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是时候考验三位创始人扭转局面了。
作者崔力文
李思佳,李思佳
金鹏辉编辑
“我已经在ICU了,快挂了。”
“我们也不多,坐在ICU门口,准备等进去”。
2019年底,何小鹏和李斌在香港维多利亚港进行了上述对话。几个月后的一天,何小鹏在个人朋友圈再次分享了一张与李斌和李翔坐在沙发上的照片。
并配文,“三个苦逼,记苦思甜。”
不可否认,作为中国新势力汽车制造最杰出的代表,三位创始人之间的关系走过了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似乎有一种互相欣赏的味道。
可从2023年开始,“分化”已成为挥之不去的“蔚小理”头上的主旋律。一方面是理想踩中风口后的奔跑和绽放,另一方面是蔚来和小鹏坠入泥潭后的挣扎和自救。
情况完全不同,使三位创始人之间,更准确地说,李翔和何小鹏、李斌之间,逐渐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在过去的365天里,整个行业无疑充满了理想和威莱、小鹏之间的讽刺、相互掐和战斗。
也许,基于这样的背景,2023年“中国汽车T10特别峰会”三个人碰巧拍的照片,也没有几年前的感觉。
而且作为旁观者,更想说:“变相地说,打破它可能是一件好事,这表明‘蔚小理’快速成长。”
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蔚来、小鹏、理想都告别了创业初期蹒跚学步的日子。
顺势而为,随着小步快跑阶段的到来,我们必须活得更现实,尽最大努力留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牌桌上,为了生存赢得更多的筹码。
因此,进一步聚焦视线,下一个篇幅更想聊聊,已经到了2024年,“蔚小理”各自需要面对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是情况最严峻的蔚来。
事实上,早在2023年初,李斌就发表了一封全体员工的内部信,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他的清醒和自知之明。
但此时此刻,回顾其掌舵下新势力造车的综合表现,由于各种内忧外患,只能用预期来形容。虽然经过不断的调整,人们看到了触底反弹的曙光,但离悬崖边还不远。
众所周知,就在本周,属于2024年的蔚来全员内部信如期而至,字里行间更感受的是李斌的谨慎。
“2023年,有很多教训需要总结和反思,有太多的组织能力需要尽快提高。”
“我们将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优秀产品、更激烈的价格战、更复杂的舆论氛围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每个同事都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放弃幻想,面对挑战。”
换句话说,2024年绝对不容易。在内部信中,李斌还强调了这一点“要事优先”。
也就是说,明确三个优先事项:1、确保核心关键技术的长期投资,确保技术和产品的领先优势,按时、质量交付。2、确保销售和服务能力能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销售能力能够尽快转化为销售。3、确保3个品牌9个核心产品的研发按进度进行。
甚至别忘了提醒大家:“2024年,蔚来坚决避免无效低效投资,坚决节省不为用户和公司创造价值的每一分钱,节省每一次不需要的电力,节省每一份不需要的文件打印,不浪费每一次点击和询问,不浪费每一次用户反馈带来的产品和服务改进机会。”
见证上述输出后,不禁感叹:“这确实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李斌。”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是时候打破决战,然后站起来了。
毕竟,根据目前已知的产品规划,威来品牌在2024年还没有推出新的计划,所以NT2平台上的8款新车的终端性能仍然有很大的变量。
另一方面,承担冲动重任的第二品牌已经卷入了20万-30万的红海市场,前路也充满了荆棘。
是时候考验李斌扭转狂澜的能力了。
巧合的是,小鹏X9于2024年第一天正式发布。35.98万-41.98万元的价格,虽然还没有达到“掀桌子”但还是为这个新势力造车打响了头炮。
在随后的专访中,何小鹏再次重申:“我们的目标是成为30万元以上纯电MPV的销冠。”甚至发表了想和同级别的纯电动SUV掰手腕的豪言壮语。从目前收到的反馈来看,小鹏X9的势头还算不错。
但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2024年新势力造车从未沾沾自喜,相反也不容易。
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小鹏X9作为纯电MPV的贡献终究是有限的。
其次,2023年努力工作的三名选手,小鹏P7i、小鹏G6、小鹏G9将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销量能否再上一层楼,需要打个大问号。
此外,几款规划中的新车和第二品牌进入该局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不得而知。
最终,还没有转正的毛利率,是小鹏必须面对的最大顽疾。
总之,对于这个新势力造车,对于何小鹏来说,困难明显摆在那里。如果解决了,一切都会顺利进行;如果不解决,就会再次陷入泥潭。
至于2023年以37万元的平均价格销售37万多辆新车的理想,2024年无疑是其完全确立行业地位的关键节点。
否则,李想怎么会有点傲慢地喊道:“计划总交付量达80万辆,月交付量达10万辆,自行车交付量达到3万辆,建设超充站2000座。”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够实现,理想确实会在中国汽车市场留下沉重的色彩,甚至威胁到BBA“蛋糕”。
而且在我心里,更想给这个新势力造车泼一盆冷水。
要知道2023年理想L系列爆炸的原因,除了自身产品定位的准确性,细分市场是一片蓝海,没有太大的竞争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在2024年,随着类似问界的疯狂出牌,以及更多劲敌的加入,理想的L系列从“唯一”俨然成为了“之一”。并且就算“主销担当”理想L6猛入场,单月试图交付3万辆车还是很难的。
纯电板块经历了理想的MEGA“上市波折”之后,新势力应该逐渐明白,这片红海注定不会像开发扩展板块那样轻松。连锁反应是,理想的M系列也可能陷入斗争,输出相对有限。
因此,2024年全年交付80万辆,对理想和李想本人来说都是一场绝对不容易的比赛“大考”……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1/132114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