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卢德平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卢德平是那种软中带刚的女人,骨子里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力量。
她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她从小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的高考梦想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但她进入了吉林大学。经过夜战,她努力学习,四年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后,卢德平进入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担任发动机产品开发工程师。此后,他坚持在自主乘用车发动机研发的第一线工作了14年。她负责红旗2.0L发动机平台的节能动力和混合动力发动机产品的不断开发;一汽4GC系列已完成,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共开发14台发动机;红旗HS5主持系列发动机应用、H5、H9等12款红旗车型实现了红旗车型的动力经济领先,支撑了红旗车型的爆款。一路上,她笑着说,虽然从那一年开始“小卢”变成了现在“卢姐”,但一路摸索,勇往直前的态度,却从未改变。下一步,她和她的团队的目标是将热效率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我的经历很简单。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工作了14年,甚至没有改变部门。然而,我可以分享我多年来在汽车研发方面的经验,以及我个人成长和认知在这些经验背后的迭代。
我从小就不承认失败。我高中的梦想是去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努力学习,但当我填写志愿者时,我的分数没有达到预期。我选择了吉林大学,进入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1500多人中,只有50多名女孩。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理工大学录取为硕士学位,最终实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梦想。
对于汽车的依恋,我们必须从吉林大学的本科培训计划开始。大三的时候,我进入了研究生导师项目组,由研究生导师指导和领导进行研发。当时,除了正常完成大三和大四的课程外,我们还开展了自卸车等工程机械设计项目。我们每天都用绘图软件画自卸车的零件图纸。我们觉得我们突然接触到了真正的汽车设计。
为了实现这个汽车梦想,2010年,我告别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出象牙塔去了中国一汽。我记得我心里对自己说:“一汽,我来了!”
“开发中国最好的发动机”——这是我在中国一汽报到发动机部的第一天看到的一个大口号。直到现在,红色的口号还时不时地出现在我面前,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时,中国一汽新招收了254名大学毕业生,其中发动机部门有20名。我是唯一的女孩。也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孩,我被分配到发动机运动部件的专业职位。该职位专门从事发动机活塞、连杆和其他腹部部件。相对而言,工作压力不大。
当时,我们都认为更好的职位是总安排小组,因为总安排涉及到各专业的方案设计和协调,从设计到试生产、试验、大规模生产等环节,专业领域更广泛、更全面,也是我想在注册前进入的专业小组。
但是,我心想“360行,行出状元”,然后我保持了学生时代的活力,开始了半年的职业培训和实习,在新生入学培训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结果出来后,部门把我调到了总设计岗位,偶然又实现了我的愿望。
本着吃苦耐劳、努力学习的精神,我只用了一年时间,从最初的轮系设计、支架设计到独立承担变形机的总布局设计。
当时是中国品牌的自我主车刚刚起步,发动机处于国外技术引进国内化发展阶段,无法完全独立控制。与国外先进企业联合发展是主要模式。然而,外国企业对技术标准和硬件解决方案完全保密,外国人需要远程解决问题。
那时候,处处受制于人的无力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那时,坚持自主创新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承载着汽车的动力输出。我国应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独立乘用车应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不断升级迭代实现品牌向上。最重要的是开发高端发动机,以满足豪华乘用车的需求。
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创造竞争力“中国心”。那么,如何实现完全独立的发展呢?如何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发动机产品?我总是问自己这些问题,总是探索如何接近这个目标,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实践优秀的专业技术。
2015年,中国一汽GC三代自主发动机正式启动开发,我被选为项目开发负责人,兼任总发动机布局设计。
项目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满足红旗5系和7系的匹配需求。这给总体布局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有一段时间,整机轴向长度不能满足水平舱的要求,距离设计冻结不到6个月。那年我29岁,刚休完产假。“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整机骨架,一遍又一遍地优化论证。半年来,即使是晚上9点,项目作战室仍然灯火通明。
但是,尽管出了多轮方案,一台发动机仍然无法满足这么多车辆的需求,我几次濒临崩溃。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部门的老发动机专家对我说:“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要啃硬骨头,否则,你的产品靠什么达到国际先进?”这句话似乎给了我一剂强心剂,我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回来”。
