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为什么不选择与华为合作(146亿投资地平线)

虽然大众、华为在各自领域拥有呼风唤雨的江湖地位,但强强联合似乎并不适合双方强势的公司。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大众最终没有让传言成真,华为也并未成为大众联姻的另一方。地平线成为本次交易的真正对象,获得了大众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折合人民币将近168亿。

大众为什么不选择与华为合作(146亿投资地平线)

虽然大众和华为在各自领域都有江湖地位,但强强联合似乎不适合双方的强势公司。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公众最终没有让谣言成真,华为也没有成为公众婚姻的另一方。地平线成为本次交易的真正对象,获得了公众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单一投资,相当于近168亿元。

公众押注中国的决心早已不再是秘密,如果按照收入比例的贡献,公众命悬中国的说法也不过分。

合资股比例自由化后,大众的触角从主机厂延伸到供应链,而联姻的背后是大众更激进的本土化。然而,强大的敌人被包围着,国际形势是危险的。如果公众想在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重振他们的力量,这并不难。

01

为什么不是华为?

大众与华为牵手的传闻始于2022年初德国媒体爆料,称大众有意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事实上,早在2021年7月,华为就正式宣布华为与大众集团供应商达成专利许可协议,称这是华为在汽车领域达成的最大许可。

在你来来去去的背后,市场嗅到了进一步的可能性。一方面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主机制造商,另一方面是专注于汽车电子产品ICT领域巨头。在实锤之前,大众和华为的牵手已经掀起了巨大的涟漪。

然而,在收购案件后,整合往往是最难克服的困难。事实上,强大的联盟并不一定适合每一笔交易。从某种角度来看,公众和华为并不是强大联盟的好对象,因为它们很强大。

纵观公众收购的历史,其风格主要是强势的。特别是在皮耶希治的90年代,公众横扫欧洲。保时捷、宾利、布加迪、斯柯达、斯堪尼亚、西雅特等品牌的收购已经完成。强基因深入骨髓。

进入中国市场后,大众与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分别在合资市场发展阶段成立合资公司。随着合资股比例的自由化,大众开始在合资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12月,大众集团完成了江淮大众有限公司至75%的战略投资,并接管了企业管理权。合资企业正式更名为大众(安徽)有限公司。

根据收购披露的公开信息,大众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说:我们与地平线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将投资10亿美元,使我们成为地平线的关键战略合作伙伴,深入参与他们的长期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第二,CARIAD 和地平线将成立合资企业,投资约13亿欧元。CARIAD 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建立技术合作能力的基础;此外,公众对地平线的投资将在未来几年分阶段投资,并考虑到地平线的未来IPO参与方式。

不难看出,公众不仅将与地平线建立由其控制的合资企业,而且将直接成为地平线的股东和未来发展的利益相结合,公众将在未来合作研发的技术成果应用和知识产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虽然华为有华为不造车的警告,但华为通过技术、渠道和品牌优势包围了智能汽车供应链。

在华为介入造车的三种模式中,以问界为代表的品牌通过华为的全面介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的销售业绩。

在各大汽车公司公布的9月份交付数据中。除了比亚迪继续以20万辆的销量占据榜单外,问世界的表现最为抢眼——连续第二个月单月交付10142辆,单月交付超过1万辆,成为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它背后,华为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面对华为的跨境入侵,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公司都像几次更名一样顺从。毕竟经过几次操作,现在很少有人记得小康社会这个名字,华为的实力可见一斑。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红甚至直接表示,上汽不能接受把灵魂掌握给别人,而是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吐槽也出现在广汽埃安的声明中。

因此,尽管大众和华为在各自领域都有江湖地位,但强强联合似乎不适合双方的强势公司。

02

命悬中国

从时间轴上看,如果欧洲大陆是公众席卷地图的第一战场,那么进入中国市场无疑为公众开辟了一个蓝色的新地图。数据显示,2021年大众品牌全球总销量为490万辆,中国销量为223万辆,占46%。同时,丰田品牌全球销量为885万辆,而丰田集团全球销量为1050万辆。丰田在中国的销量为194.4万辆,占22%。

虽然大众品牌与中国消费者密切相关,甚至有感情祝福,但就客观公司运营而言,大众收入区域分布不合理,存在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风险。

如今,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开始动摇。这无疑是大众的危险信号。

自从比亚迪势如破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顺势突破以来,比亚迪多次获得单月销冠。据公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一汽大众和比亚迪分别销量134.5万辆和115.8万辆,成为众多汽车公司中唯一销量超过100万辆的品牌。但与两者的增长趋势相比,确实大相径庭。前三季度销量显示,一汽大众同比下降1.4%,比亚迪同比增长162.2%。分解到一个月的走势,比亚迪正在用销量诠释传统的金九银十汽车销售规律。2022年9月,比亚迪汽车以19.1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44.3%。销量分别为16.5万辆和12.2万辆,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排名第二和第三。

多年来,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相对滞后的反应被认为是逐渐失去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为此,大众给予了有效的行动来回应。

根据大众汽车的前三季度交付量,电动汽车第三季度全球销量 14.93 万辆,同比增长 22.3%;1-9 36.64月累计销量 万辆,同比增长 25%。新能源攻势效果显著。其中,中国市场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销量 4.92 万辆,同比增长 70.8%;1-9月累计销量; 11.27 万辆,同比增长 139.3%,就增速而言,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速最快,超过了欧美。

成就背后有很多隐忧。虽然销量增长明显,但大众的传统优势集中在传统燃油汽车系统上。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大众在三电系统和智能技术高地的优势并不明显。比亚迪和特斯拉在新能源和智能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方面,如果公众想迎头赶上,甚至再次占主导地位,他们必然会在这两个方面努力工作。近年来,公众通过资本手段成为国轩高科技的大股东。投资地平线无疑是公众在智能领域对国轩高科技案例的再次重现。

毕竟,当市场压力袭来时,大众必须在红海重押中国市场。我相信国轩高科技和地平线只是公众重组地图的开始。

本文作者 | 张延陶     来源 | 英才商业

原创文章,作者:英才杂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0/1920783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