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3年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全年杂乱无章的降价浪潮,全年剩下的关键词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退订”。
降价和退订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特别是在2023年下半年,大多数汽车公司发现他们不能直接玩官方降价,而是开始卷新车的定价。官方降价和退订已成为汽车市场的连体婴儿,至少有数万元的真金白银,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相比之下,退订潮是汽车公司不愿提及的痛苦,关注度相对较小。
大多数新的官方降价/低定价新车的起立也伴随着另一波手持订单的退订。
案例比比皆是,例如:
5月底,全新威来ES6上市。36.8-42.6万元的定价水平不便宜,影响订单和增量。因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威来迅速宣布调整车主权益,最高可降低3万元,稳定局面;
6月29日,小鹏G6上市,20.99-27.69万元的价格与同价位的Model相比 Y在相同的配置下至少便宜5万元。72小时预售订单2.5万辆,20天预售订单3.5万辆,Model Y的退订用户数量明显增加;
还有一些经典案例,遥遥领先。AITO问界新M7以24.98万元的起价进入市场,这让很多理想的L7潜在车主退订,也让很多人考虑奥迪Q5L。、凯迪拉克XT5的车主直接放弃了原来的坚持;
而最新的案例,在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极越01直接进行了权益调整。全系列车型官降3万元,100kWh三元锂电池选装包直降1万元(限时),极越01 Max(选择100kWh电池包,即外部长续航版)最高直降4万元。经过11月30日的重击,几乎所有价格20-25万元的智能纯电动SUV都遭遇了订单波动。
从市场终端的反馈来看,品牌知名度越高,影响越小,知名度越低,影响越大。例如,Model Y有冲击,但不大,小鹏G6有冲击,也不大,智己LS6群是,比较大。
退订这件事,难怪准车主
2023年的市场规则很简单,谁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谁就有市场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只要能做到真香,就会有充分的市场机会。
例如,即使品牌实力落后,在8月初的案例中,兰图Free直接更换了增程动力,并发出了价格调整的信号。8月19日,新车正式上市,价格26.69万元。很快,兰图Freee在一周内获得了1.1万个订单。订单数量飙升的原因不难解释。在保留原车大部分亮点技术的基础上,新车价格从33.36万元的入门价下降到6.6万元以上,百度Apolo智能驾驶的增配最终比细分市场最畅销的单品L7便宜6万多元。
目前的市场规则,除了内卷,汽车公司慢慢留下了一个新的结论,比如听劝告。
特斯拉是2023年第一个听劝的人,2022年底手持订单逐渐见底,需求不足时,特斯拉开始持续降价,这是一种全球行为。效果也很明显。根据当时招商国际CMBI的数据,1月9日至15日,特斯拉在中国降价过去一周中销售了12654辆汽车,日均销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76%。与此同时,由于当周中国整体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4.5%,大市场环境并不美观,特斯拉逆势增长。
另一家与特斯拉同在上海的企业,与其集团内的许多子品牌一样,也学会了特斯拉的快速劝说行为,如上汽大众,以及敢于在过去11月率先发布月销售额超过1万辆纯电动自行车的上汽通用。
关于ID的上汽大众经典调价案例.3。
7月,大众ID.3官下降3.7万元。叠加终端进一步优惠后,入门级裸车价格进入12万元以内,直接导致与比亚迪海豚正面PK。其销量也从6月份的1819辆直接上升到7月份的7378辆,每月增长5000多辆。
而且,这种官方下降不是偶然的短期行为,而是后续的长期频繁行为。九月,大众ID.三、官降再次,保险补贴增加3000元。根据11月份的最新销售数据,大众ID.3的自行车销量超过12000辆。在广州车展上,大众官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他们的官方下降不是自我消费行为,而是通过调整燃油车/电动车/工厂和整个系统的销量,基本达到平衡。
当然,自行车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建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行车在降价前损失了2.7万元,降价后损失了4万多元。
为了市场份额,上汽大众的规模自然可以承受,后续的方法是通过使用磷酸铁锂电池进一步控制成本,进一步优化技术,生产成本将降低1.9万元以上。通过规模效应,大众ID在2024年第二季度.3的目标是扭亏为盈。