通过20多个版本的改进和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一款满足5款车的发动机终于诞生了,通用化率达到97%,大大超过了大众MQB的60%,降低了数千万元的成本。
2018年,GC第三代发动机成功批量生产。这是中国第一台批量生产的2.0L高压比米勒循环发动机。该指标全面优于国际同级产品。批量生产的热效率在中国排名第一。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中国心”许多荣誉称号,如十大发动机。
该发动机覆盖了红旗5系列和7系列的所有车型,共生产了86万台。在这一系列车型的帮助下,一汽红旗的销量从3万增加到10万到30万,实现了转型发展,创造了4年多销量增长63倍的产业奇迹。
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我还是很兴奋。首先,我当时还年轻。毕竟,在这个发动机项目开发的早期阶段,我只工作了5年;第二,压力很大。如果发展失败,红旗车将无法满足严格的油耗和排放法律法规,并受到影响。正是年轻人不屈不挠、不怕输、不放弃的势头支撑着我和我的团队赢得了艰苦的战斗,啃下了硬骨头。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都经得起诱惑和孤独。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培养自己的根。做科研创新,注重“新”无论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还是提出新思路,都需要多坐冷板凳,多下功夫。
我总是第一个走进战斗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长时间坐在板凳上会很热。愚蠢的努力本质上是真正的努力。女科技工作者也必须长期坐在板凳上,专注于研发。所有项目成果的背后都是艰苦而持续的努力。
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我在工作中“女汉子”,是家里孩子的好妈妈。怀孕初期很不稳定,孕吐直到怀孕6个月。孩子出生后,我四年都睡不着。
即使家庭生活遇到问题,我也会尽最大努力确保项目和研发的有效发展。怀孕时,我一直坚持早上在单位工作,下午住院。孩子出生后,我每天都在等孩子睡觉之后,写材料直到半夜。
当时我一直在努力工作,现在想起来有点害怕。但是孩子也是我的幸运儿,项目成果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路过关斩将。
自2018年以来,汽车行业电气化竞争加剧,油耗和排放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对传统内燃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款混合动力高热效发动机诞生了。
一开始,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当时国内主机厂没有低压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废气回收系统)大规模生产经验,我们如何开发高热效率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率先开发了中国一汽的第一个混合动力发动机。
新的重任让我既兴奋又兴奋。作为项目经理和总布置设计师,我每天在设计、试制、测试和会议现场穿梭。新技术开发会带来哪些风险和问题?如何提前识别和验证?我大胆创新,基于现有的大规模生产模型,建立骡机,通过骡机增加新的技术方案进行开发验证,探索高EGR率、低摩擦、高压缩比的高效发动机技术路线。 通过创新最短路径布局,突破了高EGR率23%以上无法实现的行业问题,实现了最高热效率42%,超过了丰田等国际一流品牌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热效率对发动机技术和应用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GC混合动力发动机从批量生产型号的39%提高到42%,达到增压直接喷射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
那一年,我34岁。年轻人冲天的精力,敢为人先的努力,让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中国一汽,我作为青年工程师代表现场聆听。总书记强调“掌握自己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让我感受到肩上自主科技创新的重任。我决心牢记总书记的委托,肩负红旗研发人员的使命,不断擦亮红旗“国车”名片,帮助红旗走向辉煌的未来。
我一直在思考:汽车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这样一个内部卷的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再次检查我们的混合动力发动机产品,我们下一步应该去哪里?我们怎样才能再次领先呢?
秉承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理念,我们再次扬帆起航,开始开发更高的热效率发动机,决心将热效率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挑战越来越大,但我继续更加坚定。
近年来,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先后克服了超长冲程深度米勒循环、超高EGR率再循环系统等问题,攻克了更多超高热效率混合动力发动机开发技术难题。
多年来,我被邀请参加省市等各类女性代表座谈会,与各行各业的一些优秀女性代表进行交流座谈。从他们身上,我也强烈感受到了顽强拼搏的品质。 一路走来,我从“小卢”变成了“卢姐”,但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没有改变,对自己的理解更加清晰。此外,我感到非常幸运,来自家庭的温暖和老一辈专家的指导,让我获得力量,向光前进。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不断进步,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帮宁工作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3/102015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