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地企业在空气弹簧、空气压缩机等核心技术方面的新突破,被认为是豪华车的标准空气悬架,在中国掀起了配置热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蔚来、兰图、极氪、理想、小鹏等自主汽车公司先后将空气悬架技术应用于其重型新车,使空气悬架的应用从早期80岁开始 豪华高端车型1万元渗透到30万~40万元范围内。
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大部分车型的空气悬架仍然遥不可及。如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这一技术的普及,是企业在下一条轨道上亟待思考的问题。
为此,在过去的两年里,汽车制造商制定了一套降低成本的政策,即将空气悬架的主要组件分为空气供应单元、空气弹簧、减振器和传感器,并独立集成在智能底盘系统中,以绕过海外巨头的高集成障碍。目前,这确实在促进空气悬架的定位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从海外成熟市场空气悬架的发展过程还是汽车系统的演变来看,最终的趋势都必须是高度集成的。我认为,分离的技术路线可能在五年后被禁止。最近,时驾科技创始人吴伟民在接受盖世汽车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自2021年成立以来,时驾科技一直致力于研发高度集成One- Box在整合大趋势到来之前,空气悬架系统试图率先实现产品落地。最近,该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常春藤资本牵头,复朴投资后续投资,光智资本作为长期独家财务顾问。融资主要用于One-Box产能50万的先进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预计明年量产交付。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当时空气悬架正在下探
空气悬架不是汽车行业的新技术。
早在1998年,梅赛德斯-奔驰就推出了当时的新一代S级用新的空气悬架系统取代了传统的钢弹簧和液压悬架系统。在此基础上,奔驰于2002年进一步开发了双功能空气悬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新的E级汽车。
此后,奥迪、宝马、保时捷、路虎等豪华车公司也在其车型上应用了空气悬架技术。
但由于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结构复杂,技术门槛高,如空气弹簧密封工艺复杂,皮囊制造难度大,ECU自主化不足,系统集成和轻量化技术难度大。早期该技术主要用于高端豪华车市场,相关车型价格一般在70万元以上,主要被内地集团、威巴克、威伯科等外资巨头垄断。
直到2015年左右,以威来为代表的新型本土汽车制造力量也试图在新车上配备空气悬架,推动了一批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努力。该技术在中国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在威来ES8/ES6、红旗E-HS9、东风岚图FREE、极氪001、高合HiPhi Z、理想L8以及小鹏G9等车型应用。
威来配备空气悬架的车型最低售价为39万元;红旗多辆电动车配备该系统,最低售价超过40万元;蓝图FREE和极氪001将配备空气悬架系统的车型定价进一步降至30万元左右。
这意味着近年来空气悬架在中国发展如此之快的两个重要驱动力是国产化和外资垄断的痛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化得益于以宝龙、孔辉科技、中鼎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的布局。近两年来,国内在空气悬架核心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效推动了空气悬架成本的下降,使得更大规模的应用成为可能。
图片来源:岚图汽车
据报道,在2020年之前,由于空气悬架主要依靠进口,当时单个空气悬架的价格约为1.2万元。近两年来,随着空气弹簧、空气压缩机、空气供应单元等核心部件的定位,整个空气悬架系统的价格开始逐渐下降,到2021年,自行车的价值已降至9000元左右。
未来,随着本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气悬架仍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到2026年,我们认为单个空气悬架的价格预计将降至6000元,届时中国乘用车空气悬架的数量将达到400万~700万辆。吴伟民说。
基于成本-低价市场-规模的增长逻辑
随着配套规模的不断扩大,空气悬架的市场规模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增加。中国银行证券认为,随着核心部件本地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悬架成本将显著降低,未来空气悬架系统的平均自行车价值预计将超过 40%。
同时,随着当地厂商生产线的投产和适应车型的增多,预计2025年 年中国空气悬架的整体渗透率将达到 2021-2025,市场规模将达到314亿元 年 CAGR 达 36%。
另一家本土企业入局
在中国,空气悬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相关统计,2021年中国乘用车空气悬架配置率约为2.1%,同期欧美市场已达到14.5%。
配置率的显著差异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量空间。目前,数百亿空悬市场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这么大的蓝海市场能容纳多少玩家?