11月,上汽通用也学会了听劝。别克微蓝6的月交付成绩超过1万辆,其快速崛起的原因也很简单。9.98万元的价格,虽然纯电动续航里程只有430公里,但这个价格的A级车续航里程一般都不高,比亚迪秦PLUS EV冠军版续航420公里,但在裸车价格上,别克微蓝6甚至比秦PLUS还要好 EV还能再低2万元。
所以,即使没有智能驾驶功能,没有天窗,没有语音控制,没有智能大屏幕,也没关系。
2024年的汽车定价还有另一套规则
国产车,首先学会了定一个有吸引力的价格,合资车在2023年的竞争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了有吸引力的价格,大众ID.3和别克微蓝6的案例并不夸张。如果看看日产Ariya艾瑞雅的表现,2022款的入门指导价是28.48万元,现在2023款的终端价格已经进入15万元以内,只有半价。
因此,以上解释了一件事,只要汽车公司真的想了解他们可以匹配消费者的价格需求,那么销售汽车并不是特别困难。当然,低价格和好价格之间有更深的区别。
对于普通合资品牌来说,定价偏高,没人买,然后靠官降找补,还是个招数。但对于豪华车来说,却逐渐成为一种负担。宝马i3、2023年,结合之前的官方降价和终端降价,宝马iX3的综合折扣超过8万元,甚至宝马i3的价格也低于燃油版3系。然而,销售数字并没有燃油汽车的类似行为那么夸张。宝马i3的月销量超过5000辆,但与超过1万辆油车相比,用户认知水平不一样。
赔钱卖车不是一个好办法。在早期阶段,赔钱卖车取决于成本/研发优化和成本大规模分摊。这是一种折衷的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大众、吉利、长城等都是如此。然而,显然,企业正在酝酿新的解决方案。
对抗,近140年的成本定价,甚至是2023年多款热门新车低价背后的“市场定价”。
例如,雷军和小米汽车在2024年基本上吸引了很多关注。根据我们的消息,汽车的定价规则和140多年的定价规则将倒挂。
根据我们从小米汽车获得的最新消息,其定价系统将是市场营销-研发-用户,并进行订单调整。调整到最高的研发水平,用户第二,营销的逻辑。
这种逻辑变化的核心是,小米汽车将根据自我圈定的核心用户圈意愿使用,调整定价和配置。如果用户的需求与他们最初的判断有很大的不同,它将迫使研发端从底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而市场营销部门的责任更多的是展示、销售、交付和售后服务。
在传统的汽车企业模式中,研发和营销是相互独立的部门,用户是近年来新兴的部分。即使在许多主流企业中,它也只属于市场营销部门。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企业布局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类似的事件发生在过去10年里,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
A新车推出后,销量爆棚成为爆款,营销部门与R&D部门争夺成功。
B新车推出后,销量惨淡,未能达到预期。营销部门和R&D部门互相扔锅。营销说R&D不了解汽车市场的需求,R&D说营销没有卖这么好的新车。
因此,对于雷军和小米来说,我们可以拭目以待2024年的具体定价是否到位。目前,在汽车领域,新一轮的价格战已经开始。包括小米在内的2024年至少将有8款热门汽车上市。
目前,在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情况下,Model 3的起价仍然是26.14万元。余承东喊着亏了卖,把智界S7的起价定在24.98万元。当然,这只是一个花架。经过大多数有吸引力的配置选择,实际销售价格甚至比Model还要高 3更高。
此外,它还包括传统汽车公司利用系统力量进行的新一轮价格下跌。四轮驱动、行业最低能耗性能、中大型汽车、PHEV领域最长的262公里纯电动寿命,硬件产品性能加上东风认可,最终起价仅为25.28万元,加上5.8万元股权,可继续探索。
2024年是新能源汽车20多万元的新年,无疑将是价格卷出新低的一年。
当然,还有另一个发展方向。雷军和小米通过新的企业运营结构,寻求打开用户对价格需求的底线,而不是盲目地卷入价格战。
写在最后
时代变了,所以企业的结构和经营模式不变就等于落后。另一个实际案例是,预计今年年销量将提前达到30万辆,2024年将挑战80万辆理想汽车。也是对企业深层经营理念的改革和调整。
用户需求被放置在与研发相同且相互调整的位置。市场营销和其他部门的排名进一步落后,但他们只负责展示、交付和销售汽车。因此,准确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摆脱用户不喜欢的东西,达到用户的心理预期,这是高销售增长的本质。
根据雷军的历史记录和简历,小米汽车的新组合显然值得期待。
因此,2024年的官降潮和退订潮将继续。除非每个人都卷入新的模式。
作者丨黄强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071413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