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西
崔力文负责编辑
编辑丨别致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说0.4元/Wh我还能理解,0.3元/Wh有点扯?”
一家主流电池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某媒体近两天发酵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近两天某媒体传播的,“据知情人士透露,宁德时代正在向汽车公司推广173Ah的VDA规格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不超过0.4元/Wh,纯电力市场的目标是10~20万元。”
据媒体和其他几个跟风短视频称,是动力电池的价格“即将暴跌”,“0.3元/Wh时代即将到来”。
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能告诉的是,相关媒体的报道是不真实的。”宁德时代公关负责人这样回复我。
这件事的另一个背景是,所谓的暴跌与核心原料碳酸锂价格的暴跌有关。根据上海有色金属和富宝锂1月16日的报价,碳酸锂的平均价格分别为9.66万元和9.7万元/吨,距离2022年至2023年的60万元/吨(汽车公司购买电池的原材料成本没有那么高)“脚踝价”了。
然而,从现象的本质来看,我认为这次的真正原因是电池企业酝酿已久“大单品”电池战,即将开始。
01
“感觉像特斯拉”
“这种感觉就像特斯拉。”我问的第三家电池公司的相关人士向我描述了这一点。我问为什么?对方撤回了自己的信息。
看来“0.3元/Wh”这在电池企业中仍然相对敏感。就行业而言,来自特斯拉的综合压铸、4680电池和CTC技术都是“极致降本”战略结果。现在这股风吹到了国内电池企业。
然而,在汽车公司追求降低动力电池成本的背后,它不仅与电池制造商的技术和技术改进有关,还与电池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大以及国内市场从增量到股票的增长有关。其中,磷酸铁锂的价格在一年内下降了80%以上,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也同时下降了几个数量级,这是汽车公司的“年降”这一块,一定要有所作为。
毕竟,“油电同价”这是一种趋势,比如15万元级的电动SUV和汽车“532”(5米车长,3米轴距,20万元)等。,每个细分领域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卷特别卷。这时,有人爆出电池的材料是合理的。
此外,对于汽车公司来说,2023年“卷”到了极致,我们只能期待整车最大的电池成本。因此,电池价格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你说的60万磷酸铁锂是最高价。问题是,当价格上涨时,汽车公司没有提到电池价格上涨。现在,据我所知,汽车公司没有提到降价。”说这事“有点扯”负责人说。
此外,该公司没有上述VDA规格的电池,也不太关心媒体的炒作。此外,动力电池逐渐进入“0.3元/Wh时代”,这是一个让电池企业无利可图的地区,电池企业也没那么傻。
电池行业人士分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碳酸锂8~9万元的价格,动力电池的成本也超过30美分,我们必须获得一定的利润。”
汽车公司当然不这么认为。1月10日,零跑C10发布预售价格。零跑汽车副总裁曹力告诉媒体,去年整个行业电池成本的下降客观上帮助零跑毛利转正。“目前磷酸铁锂电池价格4毛钱(//Wh)今年左右,我们认为这种成本控制对整个毛利有很大的贡献,可以达到3毛2到3毛5的范围,再加上我们的电池自主研发。”
正如零跑所说,汽车公司“电池自研”风越来越强烈。例如,极氪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金砖电池,广汽推出了P58微晶超能电池,长安还发布了金钟盖电池系列,计划到2030年形成不少于150GWh的电池自主研发能力。
此外,最大的背景是,动力电池制造商的角色在短短一年内从供不应求变成了“朝北面孔”。出于生存原因,有可能降价“血战”只是,大家都知道,这是真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
02
大单品才是王道
实际上,动力电池“大单品”策略,也是“同质化”极端的时代“卷”创造了成本要求。
不管怎样,连“宁王”宁德时代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也有明显放缓的迹象。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入1054.31亿元,同比增长仅8.28%,净利润104.28亿元,同比增长10.66%,甚至环比下降4.28%。降低成本是必然的。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宁德时代正在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目前,它不太可能降低到0.3元/Wh,这可能只是VDA规格产品的优化策略。
根据相关计算,如果今年宁德时代的173AhVDA电池能够制造出来“大单品”如果60度电池组的成本可以比去年同期节省2.4万元,而100度电池组可以节省4万元,相当于打折,整车降价空间要大得多。宁德时代也有一定的移动空间。
由于去年同期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平均价格约为0.8~0.9元/Wh,每次降价0.1元,60度电池的成本价格可以便宜6000元左右。方壳VDA的规格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定的动力电池标准尺寸系列。VDA标准是中国动力电池规格的第一个参考。
当然,VDA规格的电池厂商太多了,打价格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市场份额而赔钱赚钱,所以“亏本接单”,也不是不可能把电池价格打到0.3元/Wh。
但是,冠以“0.3元/Wh时代即将到来”,真的很扯淡。不应该把局部战争带到全局战争。
毕竟,我们应该看到,在动力电池的上游,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等材料企业的利润也随着价格的下降而惨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领先的磷酸铁锂材料德国纳米亏损超过10亿元。在行业压力下,不可能没有底线。
在这种情况下,大单品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例如,提出“短刀 飞叠”去年上半年提出了技术蜂巢能源“大单品”策略。匹配其飞叠生产线,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轨道上站稳脚跟,解决重要的标准化和成本问题。
蜂巢能源首席执行官杨红新对大单品策略的解释是,“一个型号,至少有两个客户,至少有三条线,那就是大单品。”例如,其62AhL400短刀电池是目前的主要单品。
就目前蜂巢的产能设计而言,目前有30多条量产线(不包括软包),其中20条生产两种型号的电池。对于电池企业来说,一种产品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这与一种产品在10条生产线上生产的制造成本和采购成本非常不同。
蜂巢能源通过飞叠技术与大单品策略的结合,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促进短刀电池的标准化。
零跑车标准化采购电池。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相同的标准电池,并每月比较电池供应商的价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价格较低的人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大单品”效果。对于电池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游戏过程,没有明确的答案。
至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企业,是否是汽车企业?“电池自研“吓到了”,这个都不好说。但是,对于所传的“最近,比亚迪的弗迪电池也在内部通知,敦促团队继续降低成本”,我问了比亚迪的负责人,但目前还没有回复。可以肯定的是,它与媒体有关“0.3元/Wh时代”,比亚迪不会这么说。
虽然2024年汽车公司的价格战已经开始,“电池自研”与电池的价格战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毕竟,电力电池的价格能降到什么程度并不是一个简单而粗糙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和平衡,并在探索中前进。“0.3元/Wh时代”提法,还是太扯犊子。
原创文章,作者:C次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81714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