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充电技术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趋势
快速充电技术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突破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手段之一。虽然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在许多方面表现良好,但其快速充电性能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电化学反应缓慢,可能导致金属Li,从而影响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长安储能研究院作为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前沿力量,深知创新的重要性。长安储能研究院借助长安绿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额拨款支持和西安交通大学众多教授科学家的顶尖科研力量,始终走在储能技术改进的前沿,不断追求技术边界的拓展,致力于将这些创新应用于更广泛的能源领域。
长安储能研究院在探索电池材料科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SEI层的组成对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孙永明教授团队的研究和S分子连接效应的创新研发(P-S-石墨)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稳定性和高能密度,为锂离子电池开启快速充电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研究开始时,孙永明团队利用分子动力学作用,利用SEI层的作用(MD)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结果表明,SEI物质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吸附能力,可以加速锂离子的去溶剂化过程,验证了Li3P在锂离子溶剂化结构中的优异性能。
为了充分利用Li3P在锂离子电池上的快速充电性能,孙永明团队通过创新的S分子连接效应(P-S-石墨)在石墨表面建造了超薄的P纳米层,显著提高了石墨的性能。特别是在快速充电条件下,改进后的材料表现出超越传统石墨的优良电池充放电能力。6分钟内(10C),充电容量达到80%。相比之下,原石墨只能达到57.4%,充电速度大大提高。
此外,本研究不仅是终端产品快速充电性能的革命,也提高了电池循环的稳定性。短短10分钟快速充电后,3.1Ah手机电池原型容量达到90.3%,能量密度达到207.5Wh/kg,充分展示了小型电池的稳定性和快速充电潜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长安储能研究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定位,不断追求技术极致,致力于储能领域的技术升级和应用拓展,为长安绿电战略发展提供重要的储能动力支撑。同时,我们将继续关注储能领域的最新发展,积极寻找和研究如何将更前沿的储能技术引入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促进能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获得更多关于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尖端信息,欢迎关注长安储能研究所的官方动态。通过我们的官方账户,您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其行业应用。
原创文章,作者:OFweek电子工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130913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