市场规模决定了玩家的数量。如果2026年国内空气悬架装载量为400万至700万辆,我们认为6-7家优秀的国内供应商将出现在中国的线路控制悬架轨道上,因为50万辆的规模将是这一领域的障碍。 乌伟民指出。
事实是,目前空气悬架轨道上只有三四个本地玩家,这意味着未来将有三到四个新玩家。显然,时驾科技已经成为另一家加入牌桌的本地企业。
但面对如此高度垄断的外部老虎和强大的敌人市场,作为一家新兴的初创公司,时间驾驶技术应该如何进入?通过借鉴制动系统的演变历史,时间驾驶技术认为,空悬架发展的集成将是《纽约时报》的趋势。
现在市场上One-Box渗透率不高,市场主流是分离技术路线,但到2025年,One-Box海外市场已经验证了集成路线将成为市场主流。” 乌伟民说。值得注意的是,时驾科技也是中国唯一一支拥有四款知名空气悬架系统成功量产经验的团队,这意味着公司对空气悬架技术的趋势和产业发展模式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时驾科技自202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集成One-Box空气悬架系统,但考虑到未来几年将是一个过渡期,时驾科技也布局了分离产品,第一代产品是空气弹簧控制器和减震器控制器的二合一产品,第二代产品是集成八合一悬架One-Box产品;第三代产品是面向未来的全主动悬架。
其中,空气弹簧、多腔弹簧、半主动减振器、磁流减振器等一代控制产品已完成研发,并获得国内知名主机厂批量生产订单,计划于2023年正式交付。
工厂效果图,图片来源:时驾科技
第二代集成式One-Box该产品也已完成开发,并获得了世界知名主机厂重型车型的联合研发订单。预计测试项目将于本月底正式验收。同时,石凯科技也与多家一线汽车公司和悬架供应商进行了沟通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考虑到产品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生产,时驾科技也在积极推进生产线建设。时驾科技共规划了两条生产线,均位于上海。第一条控制器生产线为一代产品,年产能50万套,第二条为One-Box设计产能50万套,预计2023年上半年批量生产。
标配将是终局
纵观整个空气悬架的发展,除了利用我国空气悬架增量市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外,对空气悬架的需求也在显著增加。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空气悬架可以通过调整汽车底盘高度来降低风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
在智能化方面,高级自动驾驶的发展也将对驾驶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许多人对汽车的定义中,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逐渐向生活的第三卧室转变,可以承受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办公等需求。在此基础上,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必然会对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目前自动驾驶驾驶行业的重点更多的是解决x轴和y轴的问题,即制动和转向, 近两年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渗透率的快速增长是最直接的说明。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仅国内线控底盘核心部件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9%,其中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2.2%和45.3%,远远超过空气悬架。而整个线控底盘赛道,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在此背后,线控底盘是智能化的必由之路,全球疫情 芯片缺芯给国产线控底盘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国产制动、转向、悬架的发展。
在未来,我认为车辆Z方向的控制将逐渐从用户的不适变成用户的痛点,因为这与车辆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有关。 乌伟民指出。因此,我们预测智能悬架将是自动驾驶下的刚性需求,并将成为标准。
为此,除了One-box产品、时驾科技也在积极布局第三代全主动悬架产品的研发,最终赋予用户真正如履平地的驾驶体验。
图片来源:百度Apollo
不难理解,一旦汽车真正演变成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在这方面必然会产生驾驶需求。我们认为空气悬架包括CDC在减震技术方面,未来肯定会出现新产品,可以给用户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平地’。但这种趋势不会很快到来,预计将持续5-10年。 乌伟民说。
然而,从国内空气悬架的发展来看,吴伟民认为,当地玩家的时间不多了。我认为窗口可能只有两年,尽管整个行业仍处于供应不足的阶段, 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巨头想用资金进入这条赛道。
例如,瑞玛精密最近宣布并宣布Pneuride成立合资企业,加快空气悬架系统和空气悬架系统零部件产品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据报道,Pneuride具有多年的汽车空气悬架系统、减震部件等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经验和批量装配能力,主要客户包括Rivian、Alexander、ISUZU等。
此外,天润工业还表示,公司空气悬架业务厂房建设、生产线、装配线、实验室等投资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乘用车空气悬架项目正处于早期开发验证阶段。
在新老玩家的竞争布局下,虽然时驾驾驶技术具有先发优势,但下一个竞争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特别是如何在未来六个月到一年内快速攻击城市,获得尽可能多的订单,并将订单转化为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将是时代驾驶技术亟待考虑的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盖世汽车 Viv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29193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