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多的日产轩逸,8万出头的丰田卡罗拉,12万的日产逍客,13万的本田皓影……十多万价格的热销车型,动辄两三万的降价,这既非“双十一”,也非“清库存”,而是10月底在北京的新车市场价格。
出品 | 子弹财观
作者 | 廖鸿杰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唐唐
日产轩逸7万多,丰田花冠8万出头,日产逍客12万,本田郝颖13万……
热销车型价格超过10万元,往往降价2万或3万元,既不是双11,也不是库存清理,而是10月底北京新车市场的价格。
(图 / 懂车帝APP 截图时间 / 2022年10月29日)
随着自主品牌的兴起、新能源的弯道超车和各种政策补贴,汽车消费已成为2022年下半年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日产、本田、大众、通用等热门合资汽车品牌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市场压力。
销量下降,排名下降,打折促销……特别是日高品质、低油耗、口碑好、事故少、经济实用等特点,在各大销售榜单中屡屡占据榜首的日系车,现在已经不风景了。
1.日本品牌分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曾经被称为高保值率的日系车,现在连新车都需要低至七折来推广。
曾经占据中国市场一半的日本汽车正面临着从繁荣到衰落的逆境。依托东风、广汽、一汽的日本品牌面临着挑战合资品牌地位和自主品牌快速崛起的双重压力。
东风汽车集团最新产销数据显示,9月份东风本田销量约4.39万台,同比下降32.9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51.18万台,同比下降4.51%。9月份东风日产销量约8.13万台,同比增长2.97%;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71.99万台,同比下降6.87%。
另一个日本汽车销量大的广汽集团最新数据显示,广汽本田9月份销量约6.90万台,同比下降4.18%;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57.30万台,同比增长4.41%;广汽丰田9月份销量约9.60万台,同比增长98.76%;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76.48万台,同比增长31.08%。
根据东风和广汽前三季度的数据,日本汽车的销量已经严重分化。从月度数据来看,东风本田的销量在9月份大幅下降,但广汽丰田的销量翻了一番。前三季度,广汽丰田同比增速明显,而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单月数据难免会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上半年的防疫措施和缺芯、年中的限电和山火……因此,前三季度的累计数据相对客观。
「子弹财观」根据乘客联合会发布的销售排名数据,制造商在前三季度批发销售TPO15中,比亚迪、奇瑞、广汽丰田同比增长30%以上;上汽通用、东风日产、长城同比下降5%以上。
(图 / 乘联会)
如果前三季度批发销售TOP从15汽车公司的角度来看,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零售销量可以从零售销量来看TPO根据15家厂商的排名,日系车的销量明显差很多。
前三季度厂家零售销量TPO15中,只有比亚迪同比增长了30%以上,其次奇瑞同比增长26.6%,广汽丰田同比增长16.7%。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前三季度零售销量同比下降最明显的也超过15%。
此外,东风本田和一汽丰田前三季度零售销量分别下降了11.6%和1.6%。
(图 / 乘联会)
同时,乘联数据显示,2022年9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到192.2万辆,同比增长21.5%;前九个月累计销量约1487.5万辆,同比增长2.4%。
与几家日本合资汽车公司相比,前三季只有广汽丰田的销量超过了大市场。广汽本田和一汽丰田几乎跟不上市场的步伐,而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明显滞后。
2.拐点正在出现
众所周知,销售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的消费趋势。对于各自的环境,许多汽车公司在年初为自己设定了年度预期的销售目标。
比如比亚迪在年初设定了2022年120万台的年销售目标,然后改为150万台。根据前三季度的数据,截至2022年9月底,比亚迪已经完成了118万台的销售数据,120万台的销售目标已经没有问题。根据目前的销售趋势,比亚迪可能会超出预期,实现全年150万台的销售目标。
结合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前三季度的销售数据,以及相应的100万个销售目标,即使是销量大幅增长的广汽丰田,也只有76.48%的销售进度勉强达到销售预期,不能超额完成;广汽本田在前三季度实现了57.30%的年度预期目标,更不用说能否实现年度预期目标了,保持正增长是非常好的。
至于东风的两个日本品牌,它们显然远不如广汽。东风日产既没有为自己设定年度预期目标,也继续保持销售下滑趋势。东风本田,9月份的销售可能相对丑陋,但整体优于东风日产,但也难以扭转顶部下行趋势。
「子弹财观」在整理了东风和广汽日本合资品牌近五年的销售数据后,发现东风日产率先于2018年触顶,一路下滑,下滑幅度明显加快。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都在2020年触顶下滑。只有广汽丰田表现不错,但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从日产、本田和丰田三大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公开的销售数据来看,除了丰田仍在稳步上升外,日产和本田都出现了疲软的增长。曾经销量最高的日产品牌现在是日本汽车的底部。
