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祥威
编辑 | 王博
目前,高通8155是汽车公司智能驾驶舱平台的主流选择,在性能和上车规模方面处于绝对第一梯队。下一代8295,GPU计算能力提高了一倍。
与高通同台竞争的是特斯拉车机系统配备的AMD Ryzen V1000芯片、华为鸿蒙驾驶舱系统配备的麒麟990A芯片、联发科、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等。
现在挑战高通,又多了一家亿咖通。
超GPU计算能力,高通8295
几天前,亿咖通拿出了能够正面硬刚高通车芯片的产品。
安托拉1000集成了1个芯擎龙鹰1号智能驾驶舱芯片,内部工程代号E04;
安托拉1000 Pro,龙鹰一号集成两个芯擎;
内部工程代号E05的马卡鲁,集成了锐龙嵌入式V2000系列和Radeon RX 6000系列GPU。
亿咖通E04、E05分别对标高通8155和下一代芯片8295。
高通8155采用7nm工艺,CPU计算能力105K DMIPS,GPU算力1000GFLOPS;
易咖通E04,即安托拉1000,采用7nm工艺,CPU计算能力100K DMIPS,GPU算力900GFLOPS 8TOPS (int8)。
二者CPU计算能力水平接近;GPU计算能力维度,亿咖通E04稍差,整体接近高通8155。
至于亿咖通E05,计算能力水平比高通8295强。
采用5nm工艺,高通8295,CPU 算力 220 K DMIPS,GPU 算力 3100 GFLOPS,NPU 算力30 TOPS。
易咖通E05,即马卡鲁,采用7nm工艺,CPU计算能力394K DMIPS,GPU算力 10.1T FLOPS。
相比之下,亿咖通E05的CPU和GPU计算能力要高得多,其中GPU计算能力是高通8295的三倍多。
这种计算能力水平,可以让搭载亿咖通E05的汽车,在沉浸式汽车应用如3A游戏中,质感比高通的8295要好得多。
然而,亿咖通E05的应用生态是否会和高通8295一样丰富还不清楚。
这源于亿咖通E05采用X86架构,而高通8295采用ARM架构。
一位内部人士告诉HiEV,办公软件、视频软件、PC游戏、网络游戏、基本交互和3D桌面主要基于X86架构。QQ音乐和手机游戏更适合ARM架构。到目前为止,ARM架构在手机上的沉淀更多,而X86架构在PC上的沉淀更多。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基于ARM架构的高通8155和8295。E01-E04的产品均以ARM架构为基础,直至E05,开始以X86架构为基础。
从E01到E04,由于亿咖通采用与高通相同的ARM架构,两者的打法差别不大。
在E05,亿咖通开始像特斯拉一样,基于X86架构,相当于用特斯拉的车机模式打高通。
“基于ARM架构,安卓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基于X86架构,PC端可以更好的适应。亿咖通公司整体人员约2000人,其中200或300人负责产品、销售和市场,其余大部分是研发人员,一半是ARM,一半是X86。只有一小部分中间的R&D团队做仪表OS是重叠的。” 上述亿咖通内部人士透露。
这种打法在市场上很少见。
亿咖通的理念是,基于ARM的E04主要用于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更多地面向国内市场。基于X86的E05主要用于纯电动车型,并将倾向于为海外市场服务。
相对而言,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型对功耗要求较高,因此产品的功耗必须较低。基于手机的ARM架构功耗非常低,这是E04生存的逻辑。
至于纯电动汽车,产品功耗对车辆影响不大,适合X86架构。
亿咖通E05更多的是针对高端纯电动汽车和标杆特斯拉车型。然而,特斯拉的汽车机器不会向第三方汽车机器开放。E05的角色是帮助汽车公司在汽车机器领域与特斯拉作战。
市场需要亿咖通吗?
智能驾驶舱掀起计算力内卷
在亿咖通成立后的头几年,E01主要提供给市场、E02、E03三款产品。此后,该公司在短短几年内通过并购和整合形成了覆盖芯片、汽车互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业务领域。
主要提供7nm驾驶舱芯片的芯片技术。
星纪魅族,提供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和应用生态,以及Flyme Auto座舱操作系统。
主要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吉咖。
亿咖通还找到了一系列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芯片公司包括联发科AMD、谷歌、黑芝麻智能等上层生态应用Unreal Engine等。
基于这些芯片,亿咖通的OS可以集成Automotive OS,并适应谷歌的GAS应用生态,用于中国以外的欧美市场。这样,亿咖通就可以快速适应谷歌原有的地图和声音。
在国内市场,亿咖通主要基于星纪魅族的Flyme Auto 构建应用生态系统的核心能力。
由吉利背景浓厚的亿咖通打造的产品,首先上车的机会在于每年140多万辆吉利系统车型。
本次发布会上的量产搭载车型多为吉利车型。
领克08,安托拉10000 Pro,这款车还将推出星纪魅族开发的Flyme Auto,本月底发布。
Smart品牌纯电量产车型,配备马卡鲁,计划于2024年上市。
极星搭载Flyme Auto Core。
一汽红旗将配备安托拉1000。
除了一汽红旗,这些车型都有吉利的影子。例如,Smart品牌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汽车集团共同持有,极星品牌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控股共同拥有。
跳出吉利系,亿咖通的产品有吸引力吗?
