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在2023年3月开始的新一轮汽车降价浪潮中,有多少X因素改变了中国的汽车价格体系?

“我们现在唯一担心的是主流汽车公司的结束,大幅降价,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 在夏文的表达中,隐藏着许多隐忧。

他在一家领先的汽车公司工作,负责梳理国家经销商体系和销售。

现在湖北省的汽车价格已经走出了圈子,让汽车行业在2023年有了温暖,让夏文等汽车从业者相当焦虑,让网络狂欢。肉眼可见,涌现出无数的笑话,比如“朋友看到阿特兹有内部价格,坐火车去东北买车,路上得知卖完了,湖北有12万雪铁龙C6,下车买湖北票,但当地车也卖完了,拿着钱出去,回来空手”。

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很酷,汽车公司会不高兴,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神秘,有点像长辈和孩子,汽车公司很长一段时间,当他们说不,一切都相反。

夏文的担忧并非不合理,因为目前的许多场景都是用传统的规律来判断的,都存在着不正常的情况。首先,原东风一把手朱延风提前一年卸任,然后东风系开始“大降价”;再次,湖北省降价 在早期阶段,补贴一度传递到周边地区,幸运的是,互联网从来没有太大,更多的品牌参与了这个话题,如凯迪拉克参与降价浪潮,梅赛德斯-奔驰车型开放超过10万元;以及,越来越多的黄牛座和汽车经销商参与其中。目前,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许多新车,如雪铁龙C6,以1-2万元的价格出售。

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消费者正在观望降价潮是否会继续发酵和扩大,何时结束。一旦吉利、比亚迪、大众、丰田、宝马等主流品牌突然出现“实打实”参与其中,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价格体系的原始玩法必须真正撕裂和重新制定。

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是降价潮何时结束,降价潮是否会扩大,降价后价格会上涨多少。这三个问题将直接决定他们的购买决策、损失和赚取。

网络上的信息总是复杂多变,碎片化的,所以真相是什么,要梳理好。

目前的降价浪潮,从3月1日左右开始,本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首先被传言降价。几款全年销售良好、折扣少的车型突然大幅降价,刺激了消费者的神经,“奥德赛/艾力绅原本只有几千个折扣,突然降了3万多,然后4S店门口挂着浩影混动降7万的横幅,流量满了。”

3月3日,朱延风不再担任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3月4日,东风多品牌“降价潮”大幕拉开,既有本田和日产的名字,也有蓝图、雪铁龙、标致、风神等。,从几千元到9万元不等,掀起了购车高潮。到目前为止,官方层面(网络)宣布,除上述品牌外,还包括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海报10万元以上,别克、雪佛兰7万元以上。

结合我们的实际调查和补贴 详细梳理降价,摆在消费者面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价格,实际情况如下:

东风本田,4S店张贴的价格海报,价格基本可以做到。降幅最大的是品牌内部比较小的车型,很多都是老版本。例如,2022CR降幅最大-V PHEV6万元,之前的购车折扣在5万元左右。在主流车型中,CR-V燃油版双补后下降2万元,原本在1.8万元左右,CIVIC思域下降2万元,原本在1.7万元左右。同时,湖北省东风本田目前的价格与北京基本相似,甚至略大。

广汽本田的情况也是如此。比较出彩的是2.2万元的格子折扣,4.8万元的郝颖折扣,3万元的冠道折扣。在北京目前的终端销售价格中,除了郝颖近5万元外,其余基本只增加了1-200元。至于郝颖之所以优惠4.8万元,是因为是老款,现在面临着新老款的切换。东风日产,北京和湖北的价格也差不多。楼兰、奇骏、逍客降幅最大,都能超过3万元,楼兰、奇骏非常小众,逍客面临替代。轩逸没有改变主流车型还是2万,天籁2.3万现金折扣 送全险和以前基本一致。

两个丰田和其他日本人的选择基本一致,小幅增加折扣,不伤肌肉和骨骼。卡罗拉雷凌的折扣超过2万元,与2022年底相同。汉兰达、赛那和格里维亚没有折扣。亚洲龙和RAV4的荣誉放大量超过2万元,与去年相似。只有凯美瑞增加了几千元的折扣,总体上超过了2万元。

上汽通用的优惠幅度也是如此——利基车型的优惠幅度大,主流车型的小幅上升。凯迪拉克的14万元是凯迪拉克CT6,最初有超过12万元的折扣。别克、雪佛兰7万元,在君威、君越等车型中,最初也有6万元左右的折扣。

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那么整体格局就很清楚了。主流车企只有迹象,但不存在“以价换量”的事实。

对消费者来说,买车比以前便宜肯定是好事,但显然不是特别值得的。自3月初降价潮刚刚兴起以来,消费者和汽车公司的关注开始逐渐趋同,“它什么时候结束?”

“应该在4月结束,现在各汽车公司的海报上,基本上都把截止日期放在了3月31日。”在我们调查了十几家4S店之后,店里给出了这样的猜测。

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只要没有像雪铁龙这样的主流汽车公司结束,后续的热度就会放缓,这是我们结合大数据、精算机构和销售渠道反馈的判断。”除了夏文,其他几家汽车公司的相关人员也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

“等着看。现在值得抢的车不多了。看完海报有欲望,但是到了店里,感觉和以前没什么区别。”在调查了许多消费者之后,他们得出了路咖汽车的结论。

相信降价潮会在波动中重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和玩法。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降价潮过后车辆价格会不会快速上涨。

下去,有能力涨回来吗?

