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5辆车月销量不是造车新势力的头,甚至不如哪咤、零跑等二

155辆车月销量不是造车新势力的头,甚至不如哪咤、零跑等二'

TEAM

作者:大众侃车 张娜

排版:橘子洲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千城数智(效果营销智能机构)生产

黑格尔有言:“可以说,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任务都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历史上从未有过不败的赢家,中国汽车工业也没有,重组也从未停止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优缺点肽是不变的旋律,但作为一个强大的品牌不一定会结束,中途转型的汽车公司也不一定会以悲剧结束。

比亚迪的出现被打破了“强者恒强”的铁律。从2019年到2021年,一汽-大众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年度销售冠军。2022年,比亚迪成为第一家宣布停产燃油车的汽车公司。今年,比亚迪以186.3万辆的销量获得乘用车销量冠军,比第二大一汽-大众180.2万辆多6.1万辆,中国品牌销量首次超过合资品牌。

随着比亚迪的飙升,一种新的新能源模式应运而生。在2022年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销售冠军后,比亚迪仍在今年第一季度领先特斯拉,市场份额达到20.4%。

甚至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亲自承认,他没有把比亚迪当作竞争对手。比亚迪汽车非常有竞争力。

几年前,很少有人能想到比亚迪的成就,即使是那些热衷于预测汽车行业趋势的人“算命先生们”没想到。汽车行业从不缺乏预测,但时代的变化比计划更明显。

2020年,美团创始人王兴预测,未来只剩下造车新势力了“蔚来、理想、小鹏”三家,众所周知,二线新势力哪吒汽车一度超越蔚小理,坐在造车新势力头的位置上;

威马创始人沈辉曾表示威马创始人“威马一定是三大造车新势力中的一支。”。但结果,今天的威马只能祈祷“像动物一样生活”。

许多业内人士发表了自己的预测,他们倾向于在未来五年内加剧新能源轨道的市场分化,最终可能产生3-5家龙头企业。

这可能是真的,但谁将成为《纽约时报》的宠儿,谁将倒在《纽约时报》的洪流中,还没有最终结论,生死比赛的结局还没有到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生存,而每个人都可能被淘汰。

01

新格局:BAT进,蔚小理退

2023年,随着特斯拉首次降价,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席卷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了整个新力量造车模式的分化。“蔚小理”土崩瓦解,新的销售格局正在形成。

近日,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公布了5月份的销量,其中有4个显著特点。

第一,由比亚迪、特斯拉和埃安组成“BAT”销售模式正在形成。根据各汽车公司的官方数据,今年5月,比亚迪以24.02万辆的销量排名新能源销量排名第一,其次是特斯拉,月销量为7.77万辆,广汽埃安排排名第三,销量为4.50万辆。

由于其健康的产品矩阵,BYD处于领先的断层状态。5月份,BYD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分别为11.96万辆和11.95万辆,其中王朝系列和海洋网络系列分别为12.55万辆和10.26万辆,没有部分现象。

埃安已成为传统汽车企业孵化新能源品牌的新模式。今年,埃安连续第三个月月月销量超过4万辆,前5月,埃安累计销量为16.63万辆,同比增长119%。已完成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的定下“保50万,争60万辆车”目标的33%。

其二,“蔚小理”曾经的旧格局正在瓦解,蔚来断崖式下滑。一直被寄希望“蔚小理”格局逐渐被打破,呈现出分化的局面。今年5月,理想销量为2.83万辆,次于埃安,排名第四,而小鹏和蔚来则处于下行阶段,分别销量为7506辆和6155辆,均同比下降。销量之和不如理想家庭。

2023年,理想汽车连续三个月交付2万多辆,成为中国第一支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汽车制造新力量。今年第一季度,理想收入为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为9.3亿元。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净利润为2.6亿元,环比飙升257.7%。在此基础上,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翔表示,预计第二季度交货量为7.6万至8.1万辆,预计总收入为242.2亿元至258.6亿元。

面对理想汽车的快速发展,小鹏和蔚来两兄弟都有苦难。小鹏汽车创始人、董事长何小鹏刚在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会议上自信地表示“有信心赢得下一场战斗”,但5月份销量仍在下降。祸不单行,小鹏汽车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也让人焦虑——第一季度,小鹏总收入40.3亿元,同比下降45.9%,净亏损23.4亿元,同比增长37.4%,毛利率1.7%,汽车利润率-2.5%。

同样,以前造车的新势力也是如此。“一哥”蔚来又回来了“ICU”。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曾表示,2019年是蔚来最困难的一年,但近看2023年,蔚来有回归2019年的趋势。6155辆车的月销量不是造车新势力的头,甚至不如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一直自诩“高端品牌”,但很难抢占高端市场份额,据悉,4月份宝马3系销量近1.2万辆,蔚来ET5仅4293辆。

在资本市场上,李斌很难讲新故事。5月24日,新威来ES6上市,但当日开盘股价下跌9%以上。截至新闻稿,威来市值129.45亿美元。回顾其巅峰时期,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比亚迪,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但现在威来市值下跌了870多亿美元。

