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3年,威来的不利消息频频传出。11月初,威来宣布裁员10%后,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威来将扩大裁员20%-30%”、“威来将倒闭”的谣言。
尽管威来汽车总裁秦立红站出来回应说:“威来汽车不会倒闭,也不会倒闭。请放心体验和购买威来汽车。”但这种反应很难消除外界的疑虑。
“不要说得那么满”、“无风无浪”、“恒大当初也否认了”…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这样的论点。当然也有人支持威来,“开威来车就知道了”。
在这样的舆论声中,威来于12月5日晚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显示,威来在第三季度的收入和交付量方面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收入为190.7亿元,环比增长117.4%,同比增长46.6%;交付量为55432台,环比增长135.7%,同比增长75.4%。
从表面上看,蔚来获得了单季度最佳财务报告。但事实上,蔚来本季度仍净亏损45亿元。
深陷舆论风暴的蔚来正在积极推出“自救”。近两个月来,蔚来与长安、吉利签订了换电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独立造车资格。
那蔚来能否成功破局,靠什么?
01高成本,加剧损失
虽然第三季度财务报告表现良好,达到了许多“历史最佳”,但净亏损仍达到45亿元。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威莱净亏损总额已达到155亿元,超过去年144亿元。
蔚来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是增收不盈利。
此前,威莱不断布局和探索。为了进一步刺激销售增长,威莱创始人李斌扩大了销售体系。自第三季度以来,威莱不仅扩大了销售团队,而且增加了销售商店的数量。这被李斌视为应对未来两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
一些威莱内部员工透露,销售渠道的变化从7月份正式开始,威莱改变了从星巴克等消费企业或奢侈品商店招聘员工的规则,并开始关注成熟的BBA销售人员。
李斌向内部传达的信息是,“BBA的销售团队规模是威来的六七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或商店,威来将无法完成高试驾转化率。”
然而,这些新的销售并没有直接安排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在早期阶段,它们将优先考虑威莱没有成熟的充电和更换设施或商店的低线城市。在这些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的帮助下,他们自己的网络和潜在的用户基础上,帮助威莱进行销售测试。”员工提到。
销售体系的扩大也导致销售职能人员成本和销售营销活动的增加,这也是造成损失的原因之一。根据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威来第三季度的销售和一般行政费用高达36.09亿元,同比增长33.1%。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李斌在11月份宣布裁员10%。根据财务报告数据,截至2022年底,威莱员工总数为26763人,裁员比例为10%,这意味着近2700人将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威来的非核心项目也将被推迟或终止。李斌说:“如果他们在未来三年内不能做出任何财务贡献,我们将考虑推迟或终止他们。”
02押注换电模式
无财务贡献的项目包括电池业务。
李斌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上表示,电池自制项目被评估为三年内无法提高毛利率,因此进行了调整。然而,李斌并不打算推迟自主研发的电池计划,“电池、电池材料和电池组的研发仍将在内部进行。然而,李斌并不打算推迟自主研发的电池计划,“电池、电池材料和电池组的研发仍将在内部进行。生产将委托外部。”
充电和换电引发的争议作为新能源汽车行驶的重要补能手段,从未停止过。蔚来选择押注换电路线。
自11月中旬以来,威莱已与长安汽车和吉利控股签署了电力更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池更换标准、电力更换技术、电力更换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营、电力更换车型研发和定制、电池资产管理和运营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
李斌曾告诉电力交换业务,电力交换是威莱巨大的先发优势。现在是整个行业开放的时候了,还有4到5家公司在谈论它。未来,加入电力交换联盟的汽车公司需要根据威莱的电池标准设计和制造汽车。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长安和吉利一直在尝试和开放电力交换市场。”据了解,吉利不仅参与了电力交换领域的运营汽车市场,而且在长安汽车首次布局电力交换市场时也选择了运营汽车。这可能会解决威莱的迫切需要。
威来多年来一直深入从事换电业务。自2018年以来,威来首个换电站落地深圳,五年来威来不断扩大换电网络。截至目前,威来汽车全国共有2103个换电站,今年新增798个换电站。根据规划,威来汽车今年将共有2300个换电站。
然而,高研发投资和高成本换电站的布局也使威来资金紧张。威来汽车总裁秦丽洪曾表示,换电站单站成本约为300万元。
虽然威来三代换电站的成本略有不同,但根据300万元的水平,威来2000座换电站的固定成本将达到60亿元。不包括场地租赁、人员运营、电费等运营费用。根据今年蔚来汽车新增1000座换电站的目标,仅车站建设成本就高达30亿元。财务报告显示,2018-2023年上半年,蔚来净利润累计亏损764亿元。
其中,单站利用率“不达标”是影响其高换电成本的原因之一。李斌曾透露:“蔚来三代换电站每天换电60次左右就能达到盈亏平衡,约20%的换电站已经达到这个水平。”
言下之意是,80%的换电站还没有达到标准。如果蔚来换电站向运营车市场开放,将显著有助于提高利用率。
业内人士认为,与多家汽车公司合作后,布局完善的换电网络应该能够吸引众多用户,振兴威来换电业务。
独立造车,能降低成本吗?
另一方面,获得独立汽车制造资格也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一部分。李斌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上说:“如果威来所有汽车都是自己生产的,成本将降低10%。”
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显示,威来出现在“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业内人士预测,该信息代表威来已获得独立生产资格。
拥有独立的汽车制造资格一直是汽车制造新力量的一个难题。在这方面,理想和小鹏分别通过收购重庆力帆汽车和广东福迪汽车获得生产资格,零跑车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获得生产资格。威莱选择与江淮汽车合作,江淮汽车负责OEM。
此前,10月20日,江淮汽车宣布计划通过公开上市转让部分资产,上市价格为44.98亿元。经确认,涉及转让的工厂为威来F1工厂和威来F2工厂。
<p data-track="42"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weight: 400; padding: 0px; width: 100%;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蔚来将收购上述江淮汽车资产,寻求独立生产资质。
事实上,蔚来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不代工”。李斌曾经说过,他永远不会也永远不会获得资格。
从长远来看,蔚来汽车的独立生产资质也意味着蔚来汽车将告别OEM历史。有利于提高对产品制造和质量的控制,降低运营成本。
但短期内不但看不到结果,反而一次性付清30多亿可能会让蔚来“雪上加霜”。
到目前为止,威来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的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似乎已成定局。威来拥有独立汽车制造资质,继续扩大换电联盟,迎来了新的未来。
结论
秦力宏曾回应威来倒闭的传闻:“网上确实有一群人看不到威来,一轮又一轮地唱威来。可以预测,2024年是电车血战的巅峰年。2024年之后,威来就知道会不会倒下了!”
2023年,蔚来平安度过。接下来,蔚来将面临更激烈的战场和更激进的对手。在11月份最新的国内新势力销量排行榜中,理想情况下,41030车排名第一,小鹏排名第二,问世界排名第三,蔚来滑落至第五,为15959车。
总的来说,无论是扩销、换电还是独立造车资质,都在不断增加威来的自救。
图片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壹DU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422139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