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两轮电动车品牌绿源上市之旅“多歧路”。
6月7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绿源两辆电动自行车因存在问题被命名,充电器和电池、车辆质量和控制系统不符合标准。
就在一周多前,绿源还第二次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我们了解到,绿源第二次冲刺上市距离第一次上市申请材料失败仅6天。这种急于上市的表现也显然表明,绿源可能面临发展困难。
好梦最容易醒来,绿源今安?
电动自行车作为解决短途旅行痛点的最佳工具,有着辉煌的时期。
1995年,清华大学开发了中国第一辆配备轮毂电机的电动自行车,开始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抓住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的快速增长。例如,2000年发布了摩托车禁令;2004年,电动自行车正式定义为非机动车。
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绿源创始人倪杰和胡继红辞去了大学教师的铁饭碗,致力于创业。绿源电动汽车诞生于1997年的浙江金华,无疑是中国第一家进入两轮电动汽车行业的公司。
绿源创始人和第一辆绿源电动自行车
然而,早生并不意味着走得快,走得好。如今,成立时间晚于绿源的雅迪和爱玛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而2022年绿源首次提交香港证券交易所冲刺上市却以失败告终。
更重要的是,这家25岁生日的老公司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消费者质疑质量控制不严。
绿源最大的卖点是“绿源液冷电动车,一辆车骑了10年”。然而,这个品牌口号现在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绿源电动汽车产品质量多次投诉,包括电池寿命低于预期、新车配件故障、车辆使用寿命短等,也符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最近的抽查结果。
来源:黑猫投诉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天眼的信息,绿源还遭遇了多起火灾事故诉讼。其中,2018年2022年5月二审发生火灾事故,绿源集团被判赔偿原告190万元。
这些投诉和诉讼事件都揭示了绿源在质量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
其次,作为电动自行车领域的老公司,绿源的市场地位非常尴尬,尤其是缺乏高价市场的竞争力。
一方面,绿源电动汽车虽然是行业前五,但与行业前三的差距一直很大。
根据两轮电动汽车的收入,2022年绿源电动汽车的收入为47.8亿,市场份额约为4.2%,在行业中排名第五。同年,雅迪、爱玛、台铃的收入分别为311亿、208亿和170亿,市场份额分别为26.9%、18.0%、总计为59.6%的14.7%。
注:2021年数据采用数据
另一方面,当头品牌加快高端产品布局时,绿源很难冲出中低端市场。
目前,雅迪、爱玛等传统品牌纷纷推出高端产品线,后起之秀9号、小牛等品牌以高价市场为主,绿源收入仍主要依靠中低端产品的销售。
来源:艾瑞咨询
高价带缺乏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布局,也造成了绿源的第三个问题:利润率有限,毛利率不如其他龙头品牌。
与新日、雅迪、爱玛等品牌的毛利率相比,香港股票研究所可以清楚地看出,绿源的毛利率低于同行。
与此同时,绿源的净利润也相当微薄。2020年至2022年,绿源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6亿元、1.2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绿源想要扩张和发展,它只能筹集资金。这也导致了公司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2021年,绿源向银行等机构增加贷款,以建设广西工厂,扩建浙江工厂,导致负债率从68%上升到79%,持续到2022年。
绿源寻求上市,还需要缓解债务压力,寻找新资金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绿源上市迫在眉睫。问题是,当市场份额与CR3的差距扩大,盈利能力垫底,负债率上升时,绿源能否走出新的增长曲线?
拔剑四顾心茫然,绿源何去之?
属于绿源的机会越来越少。
自2019年新国标颁布以来,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了短暂的第二个春天。从2019年到2020年,短期替代需求推动了两轮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绿源也是这一轮股息的受益者。
目前,市场整体替代程度较高,中国两轮电动汽车销量下降趋势明显。根据艾瑞咨询研究,经过2019-2021三年的过渡,消费者的路权意识有所提高,未来两年的替代需求难以支撑行业的进一步增长。
当地两轮电动汽车的人均所有权已达到25%。在行业渗透率较高的情况下,领先模式稳定,两轮电动汽车市场也进入股票竞争阶段。加剧行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绿源在长期股市博弈中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正如前面所说,绿源的卖点是“液冷电动汽车”的长寿命。绿源创造性地将液冷系统应用于两轮电动汽车,有效地保证了电动汽车的长期使用,并将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寿命延长到10年。当然,这种对技术的坚持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长寿命并不是电动自行车用户的核心需求。根据艾瑞咨询的《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汽车行业白皮书》,电池寿命、安全性和舒适性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
来源:艾瑞咨询
换句话说,在质量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大多数品牌的产品使用寿命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源的主要“耐久性”只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并没有打破用户的痛点。香港股市研究所认为,绿源应该寻求更多的增量来解决当前的尴尬局面。
在股票中寻求增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题。从长期趋势来看,两轮电动汽车的主要增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智能趋势,二是共享电动汽车红利,三是海外市场带来的增量。
首先,智能化是所有消费品的共同趋势,包括家电、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当然,这一趋势也是两轮车产品升级和提价的锚点。
目前,大多数两轮电动汽车品牌都加快了这一领域的布局,大多数品牌的高端车型都具备了汽车互联网、语音导航、智能防盗等功能。
图源:太平洋证券
当然,不同品牌之间的智能化程度存在明显差距。虽然绿源电动汽车也具有大部分标准功能,但OTA不涉及电动汽车。总的来说,在智能升级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这也可能与绿源的低R&D投资有关。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2022年绿源集团R&D成本为1.51亿元,员工福利支出占R&D成本的39.22%。与前两名玩家相比,更突出了其R&D投资的不足。同时,雅迪和艾玛的R&D费用分别为1.06亿元和5.07亿元。
在智能浪潮中,绿源显然跑得更快。
第二,随着共享电动汽车行业的标准化,包括美团、滴滴、支付宝等互联网巨头的结束,共享轨道也成为电动自行车的一大增量。
电动自行车作为短途旅行痛点的解决方案,在城市旅行,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频率越来越高。接近公共交通工具的价格,加上可以随时使用,没有交通堵塞的麻烦,共享自行车正成为下沉市场居民最喜欢的旅行工具。自今年年初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些公交线路,甚至公交公司的关闭。
绿源实际上是一个提前加入这条轨道的两轮电动汽车品牌。2020年,绿源与哈罗自行车和青橙自行车签订供应协议。当然,从2022年绿源企事业单位客户采购量同比下降77%来看,企事业单位客户并不是绿源梦寐以求的“第二增长曲线”。换句话说,绿源需要探索更多的B端客户,摆脱大客户的依赖。
第三,海外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可能是两轮电动汽车品牌最重要的机遇。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2026年电动两轮车全球总销量预计将达到116.00万辆,2022年至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9%;2026年,海外市场销售空间达到4630万辆,同比增速约为中国的两倍。
这也是绿源未来最确定的增长方向。2020年至2022年,绿源海外经销商收入分别为3949.3万元、6325.2万元和7826.4万元,实现稳步增长。目前,绿源一直在积极探索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市场,并推出了一些满足当地需求的产品型号。
综上所述,这三个方向都包含了两轮电动汽车的“二次增长”机会。要抓住这些机会,绿色源必须加强质量控制,注重品牌价值塑造,在行业趋势中更具执行力。
即将迎来二十六岁生日的老牌两轮电动车品牌,是继续做开拓者,还是逐渐成为追随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来源:港股研究社
原创文章,作者:港股研究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6219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