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革命还能到来吗?
几天前,小鹏汽车终于吃了话,成立了动力电池公司。
广州鹏悦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零部件生产等。换句话说,电动汽车的发展本质上似乎归因于动力电池的创新。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电池是锂电池。虽然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有两种不同的产品,但大多数中低端车型都配备了磷酸铁锂电池,而高端车型则配备了更昂贵的三元锂电池,两者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然而,略显畸形的市场形式是上下游动力电池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话语权不平衡,极大地拖累了电池行业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公司经常抱怨在宁德时代工作。宁德时代把锅扔给上游原材料,成本高,囤积奇怪。很多人互相怀疑,但还是找不到解决办法。如何打破僵局,真的要逼着所有的汽车公司自己的电池吗?
中国不能从燃油车时代变成金属钴和镍。
比亚迪掌舵人王传福曾公开表示锂电池的缺点,并呼吁开发磷酸铁锂电池,以避免被稀有金属卡住。但出乎意料的是,碳酸锂的价格总是很高,甚至飙升到每吨60万元。
好消息是,碳酸锂价格最近开始下跌;但坏消息随之而来。碳酸锂价格下跌仍高于50万元/吨,非常昂贵。正是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钠离子电池即将发动革命。
钠电池,长短板明显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锂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均匀,稀缺,但钠资源在全球分布广泛,成本极低。当然,虽然钠离子电池很好,但没有足够成熟的技术来满足大规模生产。
至于钠离子电池,每个人都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储能。
根本原因是能量生产的钠离子电池很难有效突破能量密度。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虽然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可以节省近20%,但单位质量可以储存的电量往往要低得多。
钠离子电池足够安全,低温性能也很好性能。除了一些重量外,它确实是储能电池的最佳选择。但能量密度的严重损伤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上车的可能性。幸运的是,即使暂时没有产生规模效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也逐渐建立起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海钠董事长胡永生在今年11月的一次学术论坛上说:今年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关键一年。中国率先实现了材料和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正式开启了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第一年。
高层建筑从地面开始,小步可以到数千英里。毫无疑问,钠离子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除了硬碳、层氧化物等正负极材料外,电解质配方等技术需要突破,相关标准也应及时改进。
现在钠离子电池面临的现状是,锂离子电池的标准仍然遵循应用端的市场交流和电池部件的适应性。虽然钠离子电池的技术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小,特别是在整个包装层面。
率先制定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可以促进行业的标准化和统一,非常有利于降低成本,避免低质量生产能力建设带来的生产效益浪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各种型号,生产线建设不合理。因此,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发展规划中,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提前做好数量。
钠离子电池具有先天优势,无疑会有明显的缺点。
钠离子电池充放电倍率性能优异,能满足两轮电动汽车、特种车辆和储能的能量密度要求;相反,对于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乘用车场景,其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
如果又长又长,线路就要到了;如果有困难,就克服困难。事实上,经过行业的长期发展,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已经到了门口。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海钠等电池企业早已摩拳擦掌。
2023年,量产元年?
回顾过去,钠离子电池的成名一战,绝对是2021年7月,宁德时代亮钠,突破万亿市值大关。
不久前,宁德时代再次公开表示,下一代钠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是200Wh/kg,与磷酸铁锂几乎相同,可以满足400公里以下纯电车的需求。如果可以混合锂钠电AB该方案预计将能力边界扩大到500公里,覆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65%。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时,是关于2023年大规模生产的。巧合的是,比亚迪前段时间也说钠电开始进入电池工况测试阶段,这意味着2023年的决战。换句话说,2023年将成为钠离子电池大规模生产的第一年?
事实上,关于钠离子电池上车的确切消息并非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而是另一家电池企业——富能科技。
不久前,福能科技正式宣布收到江铃集团新能源同意EV3车型开展钠离子电池前期适应性预研工作通知,相关配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车型将于2023年上市销售。
虽然EV3是一款A00级小车,其CLTC续航里程只有301km,但如果配备了钠离子电池,不仅是其自身车型的进化,也是钠离子电池发展的一大步。
事实上,市场上有很多关于钠离子电池的新闻。益威锂能发布了第一代大圆柱钠离子电池产品,正极采用层状氧化物材料,负极采用硬碳,能量密度为135Wh/kg,2500次循环。
蜂巢能源公开透露,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原型样品已完成开发,能量密度达到110Wh/kg;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产品正在开发中,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设计成型,能量密度为135Wh/kg;2023年第四季度计划完成160Wh/kg 预计钠离子电池开发的循环寿命将超过2000次。
总的来说,到2023年,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基本可以达到130-160Wh/kg,完全可以满足一些新能源汽车的需求。A除了00级汽车,广阔的插混汽车市场将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另一个高地。
插入式混合动力电池配置不多,但必须有。
因此,最高能量密度可达160Wh/kg,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是正确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钠离子电池的选择也是其他汽车公司打破比亚迪自身电池供应优势的机会。
毕竟,就钠离子电池而言,每个人的技术和成本差别不大。再加上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的环境,汽车公司试图降低成本是钠离子电池大规模生产的另一个强大因素。
假设宁德时代提到的第二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200Wh/kg,而且真的可以大规模量产,那么宁德时代的股价再创新高还是次要的,那将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1/04113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