蔚来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宏解释说,蔚来正处于销售下滑状态“出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阶段将进入一个新的加速阶段,所有新旧产品的切换将在7月份完成,下一步将是“换挡提速”但是如果回到巅峰,蔚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二线新力量在1万辆车上站稳了脚跟。今年5月,哪吒汽车和零跑汽车分别销量1.30万辆和1.21万辆,在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五和第六,超过了小鹏汽车和威来汽车。

155辆车月销量不是造车新势力的头,甚至不如哪咤、零跑等二'

5月30日,哪吒汽车第30万辆量产车下线,成为继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之后第三支30万辆量产车的新生力量。哪吒汽车的价格范围为10万-30万元,其中哪吒V瞄准10万元智能汽车市场,哪吒U瞄准15万元智能豪华市场。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张勇表示,即使价格在15万-30万之间,也必须进入市场。

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哪吒汽车从去年开始稳步改革,调整产品生产线、供应线和销售渠道。今年,哪吒汽车的销售目标是“25万辆-30万辆”。

零跑车销量结构趋于稳定,C系列(C01)、C11)交付1万辆以上,环比增长38%以上,占83%以上。据悉,7月份零跑C01将推出增程版,9月份B平台将推出纯电和增程产品。

零跑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京华曾表示,3月份发布的新车型毛利润为正,预计今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将比去年同期增长50%,预计2023年零跑将实现正毛利润。

第四,腾势、极氪、深蓝传统新能源汽车公司表现出独特的韧性。今年5月,传统汽车公司的新能源品牌不容忽视。腾势、极氪、深蓝分别销售1.10万辆、8678辆和7021辆,开始渗透到新能源列表中。即使是一开始并不乐观的蓝图也进入了榜单,排名第12位。

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邓承浩总结了当前的竞争形势。目前的竞争阶段不再依赖于一两辆热门汽车。企业需要持续的现金流和可用于市场竞争的现金储备,以及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质量、规模和系统能力。

02

许多汽车公司倒在黎明前

在新能源市场上,有些人描绘了未来的宏伟蓝图,有些人寻找出路。许多曾经画过宏伟蓝图的汽车公司已经悄悄地退出了市场。

今年的上海车展汇聚了全球1000多家企业,容纳了1500多辆新车。中外高管齐聚上海滩,感受中国汽车市场三年的变化,但特斯拉没有参加展览。同时,爱驰、威马、天际、恒驰缺席,背后或难以脱离困境。

最近,雷丁汽车连续三年获得销售冠军,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正式申请破产,现在只有诉讼——自2023年以来,雷丁汽车民事案件约100起。在申请破产之前,雷丁汽车涉及190起法律诉讼,总金额为2.0621亿元。

回顾2018年的五菱宏光MINI EV还没有成为“神车”,雷丁老人乐横扫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市场份额一度超过30%,远远领先于蔚小理等新势力。

世事难料,即使是顶着造车天才的李一男,也未能创造奇迹。2022年12月,随着一封给NV用户的信,自游者宣布结束:“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NV将无法在短时间内交付,这意味着我们期待的美好旅程将在开始之前结束。”一年多的造车时间终于只剩下一辆NV车模和一张200元星巴克消费卡了。

他们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退出了市场。爱驰、天际、威马等汽车制造新力量紧随其后。比亚迪、特斯拉、埃安、威小理等汽车公司迅速收获新能源市场。在拥挤的市场结束时,他们只是在等待“早退”与“晚退”的区别。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爱驰汽车和天际汽车的销量分别为536辆和237辆,而威马则未售出。

如今,爱驰汽车上海总部大楼空无一人,官方APP无法刷新页面,多个板块内容被清空,只剩下一张纸退场“宣言”。4月,天际汽车公司部分岗位实行停产停工政策,被曝拖欠员工两个月工资。3月,威马被冻结40亿股权,年初频繁曝光员工停薪留职、门店倒闭、APP暂停服务、温州工厂停工等负面消息。

早在他们之前,未来汽车、奇点汽车、绿驰汽车就已经灭绝,只留给行业“PPT造车”标签。曾经的喧嚣变成了鸡毛。

在新能源汽车的轨道上,汽车公司不仅关注直接利益,而且关注品牌的长期发展已成为首要任务。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组,也是传统汽车公司的重组“淘汰赛”。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最新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1万辆和607.6万辆,同比下降4.3%和6.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增长27.7%和26.2%。

电气化的加速增长迫使传统汽车品牌转型,这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一些传统巨头汽车公司开始削减无利可图的合资品牌,专注于转型。那些无法忍受的传统终端品牌开始落后甚至消失。

就合资品牌而言,仅2022年,广汽讴歌、广汽菲克、北京宝沃、东风雷诺等合资品牌退出。在独立品牌方面,力帆、华晨中国、中泰、猎豹等悄然消失。原因是产品、技术和品牌不再适合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同时,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破釜沉舟,从零开始,就像汽车制造的新力量一样。

侃车说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兼极氪汽车首席执行官安聪慧曾表示,中国汽车工业50%的汽车公司破产后,剩下的50%的竞争可能是最激烈的。但谁不幸成为50%的破产汽车公司呢?谁有幸进入剩下的50%汽车公司?谁能从剩下的50%的汽车公司中脱颖而出?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答案,重组从未停止过。

原创文章,作者:大众侃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6/11179228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