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315晚会恐怕大概率事件

315晚会又来了,汽车行业多年来一直是常客。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做过亏心事的品牌,恐怕都是四处奔波,彻夜难眠。毕竟,作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品牌曝光日”,一旦上了315,就等于被人了“公开处刑”,品牌形象可能瞬间暴跌。

根据《2022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投诉》,汽车及零部件投诉43836件,仅次于食品、服装,与2021年数据相比有所上升。

前几年315晚会上榜的都是油车,但近两年新能源车普及推广速度快,渗透率和所有权持续增加。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去年新能源汽车相关投诉大幅增加,维权难、举证难。

综上所述,笔者捏指一算,今年新能源汽车315晚会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自燃仍然挑战着消费者购车的信心

新能源汽车的隐患仍然首当其冲“自燃”。特别是随着渗透率的上升,交付量和保有量不断上升。“电车”自燃事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加剧。

新能源汽车315晚会恐怕大概率事件

2022年公开报道的自燃事件至少有数百起。一个更详细的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发生47起火灾,几乎等于去年上半年每5天烧一次,涉及许多品牌,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的新力量。最典型的自燃频率最高的是比亚迪,占三分之一,高达18起(包括1起疑似案件)。

此前,比亚迪宣布自己的刀片电池 一出,“从新能源汽车字典中抹去自燃”,对消费者构成了严重的宣传误导。毕竟,这么多车辆自燃是不争的事实,这意味着刀片电池的针灸试验不能像宣传中描述的那样完全解决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问题。

新能源汽车315晚会恐怕大概率事件

显然,自燃仍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即使是“业界翘楚”比亚迪,也无法避免。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主要问题,企业不仅需要继续努力开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更多的强制性标准,还需要加强对汽车企业宣传的控制,没有误导。毕竟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安全都是消费者的底线。

谁泄露用户隐私,谁就应该去315

智能创新与新能源并驾齐驱,将大量新技术和技术功能应用到车辆中,旨在帮助更好、更安全地驾驶。然而,当车内摄像头、车外传感器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配置时,如果数据在大数据背景下过度收集和滥用隐患,危及安全,就会本末倒置。

例如,去年早些时候,许多理想汽车的车主抱怨OTA强迫用户签署车辆“同意”协议。本协议主要收集用户在用车过程中关联的各种APP账号信息。

此外,一些汽车公司还将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流,收集用户浏览信息,包括车辆驾驶数据、车辆导航应用程序数据,甚至社区和论坛交流信息等相关数据。这种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问题早已受到批评。

直到威来2022年数百万条数据,超过10万车主的隐私被泄露,消费者与汽车公司之间关于隐私泄露风险的矛盾才完全爆发。

虽然威莱向用户道歉,并承诺为用户承担责任,但它仍然受到了很多批评。毕竟,在被盗的公共数据中,超过10万名车主的身份证照片、贷款数据、地址和其他非常私人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罪犯可以完全有针对性地进行欺诈,这真的令人担忧。

重点是蔚来一直以服务闻名,以用户为基础。现在用户数据被黑客窃取泄露,里面有一些黑色幽默。

刹车失灵的噩梦

说到刹车失灵,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特斯拉,这在这方面确实是典型的,但纵观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没有一个品牌能让消费者完全放心。

首先,“刹车失灵”事件并非特斯拉独有,笔者通过车质网查询了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故障的相关投诉,截至2022年,涉及国内众多热门新能源汽车品牌和车型的案例尤其多。

以领头羊威来为例,威来ES6用户抱怨刹车变硬导致故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据车主介绍,当时车速只有26km/左右h,制动距离达到18米,直到撞到墙面,仍然无法完全制动。

新能源汽车315晚会恐怕大概率事件

2022年8月,一蔚来ES8车主在论坛上发布消息“刹车失灵”。并表示不同意蔚来的甩锅——由于环氧树脂地板滑动导致制动故障,更愤怒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太低,而且一直强调自己的车辆没有问题。

更夸张的是,几天前,另一位威来车主抱怨刹车失灵,但威来调出的背景数据显示,几秒钟后“无乘客”驾驶 ,这样的数据报告也让消费者睁大了眼睛。车主还能跳到一半吗?

新能源汽车315晚会恐怕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许多汽车公司,特别是擅长互联网舆论战的新力量企业,面对事故的常见伎俩是拒绝承认自己的产品问题,推迟时间。不过,据报道,最近这次蔚来这次是蔚来这次“离谱”的“无乘客驾驶”事故车主已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在接近315的时间节点时,消费者协会还明确表示,将督促相关方尽快给予,帮助消费者“伸张正义”。

这些只是近一年新能源汽车刹车失灵的一些事故案例。回顾2022年以来,涉及刹车失灵和驾驶辅助的案例很多。“瘫痪”交通事故被曝光,幸运的是,大多数交通事故并没有造成严重伤亡。

延迟交付的新痛点

虽然去年有疫情的客观原因,但产业链供应不足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给消费者最主观的感受就是提车日期不断推迟。提车服务成了热门投诉,诞生了。

尤其是一些热门车型。以我的同事为例,我以前买过比亚迪秦PLUS。 DM-i,刚开始说两个月提车,最后等了五个月才提车。

我们不能否认,比亚迪是2022年最具势头的汽车公司。不仅是王朝系列,包括新推出的海洋系列,自发布以来就深受市场欢迎。比亚迪宋去年月销量超过7万辆。

但是风景背后一定有隐忧。订单量过大导致产能不足,使得比亚迪长时间无法按时交货,以秦为例 Plus、以宋Pro为首的热门车型被投诉“常客”,因此,比亚迪成为服务车企投诉榜的热门人选。

上述曝光的问题只是新能源产业的冰山一角,与销售增长相对应的是产品质量、服务等问题的激增。与传统的石油汽车相比,智能新能源汽车或新事物,虽然给大多数消费者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但由于是新技术,汽车企业需要适当规范产品质量,有意识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处理问题,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敢于品尝新鲜。

原创文章,作者:买车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15215980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