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背后的长城汽车报告

出品|何玺 排版|叶媛

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工作了。

5月25日,长城汽车发表声明,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了比亚迪秦PLUSDM的举报材料-i、宋PLUS DM-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01

比亚迪被长城汽车举报

长城举报比亚迪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讨论热潮。打开今天的社交媒体、新闻和行业应用平台,可以看到“比亚迪被长城举报”文章和评论的核心内容已经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趋势。几乎每个人都在讨论汽车圈和普通网民的同一个话题:为什么长城报道比亚迪?比亚迪真的有问题吗?长城真的抓住了对方“不达标”,还是故意给竞争对手制造障碍?

具体来说,报告的主要参与者有三个:一个是长城和比亚迪,一个是权威的官方检测机构,第三个是网民和舆论媒体。首先,比亚迪立即做出了回应,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并指出长城送检的车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检验状态”;该事件为长城提供了初始检测数据“中国汽车研究汽车检验中心(天津)”(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天津)”),尽管受到多家媒体的质疑,但到目前为止,对此事还没有给出积极的回应;到目前为止,主要媒体基本上是中立的,大多数媒体只是客观地描述时间过程,而不是“是否不达标”这个话题给出了倾向性的判断。

与媒体行业基本中立的态度相比,网民的立场似乎是“多元化“了。稍微梳理一下几个热门帖子下的上万条回复,可以看出普通网友的看法大致分为四类:首先,我认为”举报属于正常操作“网友数量相当多。他们的意见可以总结为”互相监督是一件好事,谁惩罚谁错了“。也就是说,只要损害了用户的利益,就可以报告和监督,前提是你想要”按照法律法规“;第二种观点认为,”长城格局小“。要知道,长城的举报恰逢比亚迪的宋Pro DM-i冠军版车型上市当天。所以这部分网友认为长城就是这样”窝斗,碰瓷“。

也有相当一部分网民非常关心国内新能源产业,他们对此次举报表示遗憾。他们认为,2023年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第一季度刚刚实现的世界汽车出口第一成就,为国内阵营注入了强烈的信心。长城、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应携手共进,共创辉煌。此时,他们陷入了困境“举报事件”,实属“伤敌1000,自损800”,不值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这样对待国内制造商“宽容”。一些观点还指出,比亚迪的报告在回应中有点“顾左右来说他”了。例如,其回复只是指责对方检查的车辆不在“国家标准要求的送检状态”,但是没有直接回答“是否不达标”的问题。在回应开始时直接指责对方“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样的回复,有点吗?“道德绑架”?总之,目前网络舆论不一致,基本上还处于各方自言自语的阶段。

02

比亚迪背后的长城汽车报告

作者必须指出,今年是汽车制造商的关键一年,销售和市场份额之间的纠纷直接关系到汽车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举报事件的发生时机非常微妙,绝不能以普通为基础“吃瓜”心态等闲视!总结今年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的情况,一方面,在国家和品牌的努力下,新能源市场教育已基本完成。去年新能源在汽车销售中的渗透率已超过4分之一。乘客联合会甚至预测,今年的渗透率将达到36%的高水平。考虑到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超过2600万台的超大容量,新能源汽车企业今年无疑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另一方面,整个新能源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包括新力量阵营在内的各个品牌都在加速“内卷”,就连各大传统汽车企业也表达了全力以赴进入新能源赛道的决心。4月份上海车展的盛况,不仅让行业看好市场前景,也让行业对白热化的竞争形势极为警惕,普遍认为2023年谁能在份额和销量上站稳脚跟,谁就能在未来的新能源轨道上占据巨大的优势,让落后者更难追赶。考虑到这个背景,长城汽车这次“举报”措施,有点耐人寻味。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在2022年达到世界顶峰。到2023年第一季度,其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月销量超过20万辆已成为“基操”,多款车型连续拿下月度销冠,让对手压力很大。作为曾经与比亚迪并驾齐驱的国内巨头之一,长城本身的销量继续落后,2022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甚至不到比亚迪的十分之一。2023年第一季度,其多个新能源子品牌销量也大幅下滑,与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80%以上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情况,不禁让人意识到,长城“有点急”。其“举报”作为,难免会给外界一种意义深长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网上不乏认为长城选择这个时间举报比亚迪的观点,这不仅仅是一种“碰瓷”,也是打击竞争对手提高市场份额的一种方式“阳谋”。看看今年长城新能源板块的表现,真的不乐观: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公布的数据,长城新能源车型零售量同比下降39.7%,市场份额缩小到1.6%,同比增长80%、与市场占比近4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扩大。4月11日,比亚迪重磅车型宋Pro的选择 DM-i冠军版上市当天提交举报材料的动作,被很多人解读为打击对手的竞争手段,是合理合乎逻辑的。

