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探索自己的道路,主要投资,辅以技术输出,最终不可避免地

BAT探索自己的道路,主要投资,辅以技术输出,最终不可避免地

BAT探索自己的道路,主要投资,辅以技术输出,最终不可避免地「亲自下场」。

文字|蓝洞商业 赵卫卫

驾驶新能源汽车,过去「沙发 轮子」瞬间变成了「PAD 沙发 轮子」。

相机相当于眼睛,云和本地端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大脑和小脑,车联网的能力相当于耳朵,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大「PAD」成为智能化的代名词,也是互联网公司探索与用户互动的最大空间。

如何通过云计算和智能控制更多汽车的大脑?这也是BAT等互联网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角力点,但汽车公司注定不会为BAT工作,BAT也不能轻易地将手机的主导地位复制到汽车上。

BAT探索自己的道路,主要投资,辅以技术输出,最终不可避免地「亲自下场」。

腾讯等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典型例子「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风格贯穿始终。在国内汽车制造业的新力量中,腾讯保护威来汽车,2017年领先威来23亿元,在国际市场投资特斯拉17.78亿美元,成为特斯拉第五大股东。如今,威来已成为腾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典型案例。

阿里不仅持有13.3%的小鹏汽车,还与传统汽车公司上汽集团合资,推出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现在智己已经开始量产,开始疯狂的营销攻势。这是继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建立斑马智星和AliOS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最果断的是百度,从无人驾驶技术曾经与谷歌竞争,到现在与吉利汽车建立集度汽车,错过移动互联网红利的百度最希望通过技术输出进行翻身。威马汽车最近陷入了停产等负面危机,其背后最大的机构股东也是百度。

吉利汽车是国内汽车公司第一家收集BAT三张手牌的公司。除了与百度深入参与集度汽车外,吉利还在2021年和2023年与腾讯和阿里巴巴合作。唐道生和张勇都为吉利站过台。腾讯官员表示,「战略合作是汽车 典型的互联网合作案例」,阿里官方说,「我们是老乡,我们也是同路人」。

BAT作为互联网的传统势力,不遗余力地与造车新势力合谋,从资本层面的投资绑定到技术层面的输出,从绑定更多的盟友到亲自下场造车。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前路几何?BAT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探索也逐渐显现出答案。投资绑定不可靠,稳定的技术输出才是终点。

1

腾讯「雷声大雨点小」

「今年一季度,我们的压力确实很大。」蔚来创始人李斌在3月份的财务报告电话会上说。

威来作为国内汽车制造新势力中的豪华品牌,2022年第四季度交出的答卷并不令人满意。自行车平均价格下跌,收入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同季度净亏损57.86亿元,年净亏损14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7.7%。

也就是说,去年第四季度,作为威莱仅次于李斌的第二大股东,腾讯高调拉小兄弟。腾讯与威莱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智能驾驶地图、自动驾驶云、数字生态社区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腾讯总裁刘志平和威莱创始人李斌都发表了讲话。

当时腾讯官员重点关注这一合作:双方围绕标准地图、车道级地图和高精度地图「三图合一」地图数据系统,帮助蔚来实现标准导航与高精度导航无缝融合的人车共驾创新体验,「人工驾驶时,这张图将为车道级提供准确的引导和超视距的上帝视角,让司机一眼就能看到路线」。

这一幕似曾相识,利益绑定不可靠。

2017年,腾讯以17.78亿美元投资特斯拉,成为特斯拉第五大股东;2018年3月,特斯拉取代腾讯地图系统,腾讯取代以往的四维图成为特斯拉导航供应商。但很快,在腾讯在2019年减持特斯拉后,特斯拉将地图数据供应商取代了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的位置。

高精度地图是新能源汽车使用时的重要交通入口。这项业务仍然牢牢把握在传统的三大制造商中:高德、百度和四维地图新。腾讯地图不容易试图利用这一重要入口。

除地图外,还有云计算。

腾讯云计算将为蔚来提供云计算能力,为大规模数据存储、运算和模型训练提供计算能力,「帮助威来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加快自动驾驶研发」。