回顾汽车机械系统的发展过程,会发现汽车企业对计算能力、交互体验和应用的需求不断增加。
2018年左右上市的那批车型,比如威来ES8、理想ONE、高通820A芯片主要用于小鹏P7等。
当时,配备多台车机的大屏幕已成为少数造车新势力的主要卖点。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高通8155大量上车,成为智能驾驶舱的标准。一些车型,如理想的L9、为了满足车辆的巨大计算能力需求,路特斯ELETRE甚至配备了双8155芯片。
同时,更丰富的交互方式,如3D ToF 手势交互、车机动画效果等不断出现。
其他少数汽车公司使用华为的鸿蒙驾驶舱系统,使用麒麟990A芯片,而长安汽车的一些车型配备了地平线旅程2,这也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在此期间只有一个替代品,那就是特斯拉的车机系统,配备了AMDV1000芯片。
特斯拉MCU 3.0车机系统,GPU计算能力为10 TFLOPS。如果GPU计算能力的程度,特斯拉车主可以在车上玩赛博朋克2077、巫师等游戏。
亿咖通E05的GPU计算能力与特斯拉目前的车机系统处于同一水平。
接下来,高通的下一代芯片8295将于今年下半年交付,届时将推出新的智能驾驶舱计算能力、体验和应用内卷。
从汽车计算能力的需求来看,亿咖通此刻推出了多款驾驶舱芯片,对汽车公司来说一定很有吸引力。
整合“大师”亿咖通
最后一个想做智能车数字底座的是上汽和阿里合资打造的斑马智行,但到目前为止,斑马智行的系统还没有在市场车型上普及。
今天的亿咖通,再次打出来“全球智能汽车底座和枢纽”旗号,这件事能成吗?
事实上,亿咖通采用跟随式打法,其商业路径,已被市场验证。
无论是对标高通8155车芯片的E04,还是对标特斯拉车AMD E05,V1000芯片,都有大规模的市场份额。
借助高通8155和AMD,既然有一批汽车公司, V1000 推出了经验丰富的汽车和机器产品。理论上,与8155性能相似的E04和与特斯拉汽车具有相同计算能力水平的E05有机会被市场选择。
亿咖通的问题在于如何进入吉利系以外的市场,大规模上车。
本质上,亿咖通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跨越式创新,而是做了更多的整合工作。
整合不仅限于上述智能驾驶舱产品,公司还进入智能驾驶领域,为汽车公司提供舱位一体化方案和舱驾一体化方案。
机舱集成,由两个E04集成,可支持从L0到L2的驾驶辅助功能,包括安全报警、舒适辅助和安全控制,支持APA辅助停车、RPA远程停车等功能。
由龙鹰一号和智能驾驶芯片集成的舱驾集成芯片,可支持3R1V、结合5R6V和5R10V多传感器方案,可实现NOA领航驾驶辅助。
在亿咖通的展位上,我们还看到了由亿咖通旗下吉咖制作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计算能力为106TOPS。
虽然没有官方公告,但亿咖通的舱驾一体化计算平台集成了龙鹰一号和黑芝麻智能提供的智能驾驶芯片,106TOPS是黑芝麻智能A1万 Pro的计算能力,那么,这款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芯片很可能是由黑芝麻智能提供的。
从驾驶舱延伸到智能驾驶,亿咖通的胃口和原来的华为BU一样大。
亿咖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子瑜曾提到,“亿咖通的角色相当于华为的汽车BU,星纪时代和魅族科技相当于华为的消费者BG,芯擎科技相当于海思半导体。”
华为想做的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然而,华为BU的自动驾驶团队发生了很大的动荡。华为的鸿蒙驾驶舱系统只配备了少数品牌,如赛力斯。
核心问题是,华为在向汽车公司提供产品的过程中,“华为”标签太重,无论是包装的自动驾驶计划,还是接入华为丰富的汽车生态鸿蒙驾驶舱计划,汽车公司都觉得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亿咖通的定位是软硬一体化方案的供应商,这种方法不同于以往主要提供软件方案的斑马智行,但更类似于华为的汽车BU。
想成为华为BU的亿咖通,如何让自己去掉吉利标签,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以市场标杆高通为参考,随着高通8295集度ROBO-01在下半年开始交付,将成为智能驾驶舱领域的分水岭。
如果亿咖通的产品不能给汽车公司和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下一轮智能驾驶舱的风向仍将由高通公司主导。
事实上,半年的时间非常紧迫。接下来,我们将看看灵科08和明年上市的Smart大规模生产汽车的机器是否能带来惊喜。从芯片供应安全和国内替代的角度来看,国内市场确实需要像亿咖啡通这样的玩家能够登上舞台中心,与高通竞争。
原创文章,作者:XEV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28186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