笔者还要提醒的是,观察这一事件不能局限于汽车销售市场,资本运营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从过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长城汽车一直在资本市场不遗余力地进行并购,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先进产能的提高。近年来,通过多次资本运营,长城收购了汉腾上饶工厂和中泰临沂工厂。去年5月,福建新龙马龙岩工厂南下收购,实现了产能的进一步布局。在国际市场上,长城的资本运营也相当强劲,甚至试图收购印度塔,这是全球工业巨头通用汽车里冈工厂。虽然这笔交易最终没有成功,但长城的雄心壮志,试图通过并购提升市场影响力,早已为资本市场所熟知。这一次“举报”事件是否可能是长城为下一次大并购等新资本行动做准备?恐怕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能性之一。

03

长城举报比亚迪,“干”就对了!

到目前为止,长城举报BYD事件的背景和双方可能的意图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么,双方应该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以及他们将采取什么对策来实现发展的主动性呢?在我看来,下一步是BYD和长城“干字”就对了!

首先,从比亚迪的角度来看,它之所以被报道,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仍然不够强大!诚然,比亚迪赢得了全球新能源销售冠军,并继续表现出蓬勃发展的动力。然而,从市场反应来看,比亚迪仍然没有像BBA那样获得老传统汽车公司的市场声誉。每当新产品推出时,市场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挑剔甚至挑剔的视野。

比如年初新推出的豪华品牌,虽然已经完成了“干拔大V坡”、“冲顶沙漠珠峰”等壮举,但在各种媒体平台的讨论中还是会遇到,比如“可靠性尚未得到验证”、“超重车身是否马力不足?”等挑战性问题。其海豹、海鸥、秦、宋等车型在同等条件、同等故障下,仍会遇到用户批评比合资品牌更严厉的问题。对此,比亚迪别无选择,只有一个“干字”。具体来说,就是继续加强产品水平,提高技术水平。例如,继续改进海豹、海鸥和宋Pro、秦、唐、腾势等车型的配置和性能,完成了从20万到30万以上市场的多层次覆盖。未来,在抬头巩固豪华市场地位后,实现云战等高端技术下放到中低端车型,完全完成其他品牌甚至国际汽车企业的技术滚动,以竞争产品推动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怕任何市场环境,以超强的用户口碑和市场份额,从容嘲笑包括“举报”各种挑战,包括。

作者对长城的看法仍然是一个“干”字!作者想说的是,无论报告的最终结果如何,汽车公司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关键是要拿出优秀的产品!不管你是比亚迪还是谁,只要有问题,都可以做。但做别人的前提是做好自己。用好产品说话,让市场说话。从长城目前的情况来看,销售不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尽管长城过去依靠哈弗等子品牌的出色表现,但它创造了许多国内汽车公司“奇迹”市场记录,但当整个汽车行业加速向新能源轨道迁移时,长城明显落后。2023年第一季度,长城不仅新能源车型整体销量下降近40%,而且WEY品牌销量同比下降近80%,欧拉品牌同比下降72%。如何支撑长城曾经拥有的国内领先荣誉?

因此,笔者认为,长城的下一步发展不能把希望放在类似的位置“举报”在这种操作中,我们应该在更好的产品研发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例如,长城子品牌和哈弗子品牌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开始了向新能源轨道全面转型的新征程。以Hi4混合动力四轮驱动系统为核心竞争力,新上市的哈弗枭龙车型在市场上已经存在“四轮驱动的质量、价格”之美誉。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甚至把它寄给了他“10年内没对手”极高期望。作者认为,哈弗在燃料汽车时代已经在世界各地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如果以子品牌为起点,以不懈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投资,实现长城的整体新能源转型,就有很大的希望。

还是那句话,只有产品做得好,价格有竞争力,服务好,才能最终赢得用户和市场。

原创文章,作者:何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5/26118792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