在与蔚来的合作中,腾讯当时正式宣布了一组数字,「围绕智能出行,我们与100多家汽车公司和出行科技公司就车联网、自动驾驶、云、位置服务、出行服务等领域达成了合作」,2019年,这家合作车企数量还是19家,2022年官方宣布合作车企数量是40多家,4个月后,已经翻了一番。

表面上看,腾讯在2022年大幅减持JD.COM和美团;暗线上,腾讯不造车,但汽车公司合作数量激增,背后是腾讯特别是云和智能产业业务集团急需开拓市场的努力。「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是腾讯传统的投资风格,特别是在游戏和娱乐领域。如今,汽车已成为腾讯广结联盟追赶市场的行业之一。

但是效果如何呢?与奔驰等传统汽车厂商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实验室,与宝马开发智能驾驶舱,打造类似微信小程序的微信小程序「车载小场景平台」,腾讯与一汽大众联合从事数字营销,改善制造商的私有域流量。腾讯在汽车行业有着广泛的关系。与许多汽车品牌合作,但更多的是战术价值,缺乏战略深度。

根据《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跟踪报告》 华为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在Paas市场排名前三,腾讯云排名第四。这是腾讯云在2022年追赶汽车云市场的动力,也是它的负担。毕竟前三者与汽车企业的绑定深度远远超过腾讯云。

腾讯在汽车市场的技术产出总是很小。除威来外,腾讯还缺乏基准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案例。与腾讯100多家汽车公司合作伙伴相对应的一组数字是,去年在阿里巴巴云栖息地会议上,阿里巴巴云在汽车市场上发布的数据不再提及合作伙伴的数量,直接给出的数字是——在国内服务70%以上的汽车企业。

假如阿里云这个数字准确,再加上百度云和华为云的生态伙伴,未来腾讯云在汽车市场还有多大的空间?

2

阿里「两条腿走路」

就像腾讯是威来的第二大股东一样,阿里也是小鹏汽车在国内汽车制造新势力中的第二大股东,持有11.2%的股份,仅次于何小鹏。

就像威莱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压力一样,小鹏汽车去年因G9上市引发了风暴,价格设置不合理导致销售影响巨大,更暴露了公司组织结构等问题,问题后来发酵到组织结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小鹏汽车引进原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担任总裁。

据36氪报道,小鹏汽车的几位核心高管已经离职或将离职。「何小鹏打算在内部开始类似的事情「再创业」计划,先破再立,后续公司将由何小鹏和王凤英主导。」在这个计划下,联合创始团队成员夏恒和何涛将受到极大的震动。小鹏汽车的官方回复是:部分信息有疑问,需要验证。

小鹏汽车是阿里汽车制造力量中的一个著名品牌。2017年,何小鹏正式离开阿里加入小鹏汽车,同年也带来了阿里给小鹏汽车的A 轮融资。

在投资小鹏汽车之前,阿里巴巴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汽车业务。从2015年汽车业务部成立到2016年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亮相,阿里巴巴开始探索与上汽集团的磨合。

阿里Yunos搭载 for Car(后改名AliOS)车载系统荣威RX5上市仅两个月就卖出了5万辆,成功成为上汽顶梁柱的车型 。

但强强联合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车红了,但合作并不顺利。

阿里巴巴和上汽一起投资建立斑马之星,目的是建立一个新能源汽车操作系统,但2018年以后,斑马首席执行官石雪松、首席执行官黄友勇、首席财务官凡莉等人离开,人事动荡暴露了阿里巴巴和上汽在斑马发展上的差异,一旦阿里和上汽逐渐消失。

幸运的是,经过这一波折,阿里巴巴和上汽重组了斑马和AliOS。阿里巴巴运营系统的整体知识产权和业务全部注入斑马网络。阿里巴巴成为斑马最大的股东。2021年,斑马重新上路,阿里巴巴和上汽四大股东增资30亿元,成为与华为竞争的车载运营系统供应商。

2020年,上汽、阿里、张江高科联合正式宣布,将阿里与上汽的合作推向更进一步,打造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汽车」,阿里和张江高科分别持有上汽54%的股份和18%的股份。