这件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面对传统燃料汽车的转型现在正在大幅降价,第二个是新事物,今天的朝阳工业新能源汽车。

“这个范围的降价风险很大。你也是从事汽车媒体15年以上的人。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主流汽车公司不敢降价,不想降价,不能降价。”

传统燃油汽车已经发展了130多年。现在,面对世界上严格的新法律法规和新能源的崛起,技术进步已经进入倒计时,因此资本推广的愿望越来越低。为了满足新标准,汽车公司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也越来越低。主流汽车公司基本上拥有细分市场的主导和控制权。他们的一举一动首先会影响他们自己的利润和利益。根据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从主流汽车公司的财务报告来看,只有2-3个豪华品牌具有降价资格和能力。

长城汽车销量超过100万辆,净利润82.79亿元。

销量新高的比亚迪,净利润预计为160-170亿元。

自行车降价9万元,本质上只有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才能承受。但另一点是,在过去的130年里,在竞争激烈和成熟的汽车市场上,几乎没有人敢降低价格。

例如,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上汽通用汽车系列已经采取了10多年的大规模优惠策略。凯迪拉克在豪华车市场具有终极的性价比,但整体基板并不容易大幅增长。另一个例子是,别克和雪佛兰也是如此。消费者对其新车型的观望非常明显。如果他们没有达到心理预期,他们就不会采取行动。

以及著名的大众汽车,在2016年开始切换MQB平台时,降低成本的能力更好,使其具有更好的价格变化能力,提高竞争力。因此,迈腾上市后不久就在北京降价了4万多元,成功占领了细分市场。然而,这个价格已经维持了6年多,很难缩小。此外,大众汽车的许多其他车型也是如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越来越准确,因此价格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

当然,能否回升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梅赛德斯-奔驰和日产在中国的案例。梅赛德斯-奔驰在当年的分权斗争中,C级价格一度在20万元以内抛售,然后确定了主导地位,4-5年才将价格体系拉回高位。日产也是如此。它专注于戈恩时代的全球性价比。中国市场上的每款车型通常都有超过3万元的折扣。戈恩时代之后,新轩逸的出现在2-3年内逐渐淡化了这个标签。

因此,对于目前参与降价浪潮的企业来说,不难看出,下降的能力确实掌握在汽车公司手中,但上升的权利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如果他们不承认账户或付款,汽车公司就无能为力。

由于它不是米粉、油肉蛋等价格较低的必需品,消费者不必为价格上涨买单。

此外,第二层是朝阳产业和新能源汽车。

工业社会有一条规律,随着朝阳产业的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价格肯定会越来越便宜。

新能源汽车降价是套路还是什么?

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从3月10日开始,新能源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跟进降价的企业。比亚迪分别为海豹和宋PLUS系列提供了88元的定金。在附加条件下,可降低688-888原车价格的政策,即对主要热销产品提供6800-8800元的折扣。如何看待比亚迪的行动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稳定市场,获得收入。因为不久前,一些4S店终端对旧车型的清仓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比亚迪在非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基本上会有终端优惠。企业的行为,相当于把很多东西搬到了明面上,也进一步减轻了4S店的负担。

BYD有一定的行动,虽然不大,但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长安深蓝等企业也跟进,官方宣布也不小。综合超过4万元以上,目前多款车型现金折扣超过2万元。在先涨价后降价的同时,它给了市场一些惊喜。

降价潮结束后,跟上报复性涨价潮?

至于新能源汽车是否会继续下降,目前很多汽车公司都有空间,因为成本最高的动力电池核心基础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肯定会在2023年下半年从之前100%以上的涨幅回到原来的位置。汽车公司,包括理想汽车的李翔,以及很多全球动力电池公司,已经基本确定了这个消息。

因此,在中国汽车市场,相当于将后期成本下调,提前放在上半年,寻求赢得市场份额,让自己在2023年留在牌桌上。

仔细看,现在快速转型的主流汽车公司基本上都在给出新的政策。除了长安深蓝,还有大众的ID.系列等等,但仔细看,主流汽车企业的官方宣传政策仍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原降价约6万元的车型目前降价约为7万元至7.5万元。

因此,从本质上讲,绝大多数主流汽车公司的做法是,在降价浪潮中,不会伤害一定的促销降价,同时保持企业的活力,不会下降。

写在最后

据报道,降价浪潮最迟将于7月结束,因为国家6A排放的车型将完全无法销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清算压力。然而,这一消息与湖北的真实情况大不相同。湖北目前销售的车型几乎都是国家6B版和非库存车。

那么,汽车市场的价格什么时候会结束呢?目前,所谓的3月31日结束实际上更多的是目标点。因为逻辑是,当汽车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预期就会改变,谁敢先上涨,谁就会面临压力。

简而言之,主流汽车公司仍然为自己留下了底线,以保持长期生存的活力。而一些更夸张的价格表现,消费者自然有判断,下降,很难回头看。

至于网络上流行的BBA主流车型(奥迪A4L)、宝马3系等。)将在未来降至20万元的空间,我们等待变化,但这显然低于新车的出厂价格,大多数汽车公司不得不做慈善吗?赔钱卖车吗?

另一个最终结论是,许多汽车公司目前的行为模式是“保证自己的增长空间,利用资本市场(股市)的资金填补经营不足”,这将不可避免地在2023年的降价浪潮中结束。毕竟,敢于参与降价的企业股价现在正在下跌,而二线新势力现在正在颤抖。

作者丨黄强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13195914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