一两个品牌经历了几个月或一年的数据变化,可能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然而,许多品牌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这是市场的拐点。
比这个销售拐点更可怕的是,日本汽车在销售价格中陷入了集体降价的死循环。
3.日系车量价齐跌
销售下降只是最终的数据外观,我们关注的生产和销售也是已经发生的二手数据。在这个明显滞后的结果出来之前,制造商已经控制了生产、销售、库存和周转率等第一手数据,并在市场之前制定了相应的销售策略。
这样,汽车公司在得知压力到来或已经到来时,会根据销售情况提前做出降价促销或排号加价的安排。
当产品供应过剩时,制造商将提供折扣以促进消费;当产品供应不足时,制造商将通过收集订单来扩大生产和库存;当发现严重问题时,将调整生产线。这是我们常见的——品牌产品销售良好,但为什么我们选择做出令人困惑的决定,如减产、增产或停产。
近年来,面对自主品牌和新能源的压力,起价一再下降。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以降价为最终目的的促销活动。
「子弹财观」了解2022年9月的销量TOP100数据显示,日本汽车销量排名有明显下降迹象。例如,曾经的万金油日产轩逸,在宏光mini抢了风头后,他被比亚迪宋挤了下来,受到了比亚迪秦的威胁。如今,轩逸离以前的销售之王越来越远。
(图 / 懂车帝APP 截图时间 / 10月29日)
同时,本田被称为省油之王CR-V9月份的销量排名下降了23位;本田思域在9月份的排名下降了38位,被称为小冠道的本田宾智在9月份的排名下降了36位。此外,丰田荣芳、本田逍客、本田浩英、本田格式等热门车在9月份的销量排名也下降了10多位。
当然,也有一些销售性能更好的车型,如丰田花冠、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等车型排名相对稳定,销售数据也很好。
「子弹财观」统计了解车帝数据发现,各类车型综合销量TOP在100名单中,有19款日本品牌车型。其中,11款车型销量排名下降,7款车型销量排名上升。
与参考价格和指导价格相比,发现只有丰田赛那在这19款日系车中没有降价,其他18款车型有不同程度的降价折扣。
至于这款没有降价的车型,一般是因为小众MVP市场定位,刚刚上市不到一年,还处于攀升阶段。在丰田埃尔法销售的领导下,这款车型只需要30万元,就能获得良好的销量,成为日本品牌中唯一不降价的车型。
其他18款在售销量TOP100款车型显示,截至10月29日,日产天籁最大降价4万元,其次,日产小科最高降价3.4万元。降幅最高的丰田雷凌达29%,其次是丰田花冠26%,本田宾智24%。
此外,对于一些销量较低的车型,丰田奕泽纯电动车型最高降价10万元,丰田CH-R本田纯电车型最高降价6万元CR-V插混版、日产浩影插混版、燃油车日产楼兰等车型的最高降幅也达到了5万元。
总的来说,在三个日本品牌中,销量最强的丰田是降价最激烈的品牌。可以看出,以价换量使丰田成为日本汽车中唯一的增长品牌。
俗话说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买不对的消费者,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从早期的你必须到现在的货比三家选择的多元化时代。销售不出去的产品有三个原因:品牌知名度低、产品定价高、市场口碑差。
而日系车,基本上没有这三个问题。相反,市场上的痛点已经成为日系车的优势。
4.日系车掉进祭坛
毫无疑问,曾经被称为燃料汽车销售冠军的日本汽车现在正面临着该行业的重组。虽然丰田车型依靠大幅降价在日本品牌中脱颖而出,但从整体市场来看,日本汽车正面临着量价下跌的困境。
日系车从产品销量到产品定价都在向死里卷,造成这样的问题,「子弹财观」主要有三个原因。
1、坚持燃油汽车业务: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一汽丰田,以先入为主的优势敲开一汽的大门。经过40年的合作制造,它赢得了足够好的市场声誉。从广汽集团支持本田和丰田两大日本品牌的角度来看,它在国内汽车企业中一直具有良好的利润优势。谁会主动走出舒适区,愿意砸自己的工作,砸钱做一个未知的新能源市场?
2、自主品牌的崛起:日本汽车的崛起取决于经济的价格优势。同样,自主品牌的崛起也以更实惠的价格侵蚀了所有合资品牌的市场。日本汽车在中国的成功正被自主品牌从学习、模仿到追赶。如今,依托成熟的供应链市场,技术护城河正在逐步弱化。
3、新能源轨道切换:在燃料汽车时代,日本汽车是模仿和追赶的对象;在新能源时代,主角可能会被许多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和传统汽车企业的新能源品牌所取代,从而实现从追赶到领先。
事实上,以比亚迪和汽车制造新力量为首的新能源品牌已经开始逐步取代燃料汽车的技术优势和政策市场。十多年的新能源补贴现在是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最后,日产作为中国三大日本汽车之一,面临着雷诺出售燃油发动机的尴尬局面,收购方可能是日产的强大敌人吉利。丰田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赌氢能,最终在10月中旬发布了丰田的第一款新能源纯电动汽车bZ4X,10月24日,首款与比亚迪合作的纯电动车型亮相BZ3……
各种迹象表明,日系车急、卷、险……随着日本汽车跌入祭坛,可能预示着燃料汽车时代的结束,当汽车行业完全转向电气化时代时,谁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国王?我们等着看。
*文中题图来源: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原创文章,作者:子弹财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31111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