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后的第一次大型车展

疫情三年后的第一次大型车展——上海国际车展,很多事情似乎都变了。之前需要大张旗鼓关注的国产品牌,都是人头攒动、排队等体验。之前大家都在竞相观看的外国品牌并不有趣,但各种外国人都在竞相观看国产品牌车辆;之前各种新车发布的展位取代了各种网络名人直播等对比。

这是怎么回事?我陷入了工作陷阱吗?我的想法对吗?因此,在参加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后,我将分享我对智能电气的四个想法和观察。让我们一起讨论和分享。

1.智能电动汽车,中国名片

比亚迪、极氪、上汽、长城、奇瑞、长安等国内品牌展位的观众比公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国外系统展位更密集,相反;国内主流汽车制造商总是有外国人的声音,德语相对较多,与以前的车展相反,国内工程师盯着外国投资;现在国内品牌慷慨地展示其电子电气结构,电动驱动技术和国外品牌只是整车。

从这种情况来看,车展开启了中国智能汽车时代,国内主流市场将迎来国内品牌的全面攻击,欧洲小型电车极氪X将真正吹响进入海外市场的号角,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超级豪华车型正在关注豪华车市场。

智能电动汽车将成为中国的名片,在国内汽车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国潮,并准备出发。

2.智能驾驶趋于理性务实,追求性价比

在整车方面,原始设备制造商没有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和供应链没有夸大智能功能,甚至没有人提到所谓的L2或以上驾驶水平;域控制器,没有人喊TOPS口号,但列出更多的解决方案选择;过去两年只有少数激光雷达,更多的是呼吁帮助L2。

从目标700元补盲激光雷达到399元1550nm长距激光雷达;从3000元全套ADAS智能驾驶计划到不超过7000元的L2 高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可以看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更务实,更注重成本数字。消费者价格战的压力似乎也传递到了供应链。本次车展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基本形成:

5V1R智能驾驶经济型,1前视镜摄像头,1毫米波雷达实现AEB、ACC等,4环视镜摄像头主要采用360环视镜,大众、通用、日产、丰田顶级车型等合资主流车型基本采用此类方案,各种豪华车(包括梅赛德斯-奔驰是双目摄像头)。

11V5R L高级智能驾驶类型,2个前视觉,4个前后左右视觉摄像头,1个后视觉摄像头构成BEV算法的传感基础,4个环视图。高级智能驾驶传感器套件由域控或激光雷达组成。目前,每个人的解决方案都依赖于人工智能视觉算法来解耦高精度地图。国内顶级车型的智能驾驶方案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案。

目前,智能驾驶方案中短期路线明确,摄像头视觉人工智能主导,基本版本采用目标识别算法,依赖BEV occupancy Network 算法;激光雷达主要采用车辆顶部的单长距离激光方案,将添加亮道等类型的盲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使感知更安全、更稳定。

传统外资智能驾驶方案落后国产3-5年,国产智能驾驶趋于理性务实,追求硬件和功能感知的性价比。

3.智能驾驶舱,手机时代的高通Arm世界,PCX86暗中发力

国产座舱娱乐系统基本都是Arm架构下的高通8155 Android应用。高通的方案开发周期快,开放生态应用丰富,但显然同质化将是这波高通的问题。梅赛德斯-奔驰的驾驶舱差异化和豪华性一直做得很好,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英伟达的GPU方案,因此它可以实现更高的显示差异化。此外,AMD由特斯拉领导 CPU和GPU也创造了不同于高通Android的驾驶舱,比如游戏上车。本次车展还提供了AMD方案的驾驶舱方案,主要体验是酷的沉浸式3D图形渲染能力,为沉浸式驾驶舱和未来游戏驾驶舱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驾驶舱、国内品牌从显示到语音等互动都远远优于外国时代。外国汽车和机器系统就像手机的功能机器,国内汽车和机器已经进入了智能机器时代。当然,这背后是高通Arm等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功劳,但我们也可以看到,PC时代的X86和GPU驾驶舱技术也在秘密努力。毕竟,汽车对能耗不像手机那么敏感,X86也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性能。

4.中国汽车芯悄悄上车

以地平线和黑芝麻为首的智能驾驶芯片平台正成为国内外域控的核心运营力量。当然,华为的升腾芯片与MDC合作;国内MCU,如新驰,正在悄然支持国内区域控制的发展,未来将跟随上车;国内驾驶舱芯片,如新驰和德赛的合作,1亿咖啡龙鹰1号和1亿咖啡通车机,布局良好,正在小步快速上车。

地平线打造的平台理念受到国内外T1甚至主机厂的青睐,从德赛西威、fretech福瑞泰克、创时、宏景等国内T1到国外ZF采埃孚、大陆等。线J3、J5方案,结合当前智能驾驶理性务实注重性价比的背景,未来几年地平线将大丰收。

智能驾驶和驾驶舱主芯片崛起的平台发展必将推动整个汽车芯片行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汽车芯片仍然值得期待。

杰克认为2023年上海车展标志着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也跟随家电和手机进入潮流时代,行业不断吸收经验教训,走得更好,也许像2023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我们都需要拥抱汽车行业的新时代。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和摘录

原创文章,作者:vehicle公众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24187574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