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特斯拉率先吹响了新能源汽车降价的号角,尽管降价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特斯拉去年第四季度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尤其是上个月,受到投资者的质疑。认为马斯克在推特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导致特斯拉表现不佳。其全球销量和出货量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特斯拉为了增加销量而降价,寻求以价格换空间。
1.新能源汽车降价潮可能席卷2023年。
在中国本土市场,人们仍在猜测是否有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会跟进特斯拉的策略。很快,答案就来了。作为新车制造力量之一,小鹏汽车这次率先跟进特斯拉的降价策略。1月17日,小鹏汽车宣布自当天14:00起启动G3i、P5和P在新年新价格体系中,三款车型的起价分别为14.89万、15.69万和20.99万,最大降幅为3.6万元。小鹏汽车表示,在公告发布前一年内订购G3i/P5/P7.第一位车主还将同时给予春节反馈,包括车辆保修和车辆保养。
事实上,特斯拉降价促销后,AITO问界多款车型也开始跟进调价,使其成为特斯拉降价后第一个跟进的国产汽车品牌。其中,问界M5 EV起价调至25.98万元,降至2.88万元至3万元;问界M从3万元到28.98万元不等。此外,也许是为了避免特斯拉降价给新车主带来的怨恨和不满,问世界还为老车主发布了“感恩反馈”活动,总价值3.3万至3.5万,包括车辆延长保修和积分。
这也避免了之前刚取车的用户心中的裂缝,也有利于维护用户忠诚度。也许是特斯拉的负面消息让新降价车公司有了一颗心,那就是刚取车的用户一定要有相应的补偿措施,否则降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口碑传播和自身品牌口碑。这显然没有特斯拉那么简单粗暴。
有趣的是,业内人士也关注到,这两家公司在2022年都没有实现销售目标。2022年,小鹏汽车共交付120757辆,交付量不如哪吒、理想、蔚来,年销售目标完成率仅为48.30%。AITO问界系列已交付7.5万多辆,8万辆的既定目标尚未实现。我想知道这是否也是他们跟进特斯拉降价的原因之一?
2.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空间有多大?
2023年,特斯拉中国率先开始降价第一枪,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的起价分别降至22.99万元和25.99万元,降幅最高达4.8万元,创下特斯拉国内价格新低。降价后,特斯拉的销售额立即上涨。特斯拉在很多地方都被抢空了。随后,特斯拉在包括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在内的全球更多市场开始降价,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市场和美国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一些车型的价格。
至于降价,特斯拉给出的理由是“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有无数的工程创新,包括不限于整车集成设计,坚持以成本定价。换句话说,由于技术创新,特斯拉降低了成本,从而支撑了价格下跌。那么,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在这方面是否也有自己的技术进步,从而导致成本下降,最终反映在价格上,使最终消费者受益呢?
业界也关注到,特斯拉超强的盈利能力为其降价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信心。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每辆车的平均净利润为9570美元,接近1万美元的自行车利润约为丰田的8倍。这可能是降价的根本原因,因为自行车利润丰厚,部分利润可以带来更全面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不呢?恐怕这就是特斯拉的策略。
3.许多新能源汽车公司选择涨价
虽然特斯拉已经降价,但一些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选择提高价格。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出和原材料成本仍然很高,一些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选择通过价格上涨来转移部分成本。新年过后,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安深蓝、威马汽车等新能源品牌纷纷提价。
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跟进特斯拉的降价策略意味着他们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抑制。我们的汽车公司本身在成本上没有优势。即使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还没有盈利,如果选择跟进特斯拉降价,盈利能力也会更加困难。但没有降价,没有销售支持,利润之路更遥远,显然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小鹏汽车累计收入217.5亿元,累计亏损67.78亿元。同期,AITO赛力斯的收入为231.23亿元,净亏损为26.75亿元。
降价很容易,但保持盈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如果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你只能烧钱,什么时候能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然后带来成本下降,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与特斯拉竞争的真正途径。如果我们不能缩短这方面的差距,简单地跟进降价策略就等于喝毒药来解渴。
原创文章,作者:刀马物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18133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