应链似乎更强大“冰山效应”。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发挥着创新者和最大消费市场的双重作用。像采埃孚这样的外资供应商也开始积极圈地。
从变速箱到电动驱动系统,采埃孚“死磕”中国车市
与“躲藏”幕后的印象不同,采埃孚是国内大多数车手都非常熟悉的汽车供应商品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优秀产品,还因为它来得更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采埃孚就收获了来自中国的变速箱供销合同。20世纪90年代,采埃孚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生产企业。21世纪初,采埃孚在杭州建立了独资工厂,生产变速箱。可以说,采埃孚几乎贯穿了改革开发以来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因此,观察采埃孚的趋势对讨论其他外国汽车供应商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在汽车变速箱领域,采埃孚最著名的身份是其在汽车变速箱领域的地位。事实上,回顾采埃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采埃孚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是变速箱的进出口业务。由于宝马汽车是另一个也深入从事国内汽车市场的豪华品牌,以及宝马和采埃孚之间的成功合作,采埃孚的垂直8AT变速箱已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拳头产品之一。当然,采埃孚不仅是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建立的变速箱“护城河”。采埃孚在底盘悬架、减振器、转向系统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但总而言之,和大多数传统汽车供应商一样。采埃孚和他们一起在中国市场工作了几十年“单向输出”时代。在这个阶段,国内汽车市场基本上扮演着学习和吸收的角色,甚至只需要单向接受。
在全球主流汽车市场开启新能源轨道转型步伐后,采埃孚等深入培育中国汽车市场的汽车供应商迎来了转向舵的挑战,也获得了进一步深入绑定中国汽车市场的机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2021年以来,采埃孚已经在中国开工了三家电动驱动系统工厂,发展速度异常。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快速发展近十年后的表现来看,与十年前相比,采埃孚在中国的员工数量和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基本上翻了一番甚至更高。但说到这里,我还是要问,即使像采埃孚这样的巨头需要实现转型,为什么还要“死磕”中国汽车市场呢?
只有中国市场才能从学习技术到付费?
首先,类似于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就在这里。然而,仍然存在差异。除了整体汽车销量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外,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性方面也具有叠加buff的效果。根据中国汽车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两栏数据均超过70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53%和60.2%,市场份额超过30%。就采埃孚而言,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作为主要覆盖中高端市场的乘用车供应体系,一直是其主要客户。据悉,这次开建的电驱工厂也是为了配合奥迪下一步PPE平台生产配套产品。宝马的新能源产品,就像燃油时代和ZF一样 8AT的搭配也差不多,采埃孚还是它的主要搭档。中国市场对宝马、奥迪等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之,不管有什么技术,都要跟着市场走,至少市场要有足够的潜力去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不重要。更不用说跟着感觉走,感觉新能源轨道已经改变,传统汽车供应商如采埃孚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以采埃孚为例。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新能源领域,只要技术仍然专注于创造更好的汽车产品,其技术发展仍然是继承和延伸的,即所谓的“有迹可循”的。
比如采埃孚经典的纵置8AT变速箱,在新能源的趋势下,P2电机也与时俱进。可兼容ISG电机的48V轻混,以及P2插混等场景的应用。即使在被称为硬派越野的牧马人PHEV车型中,这套车型也是如此“带电”纵置8AT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在电气化、智能化领域,采埃孚还专注于在线控制转向、空气悬架、800V碳化硅平台等技术路线的布局。甚至包括重型商用车的集成、模块化电动驱动系统的研发等。
然而,到目前为止,采埃孚等供应商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情况与十多年前完全不同。当时,更不用说中国汽车公司和供应商了,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在技术和合作方面也很少与ZF合作 8AT是高低产品。然而,在采埃孚的众多项目中,许多项目已经与国内汽车公司和供应商进行了攻防,甚至扮演了追赶者的角色。例如,上述800V碳化硅平台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而小鹏等国内汽车公司已经批量生产了800V碳化硅结构。当然,技术本身不仅以电压水平或其他单一指标为评价标准。但很明显,中国汽车公司及其背后的产业链水平不再是拿着笔记本在黑板下做笔记的弟弟妹妹。
事实上,无论是外国汽车公司还是供应商,毫无疑问,在中国市场赚钱是目的。然而,与早期简单的输出式赚钱方式相比。现在也慢慢转化为更深层次地绑定中国汽车市场,边输出边学习,在竞争中寻找跑马圈地的机会。因此,在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的扩大,进而反馈世界其他汽车市场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从简单的在中国销售,叠加在中国制造,最后叠加在中国研发的发展道路上。
作者丨阮嵩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21009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