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突出

引言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品牌与品牌的竞争,而是产业链集群与城市群的竞争。

从中国30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力城市的分布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突出,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集群、以广深为龙头的大湾区集群、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冀集群、以成渝西安为龙头的西三角集群。四大集群以主机厂所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周边200公里半径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工业园区为载体,布局配套零部件企业,形成企业、人才、资本的超重力场。

本文基于《报告》,分析了四大城市群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新能源乘用车生产、驱动电机及电控、动力锂电池三个环节的分布情况。

01

京津冀

京津冀地区共有91家重点新能源汽车企业。近一半是驱动电机和电气控制企业,动力锂电池企业占26家%,乘用车整车生产基地占24个%。

中国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突出

图1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分布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分别有44家和24家。在北京的企业中,超过一半是电机和电气控制企业。汽车生产和电池企业约占四分之一。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和相关产业链布局。

天津汽车生产、电机及电控、电池企业数量分布均匀。但与北京相比,企业总量与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存在明显差距。

保定三类企业均有布局,但数量较少;整车基地分布在石家庄、张家口、沧州、邢台,但“三电”产业配套设施不足。唐山、邯郸、廊坊只有一家电机、电气控制或电池企业。

02

长三角

长三角有424家重点新能源汽车企业。其中,大量零部件企业聚集在一起,“三电”企业约占85家%。产业链布局完整,多点开花,城市间空间,经济联系强度高,区域合作关系深厚。

中国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突出

图2:长三角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分布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上海和苏州的重点企业数量明显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分别为69家和48家。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齐全,汽车生产企业实力雄厚,关键部件企业规模大,电机电气控制企业占60%以上。苏州企业主要是“三电”零部件供应商,总比例为96家%。但缺乏实力雄厚的整车企业,产业链进一步发展有限。

无锡、南京、合肥的企业总数在长三角排名第一。合肥汽车生产基地数量占主导地位,龙头企业集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齐全,布局合理。常州、宁波、杭州等地也有“三电”、整车生产包括生产制造环节。整车生产基地优势强,产业发展迅速。

03

大湾区

大湾区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不包括香港、澳门)119家,在四大城市中排名第二。产业集中度高,企业主要分布在广州和深圳。

中国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突出

图3:大湾区重点能源汽车企业分布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深圳在大湾区分布了近一半的企业,在全国排名第二。产业链完整,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初步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企业格局。

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完善,汽车生产基地众多,全国排名第一,集聚效应明显。“链主”企业充分发挥生态主导优势,加强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佛山和肇庆都引进了汽车生产基地,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东莞、惠州、珠海等地主要是关键部件企业。

04

西三角

西三角共有74家重点新能源汽车企业,四大城市中数量最少。然而,汽车生产基地的数量仅次于长三角。企业主要集中在重庆、成都和西安。

中国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格局突出

图4:西三角能源汽车重点企业分布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成渝重点企业的比例非常相似,整车生产基地数量高于“三电”配套企业。然而,成都和重庆在当地领先企业数量和产业配套能力方面仍存在差距。

虽然西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模式,但整体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全省其他城市的产业体系水平不高,不能形成互利共赢的整体。远离成渝地区,产业链在其他地区分布稀疏,难以形成与其他城市群产业环节密切相关、企业合作关系深厚的集团发展趋势。

—END—

作者 | 火石创造 姚姗姗 张志恒

原创文章,作者:火石产业大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32351676.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