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宋溪
来源 | 选址960
3350字,约10分钟
今年年初,首先从“工业第一城”深圳开始的储能产业城市。
近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了《深圳市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支持1000万元;支持国家创新载体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对企业实施的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分级分类支持,不超过项目投资的20%,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补贴。
储能行业这一新的超级风口,从2023年的起点,就落下了一个非凡的注脚。
光大证券认为,2030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上升到1.3万亿元
何为储能?
顾名思义,储能就是储存能量,必要时释放能量。因此,储能技术已成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设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
早在10年前,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个绿色梦想,即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和电动汽车。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对储能行业寄予厚望。他曾表示,他对储能行业业务的期望可以在未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相等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也公开表示,未来储能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电力电池,产值可以用万亿来衡量。
然而,从“双碳”战略的提出和地方政策的驱动和鼓励出发,储能风真正进入主流视野。
2020年12月底,在提出“双碳”战略的同时,“储能第一股”派能科技首日上涨320%,一周后收盘利率达到182.81倍。
随后,2021年6月,华为成立了注册资本30亿元的华为数字能源公司,致力于数字信息技术与光伏、储能技术的跨境融合。
2021年以后,储能业务仅占总收入的6%,只体现在“其他”项目上。收入贡献不超过1%的比亚迪也利用战略和政策的东风增加了投资。
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3.8GWh,同比增长26.7%;2020年仅上半年锂电池储能市场出货量约为2.2GWh,同比增长132.2%。
近两年来,中储国能、宁德时代、云储新能源、万润新能、华宝新能源等一批先入局企业成功融资。2022年底,在欧洲对家用储能设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A股票储能板块在股市一片绿色的情况下掀起涨停潮,同兴环保、科力远、建投能源等更是封闭涨停,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24日,储能(中信)指数年内涨幅已超过31%,热门股连续翻倍。
2022年9月,光大证券认为,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到1.3万亿元左右。2018年,国内储能年产值仅为50亿元左右,距万亿元约200倍。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低的基础,储能行业在短时间内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成为工业经济增长难得的新的万亿市场。同时,它也成为经济增长口城市新的“战略家必争之地”。
02储能蓝海-城市产业“新兵家必争之地”
自2021年以来,根据公开信息,从国家到地方储能发展约600个方面,国家发改委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目标:到2025年,国内新型储能(除抽水储能电站外)总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明确定位储能是“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技术。
城市储能之争始于“锂之都”之争。2022年初,碳酸锂“日涨万元”的局面震惊了科技部前部长万钢。“碳酸锂一年可以增加10倍。”
根据当年的市场情况,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每吨不足6万元,到2022年3月,价格已飙升至每吨50万元。
白色粉状碳酸锂可用于陶瓷、药物、催化剂等,也是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原料。
据搜狐城市不完全统计,宁德、宜春、遂宁、宜宾、新余、枣庄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山东四省。其中,锂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宁德目标为“世界锂之都”;产值321亿元的宜春目标为“亚洲锂之都”,280亿元的遂宁为“锂之都”……
如今,一直擅长“第一个吃螃蟹”的深圳,在储能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各地尚未开展“大规模”的背景下,率先在市场上抛出雷声,宣布大力支持整个储能产业的发展。
深圳风险投资创新投资研究所研究员林伟告诉媒体,“此举将有助于深圳储能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关注拟投资企业在海外市场、专利布局和参与标准制定。”
现在回顾过去,深圳政府可能早在去年甚至更早就计划了储能行业的布局。近年来,深圳储能行业已经离开了德兰明海、华宝新能源、德国纳米等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但也拥有华为、BYD等主要连锁企业。
2021年,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功中标世界上最大的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建设。红海新城位于沙特红海岸,因为整个城市的电力将完全来自新能源,决心引领新的生活方式,也被称为“新一代城市”。据了解,红海新城储能项目作为沙特“2030愿景”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将采用华为智能串储能解决方案。
事实上,华为储能领域的研发始于2009年。2021年储能风口爆发后,基于12年的R&D经验和600多项相关专利,华为不仅抓住了技术的“咽喉”,还成功站在了储能行业的顶端。
另一家主要连锁企业比亚迪依托先进的铁电池技术,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生态闭环,成功进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全球市场。近两年来,比亚迪在深圳、惠州、西安、青海、贵阳、重庆、长沙、蚌埠、济南、长春、武汉、台州、绍兴、成都、南宁、徐州、温州、襄阳、重庆等地布局了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1月13日,BYD2022年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年销量公布: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总装机量约为11.15GWh,月销量首次突破11GWh,2022年累计装机总量突破89.84GWh。据了解,比亚迪于2021年完成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装机37.921GWh,比亚迪电池销量在2022年同比增长136.9%。
目前,除了储能抢占风口的深圳外,哪些地区储能产业的发展率先领先?
广东、福建、江苏拥有良好的锂电池制造和电力电子产业基础,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风景资源。由于缺电,广东、苏南等地聚集在工商业侧……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2年新储能十大城市研究报告》,分别入选长沙、宁波、广州、杭州、常州、西安、南通、合肥、宜春、东莞等“2022年新储能十大城市”。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城市主要来自华东地区,十大城市中有六个来自华东地区,三个来自中南地区;从分布省份的角度来看,前五名中有四个来自沿海省份,浙江省宁波和杭州占有两个席位。
其中,长沙在“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城市”中名列前茅。长沙作为一个优势产业,除了形成了“前驱-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盒碗-电池、电池包包包包装与制造-分布式储能-废旧电池回收”封闭链,聚集了德赛电池、五创循环、法恩莱特、华兴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先的“果链”优质储能企业。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爆炸性增长只是成本竞争、资源整合、技术转型的开始……未来,除了先天优势外,储能产业在城市竞争中的后期规划和布局可能会影响现有城市的星罗棋局。
在03狂热投资的背后,行业壁垒高,模式不成熟,新玩家难以进入
与热门储能风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储能行业面临着商业模式障碍、缺乏成熟的盈利机制、上游材料成本高、安全问题频繁、新玩家难以进入的困境。
投资机构相关从业人员表示:“集中的人很多,但储能行业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闭环,不建议盲目出售。”
冷静下来,由于“双碳”战略的上升,储能行业无疑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谁承担储能成本,何时配置相关目标,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支持储能本身产生更多的收入,如何平衡不同资源禀赋省份的利润差距,如何衡量不同储能系统的成本,如何解决利用率低、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除了电网,如何明确共享储能的市场主体地位,政策是否长期稳定……事实上,在大力鼓励储能建设之前,政府和企业需要深入思考和明确决策。
此外,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行业巨头,在资源、市场和技术方面具有固有的优势。巨大的投资和技术和市场障碍都为新玩家设置了更高的行业围栏。但与此同时,硬技术的每个领域,都需要忍受孤独的长期深度培育决心,无论是绿色能源还是储能行业,都不是一夜之间生态成熟的领域,努力学习可能不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毕竟,除了上下游产业链巨头,市场也需要优秀的潜在股票。
原创文章,作者:选址96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01184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