一手上汽,一手小鹏,阿里的造车之路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但值得回味的是,当智己汽车正式宣布成立时,何小鹏曾在朋友圈发表过清醒的看法:「在稳定盈利的市场跨境和战略深度合作中,两家强大企业会成功吗?答案一定是:成功案例很多。去掉稳定和利润会成功吗?答案似乎是:国内科技产业似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主导纠纷带来的系统文化路线实施差异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何小鹏认为,「广泛、深入、互补的战略合作只是战术价值,而战略则是损失」,「然而,许多人会继续做类似的事情,因为从逻辑上讲,这似乎是最好的路线。成人世界只有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因此,时间将在两年后再次公布。」

现在,两年过去了,何小鹏成了预言。2022年智己汽车年销量仅为4811辆,不如小鹏汽车月销量。目前智己只有两款车型。经过订单注水、CEO赛车处罚、特斯拉碰瓷等一系列事件,智己202三年的目标激进到4.5万辆,疯狂「网红营销」。

这一激进目标的800%,很可能会被浪费。

3

百度「孤注一掷」

作为威马汽车背后的第二大机构股东,百度当然不愿意看到威马汽车今天的情况。

2017年,百度开始参与威马汽车B轮融资,目的是为了自动驾驶合作。当时,陆奇在百度推出了「Apollo(阿波罗)计划」,为了积累三年的无人驾驶技术规划方向,包括威马在内的许多汽车公司开发了自动驾驶计划。后来,百度和威马成立了「威马 & Apollo 新能源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智能驾驶系统。

威马汽车前后总融资350亿元,是所有造车新势力IPO前融资最高的。

即使在百度、腾讯、红杉资本等众多投资机构的支持下,威马的上市道路也经历了许多曲折。首先,它准备在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然后寻求海外上市,遇到中国股票到美国;2022年,我转到香港,计划通过后门Apolo智能旅游集团在香港上市。

在招股说明书未能通过听证会失败后,威马的一系列危机在2022年底爆发。归根结底,威马的造血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巨大的野心,因为它负债高,资本链紧张,生产停滞,销售网络收缩。

2023年2月,威马汽车承认经营困难,「进一步梳理和优化组织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谋求生存。」然后在3月7日发声,表示正在全力复工复产。未来威马能否杀出重围,显然是未知数。

威马在百度的作用就像蔚来在腾讯,小鹏在阿里。它们是BAT汽车制造业的重要押注,也是对汽车的探索 互联网的先行军。

但幸运的是,百度拥有更可控的集度汽车,这是百度在新能源汽车中最大的品牌。2021年3月,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百度持有55%的股份。此前,百度一直是自动驾驶平台,现在正式作为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这种主导地位显示了百度在汽车制造业上超越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决心。

百度之所以如此决定,离不开对一号位的重视。李彦宏曾在财务报告会上表示,大多数传统汽车制造商希望首先看到其他制造商使用新技术的效果,因为百度决定与吉利合作,创造一个「样本」。李彦宏对新能源汽车的判断是,电气化是中场,智能化是终局。因此,集中汽车的关键优势在于「智能」,它继承了百度Apollo的核心能力,并重新集成和验证。

事实上,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布局最早,曾经是谷歌的标杆,但经历了几次动荡。2013年,百度开始研发自动驾驶项目,但无法真正量产。最后,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辞职。2017年,陆奇推出Apollo计划,输出百度在地图、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技术上的能力,但一年后陆奇离开。百度在汽车上的布局终于等到今天,集度汽车成了最后的野望。

集度汽车自称具有L4级自动驾驶能力,能让李彦宏自信地喊出:「就自动驾驶技术而言,集度将领先特斯拉一代」。但现实是,主流乘用车市场仍处于L2水平,集中L4自动驾驶能力在技术安全和法规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不用说其商业能力能满足多少用户需求了。

一切都是未知的。2023年下半年是集度汽车第一款车型正式交付的时候,也就是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接受测试的那一天。今年的ChatGPT大火带动了百度文心的火爆,将文心融入了百度的大部分产品,成为百度今年的三大重点工作方向之一。

在可预见的2023年,坐在驾驶集中,感受L4级自动驾驶,与文心聊天,真的能实现身体和灵魂在路上吗?

站在2023年复盘BAT的造车小败局似乎为时尚早,但仍能一叶知秋。

原创文章,作者:蓝洞商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13195916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