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5年中国大众汽车品牌的销售排名

在2023年的汽车行业,没有人认为特斯拉不仅引领了电动汽车技术,而且引领了中国汽车的降价热潮。具体的价格战是什么?网上文章写得太多了,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价格战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下的大众市场范围内,所以观点也停留在这个范围内。

未来35年中国大众汽车品牌的销售排名

价格战的原因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结论,本文从内部的角度来看:

为什么会有价格战?

谁会赢

怎么赢

希望能给出一些观点和视角。此外,价格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重塑中国汽车的销售模式。文章末尾有一项调查,看看未来3-5年中国大众汽车品牌的销售排名。

为什么价格战?

根据中汽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686.4万辆。 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4%,达到688.7万辆,渗透率达到25.6%,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60%以上。

什么概念是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5.6%?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发展愿景的目标是2035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直接从2021年的352.1万辆车占13.4%,达到2022年的25.6%。已经提前三年多了,远远超出了当年的愿景。

未来35年中国大众汽车品牌的销售排名

这使得汽车行业的许多企业没有做出反应,尤其是那些仍在慢慢生产传统燃油汽车的合资汽车公司和一些国内品牌。

因此,宏观方面,经济低迷,新能源电动汽车价格迅速接近燃油汽车,数量迅速增加,传统燃油汽车产量没有时间反应,产量过剩。从微观上看,没有人认为特斯拉去年的降价推动了国内电动汽车价格与燃料汽车价格的交叉,成为鲶鱼效应,开启了中国汽车价格战的开始。今年7月即将开始的国六实施,也从微观上增加了传统燃油车的时间。

那么今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渗透率呢?可以猜测,去年688.7万辆销量中有186.3万辆比亚迪,近1/3。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目标超过300万,影响400万,预计去年将增加120万-220万辆。因此,即使比亚迪今年贡献了800多万台新能源增量,今年国内新能源销量也将超过800万台,达到1000万台。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高峰2888万至2022年2686万。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今年国内汽车销量的概率也会在这两个数字的中间,所以渗透率会在30%左右,国内汽车的销量范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三年后,去年采取了相应的汽车激励措施,但销量还是没有回到2017年的巅峰。因此,新能源汽车将进一步压缩传统燃油汽车的空间。

未来35年中国大众汽车品牌的销售排名

汽车是一个长周期、长供应链、重投资的产品,其产量不能停止刹车。这不仅影响了企业,也影响了当地的各种效益,所以降价不仅看到了汽车公司的利润,而且还看到了各种地方的驱动力。所以今年的汽车价格战将会非常激烈,尤其是传统的燃料汽车。

谁会赢得价格战?

短期内,只有消费者在表面上获胜,没有在价格战中获胜的企业。要么是利润损失,要么是销售损失。

短期内,与增程式和大电池混合动力的企业最具竞争力。约20万辆汽车的电池价格约占1/3,即6-8万辆。如果将电池切断一半,制成混合动力或增程式,显然是3、4万台发动机不太划算,你可以买一些,这样汽车就可以保留很多利润,新能源原始设备制造商和消费者享受各种福利补贴,没有耐力充电焦虑。这就是我之前的文章《丰田换帅,丰田混动谢幕》?》比亚迪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商业模式,以及理想问界的各种混合动力模式。在目前的国内政策和商业模式下,从事大电池混合动力和扩展的原始设备制造商是沉默的财富,从事纯电车的朋友是卖喊。

从长远来看,在产品序列或目前销量高的产品中,有大量正面有传统进气格栅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应该担心。近年来的市场教育让我们觉得有传统进气格栅的燃油车是过时的产品。它固有的非环保、电子和设计不先进的形象与经历过互联网时代洗礼的人类格格不入。

目前,在目前销量较高的产品序列或产品中,有大量传统燃油车主机厂是本次价格战的主要降价力量,如“合资品牌”这几年他们应该过得不好。

此外,中国将获胜。目前的汽车价格战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长河中白色家电、手机等行业价格战的重演。比如2000年代的家电,2010年代的手机,在这些价格战惨烈的行业,最终的获胜者似乎都是中国企业。但杀敌一百自损五千,其中中中国企业的死伤也是最惨烈的。然而,总体计算的最终结果仍然是中国企业“客户消费市场端”获胜。

