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再次宣布不造车。这一次,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按照时间线梳理,仅从这几天的消息来看,华为造车事件的持续反转堪称大型宫斗剧。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3月31日再次发布汽车业务决策公告,强调“华为不制造汽车,有效期为5年。”
几个小时后,华为轮值董事长徐志军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重申,华为没有制造汽车或品牌汽车。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此前,外界解释说,华为签署“五年不造车”是一条退路。然而,据徐志军介绍,华为文件签署的最长有效期只有五年。他坚信华为不会造车。
徐志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一些部门、个人或合作伙伴正在滥用华为品牌。在调查和处罚过程中,华为建立了30多年的品牌不会被任何人滥用。华为没有制造汽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汽车。严禁使用华为品牌作为汽车品牌。整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材料,回归战略。”
直指余承东,暗指后者将华为品牌用于问界,才会让外界误以为华为下场造车。
3月8日,有媒体发现,在“女神节”的宣传活动中,华为终端和AITO汽车在各宣传平台的文案中同时使用了“HUAWEI问界”字样,取代了之前的“AITO问界”。
随后,同样的海报出现在华为线下门店、机场、高铁站等广告牌上。
因此,外界猜测华为离下场造车还有一步之遥。
巧合的是,月底,华为与广汽埃安合作造车项目破裂的消息猖獗,被解读为华为在造车问题上的摇摆让主机厂放不下戒心。
3月27日,广汽集团宣布,广汽埃安AH8项目将从“与华为联合开发转变为自主开发”。变更后,华为还将作为埃安的重要供应商参与车型开发,项目投资将从9.25亿元增加到12.33亿元,全部自筹解决。
简单地说,华为和埃安的合作已经降级,从最初的联合开发到广汽的主导地位。华为作为一个供应商参与其中,甚至更进一步地说,埃安未来是否选择华为供应商尚不清楚。
因此,出现了上述一系列华为不造车的重申禁令。
然而,余承东本以为事件到此为止,却突然发力,正式“接招”了新闻发布会当天的“挑衅”。
3月31日,余承东在华为心声社区留言说:“只有深入洞察和理解一个行业,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标记一下,几年后再看一遍!”
在4月1日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余承东作为华为代表发言,继续火力全开,大陈华为别无选择,只能造车。
他在会议上强调,“华为作为供应商现在受到了制裁,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公司不会使用我们的计划。新力量,今天李斌和李翔都在现场,也有他们的追求,不会使用。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害怕失去的灵魂不会与我们合作。那么,我们的东西卖给了谁呢?”
对“外人”说自己内心的问题,不满,溢于言表。
在这边,余承东的话音刚落,华为的“不造车派”又有高人出来接招。你唱完我出现了,然后华为长公主孟晚舟的以下言论在网上流传:
尽管官方声明上述言论不属实,但华为对造车的态度已经充满了火药味。
结合徐志军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评论,一些部门、个人或合作伙伴正在滥用华为品牌。在调查和处罚过程中,华为建立了30多年的品牌不会被任何人滥用。
换句话说,余承东不仅梦想着造车,还可能因此“犯罪”,甚至被华为开除。
到目前为止,文字分两端,华为造不造车,进退耐人寻味。
此外,如果余承东的汽车制造成功,再加上他在智能手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成就,余承东在华为的“战争成就”是前所未有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反对余承东的汽车制造。
退一步说,如果余承东被排除在外,被边缘化,就不能造车。
对于余承东个人来说,即使根据华为内部人士的说法,余承东在华为努力工作,当然不会被解雇,最多被边缘化,但他的个性如何愿意退出幕后。
所以,余承东会成为下一个苏晶吗?
对华为来说,不造车相当于错过了一个时代。
在智能电动汽车的百年机遇下,华为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际市场的制裁,国内汽车公司的警惕性(灵魂论),华为内部无法统一意见。
华为正面临着可能是历史上最困难的决定。
原创文章,作者:圆周智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03196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