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多

居安思危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市场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品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一路攀升,从2020年上半年的不到35%,到如今已突破50%。这其中,中国品牌头部车企的贡献尤为显著。数据显示,位列榜单前六位的中国品牌批发销量占总销量的七成以上。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

居安思危

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市场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品牌。

不到两年,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一路攀升,从2020年上半年不到35%,到现在已经超过50%。

其中,中国品牌龙头汽车企业的贡献尤为显著。数据显示,排名前六的中国品牌批发销量占总销量的70%以上。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明显增加。

在年底销售的关键时刻,特斯拉、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纷纷降低电动车型的价格,而自主品牌则迎来了一波涨价浪潮。在比亚迪宣布王朝和海洋系列将从2023年1月1日起涨价2000-6000元后,广汽埃安也于11月30日宣布了涨价信息。

BYD和埃安的价格上涨都受到2023年1月1日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退出的影响。然而,由于缺乏品牌实力和低认可度,中国汽车品牌从不敢轻易提高价格。现在提高价格也表明他们有足够的信心。

为什么中国品牌更好?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国内汽车企业布局相对较早,现在正迎来收获期。另一方面,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品牌汽车在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尽管如此,业内专家也给出了许多提醒:中国汽车品牌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存在不足。同时,锂、钴、镍等资源短缺,下游企业利润低。如何在保持当前发展势头的同时尽快弥补不足,是中国汽车工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动机

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幅增长,已成为整个汽车市场的增长引擎。

乘联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1671.6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10月份乘用车市场零售额为184.0万辆,同比增长7.3%,但环比下降4.3%,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金九银十环比下降。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1-10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443.2万辆,同比增长107.5%;其中,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达到55.6万辆,同比增长75.2%。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内的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已达74.4%。

可以说,中国品牌今年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新能源细分市场的帮助。

021年中国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多'

图片来源:比亚迪

今年10月,在乘联会销量榜上,前三名中有两个属于中国品牌。

比亚迪率先宣布停止销售燃料汽车,现已成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领导者。数据显示,比亚迪10月份销量达到20.6万辆,同比增长134.6%。在再次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它也连续第三个月在国内汽车市场排名第一,打破了南北大众长期占据乘用车销售冠军的局面。

吉利汽车也10月份的零售销售排名中也成功排名第三。吉利汽车市场份额的增加也与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有关。随着高端系列和新能源车型的不断努力,今年前10个月,吉利汽车纯电动车型销量超过19.3万辆,同比增长4.1倍。

与此同时,汽车制造新力量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10月份,多家汽车制造新力量月销量超过1万辆。例如,哪吒汽车销量18016辆,同比增长122.2%;蔚来汽车销量10059辆,同比增长174.3%;理想汽车销量10052辆,同比增长31.4%。

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市场渗透性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今年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7.7%;豪华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1.4%;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4.7%。此外,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来看,主流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占63%;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为3.9%;造车新势力企业的市场份额为11.4%;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为2.5%。

出口增长明显

中国汽车品牌不仅在国内汽车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收获,而且一路向包括欧洲和北美在内的国际汽车市场销售更多的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兼产业研究部部长徐海东预测,今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达到300万辆。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200万辆,总量达到201.5万辆,翻了一番。2022年1月至10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245.6万辆,同比增长54.1%。

徐海东说:中国汽车未来的出口应该是可持续的,并将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从汽车公司的出口情况来看,今年前10个月,上汽、奇瑞、特斯拉、长安、东风、吉利、长城、北汽、江汽、重汽等十大汽车公司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上汽1-10月累计出口68.4万辆,吉利出口增长最为显著,出口16万辆,同比增长86%。

从最近对独立品牌出口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的监控来看,独立品牌在欧美市场和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出口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除了主流出口汽车公司的出色表现外,新汽车制造力量企业的出口最近也逐渐启动,海外市场开始出现销售。

至于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徐海东表示,一方面,外国汽车消费正在逐步恢复;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供应链恢复良好,汽车可以制造和运输。此外,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爆炸性增长。2021年,中国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多。

自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将出海作为发展目标。比亚迪、威来等汽车公司已宣布进入荷兰、德国、瑞典等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出海继续加速,出口地图仍在扩大。目前,国内汽车出口主要是英国、泰国、菲律宾、墨西哥、沙特阿拉伯等市场。

该协会预测,到今年年底,在国家新能源补贴和地方许可政策到期的刺激下,新能源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将对整体汽车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预计将超过2000万辆大关,实现2018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和出口细分市场独立品牌的强劲崛起,独立品牌预计将在过去两个月再次上升51.5%。

还有短板要补

目前,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在销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大多数汽车公司仍在抱怨不赚钱。与国外相比,在关键技术领域也存在较大差距。

新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汽车销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中国的芯片不到5%。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去追赶它。

目前,中国的计算能力和智能芯片仍然依赖于美国公司(高通,Mobileye),MCU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表示:虽然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350万辆,但芯片、动力电池、操作系统、基础设施等行业仍存在不足。

与此同时,在看似美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大多数汽车公司甚至无法盈利。

近日,在中国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荣华将矛头指向动力电池,称贵电导致自行车成本增加5000-35000元,严重影响产品效率的实现,极大地扰乱了企业成本。
此前,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也抱怨道:动力电池成本已占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我现在不是在为宁德时代工作吗?

一方面,电力电池领域的测试是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另一方面,锂、钴、钴、镍资源的外部依赖性较高。目前,锂、钴、镍资源的全球分布集中度较高,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虽然我国锂资源丰富,但禀赋差,镍、钴资源匮乏。

从事动力电池行业研究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日本和韩国在全固态全球电池专利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在电池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美国的实力不容低估;在电池设计方面欧洲在制造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优势。

从事专利调查和分析的调查机构Patent Result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2年3月,全固态电池专利前十名中,日本企业6家,韩国企业4家,没有中国企业上榜。前五大专利企业是丰田和松下控股(HD)、除三星电子外,其他四家公司都是日本企业,包括光兴产、三星电子和村田所。丰田排名第一,专利1331件,是第二名的三倍。

上述动力电池行业研究的资深人士表示,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在中国动力电池薄弱领域进行了沉默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领先优势。例如,日本和韩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数量遥遥领先。

为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许多中国汽车公司现在开始亲自制造电池。

例如,长城汽车孵化了蜂巢能源,已正式启动IPO;奇瑞汽车成立了德益能源,投资100多亿元建设动力电池厂;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因派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9亿元开展电池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制造和销售。

汽车制造的新力量也开始布局电池领域。小鹏汽车注册50亿元成立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电池制造;威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于10月底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就值得肯定,但成就越多,就越要保持警惕,继续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本文是中国新闻汽车的原创作品。欢迎您分享。如果媒体需要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作者和来源。任何媒体和我们媒体的任何内容作为视频和音频脚本制作。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AutoM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14212629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