因此,这场价格战将打击大量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导致许多原始设备制造商不得不接受更大的损失来维持销售。最后,中国市场将出现适者生存的重组,留下一些主导地位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弱品牌将逐渐消失。

这是大众、丰田、本田、通用汽车、福特等外国汽车制造商在燃油汽车时代风光广阔的关键时刻。他们推出的电动汽车遭到了中国大多数年轻电动汽车买家的冷遇。然而,中国电动汽车的攻势才刚刚开始。

如何赢得价格战?

正如上面提到的,短期内没有赢家,短期内降低利润,长期损害品牌形象。因此,如何赢得价格战实际上是如何避免在未来陷入价格战。

本次价格战中的能量“赢”(输的少)企业是搞大电池混动和扩展的企业,比如比亚迪汽车,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热”比亚迪背后“冷”《思考》讲述了比亚迪规模大,深耕新能源动力系统和储能系统两大核心,还制造自己的芯片,成本控制和政策控制都很好。还有理想的汽车,准确控制政策,抓住用户痛点,利润率比其他纯电更好。还有理想的汽车,准确控制政策,抓住用户的痛点,利润率比其他纯电力更好。他们可以让利润率来维持或提高份额,而其他成本控制困难的企业将会退出。

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汽车等大宗商品应该平衡企业、政策和消费者的利益,即在开发产品时,预测政策导向、消费者需求,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我记得我在教科书中讲过资本主义倒牛奶的故事,这可能是摆脱价格战的一种方式。然而,显然,汽车行业很难做到这一点。倒牛奶本质上是从当前市场中消除的。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摆脱价格战的一种方式是出海,开拓更大的市场,转移现有的技术产品,培育新的机遇。

最后,在实际企业发展方面,目前汽车行业变化迅速,政策强劲。然而,由于汽车行业周期长、供应链长、资产属性重,一直非常重视运营,如德日精益管理,Just in 供应链管理time。日本和德国全年使用多少代产品迭代方案,使其产品运行迭代改进,代表稳定性和耐久性,这是重运营的最佳结果;但在当前汽车行业快速变化的浪潮中,重运营还不够,特别需要关注短期、中长期战略规划,结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技术规划和迭代,引领或满足当前的发展趋势和趋势。

因此,在熟悉和判断市场政策的前提下,创新、技术驱动和直接面向客户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可以在下一个汽车时代赢得市场。此外,我们还需要努力进行战略规划。我们需要强有力的规划和强有力的运营,甚至强有力的规划已经成为下一个时代原始设备制造商成功的神奇武器。

最后

价格战在30万以下的范围内,估计也会蔓延到30万以上的电动汽车范围,特别是比亚迪领导的国内产品推广正在寻求高产品溢价,所以不仅合资传统燃料汽车,一旦新的力量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未来35年中国大众汽车品牌的销售排名

但很有可能这场价格战可能是一般的“合资”在国外品牌崩溃的开始,国内品牌的重组将加剧,形成国内汽车巨头。总的来说,中国品牌赢得了汽车市场。

但我认为白色家用电器已经成为一百年前的纺织品,与高科技无关,类似于我们的日常着装;我们赢得了手机应用程序,但上游芯片和软件系统生态系统被欧洲和美国控制。如果汽车走向消费电子的趋势,如何保证我们在技术上游掌握优势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更深层次的是如何突破创新,开拓新的上游。比如在目前的人工智能方面,欧美制造了ChatGPT《ChatGPT》,对汽车有什么影响?》,在能源方面,欧美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而且我们是不是一直在加班追一个行业,卷一个行业,追下一个行业?因此,如何创新而不是卷,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以确保核心的长期竞争力。

参考文章和图片

1、2022年汽车工业产销情况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白皮书:颠覆与重构-分化与竞争 – 中国汽车报巨型发动机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和摘录

原创文章,作者:vehicle公众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13195910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