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大蔚
编辑|凯旋
11月27日,国内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国鸿氢能正式启动H股招股。
根据招股规定,该公司计划发行7952万股,其中香港的销售额占10%,国际销售额占90%。每股售价定在19.35港元至21.35港元之间。根据这一计算,国鸿氢能最多筹集了16.97亿元。
IPO,国鸿氢能拟筹资项目,扩大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能力;分配氢燃料电池电堆, 氢燃料电池系统和制氢设备的研发;向上游行业公司分配投资、潜在收购或建立合作关系、上下游业务合作;以及团队建设、人才招聘和培训,提高关键人员的工资和激励,升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国鸿氢能有望于2023年12月5日在香港股市主板上市,保荐人为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IPO结束后,国鸿氢能将成为中国第二家上市的氢燃料电池公司。
二战上市
国鸿氢能成立于2015年6月,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从公司业务变化的角度来看,2015年,国鸿氢能和加拿大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巴拉德还没有完全掌握自主制氢燃料电池的技术(BallardPower)合资建厂,生产组装巴拉德9SSL电堆,独家购买巴拉德关键部件膜电极,实际上起到了OEM的作用。
通过这种合作,国鸿氢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6年,国鸿氢能获得BallardPower许可,2017年建立了自己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基地。
2020年,随着公司技术研发的投入,国鸿氢能开始将氢燃料电池堆放入氢燃料电池系统进行销售。2022年下半年,国鸿氢能开始提供更全面、更可用的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以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
截至2023年5月31日,国鸿氢能拥有224项专利和专利申请,包括41项发明专利、87项发明专利和96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公司的“在高寒环境下,重卡使用大功率长寿命石墨双极板电堆技术开发”作为内蒙古12个重大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入选“揭榜挂帅”项目。
国鸿氢能建立了商业应用的全场景布局,包括中重型卡车、公交车、物流车辆、叉车、轨道交通和船舶的运输应用,以及分布式发电和备用电源的固定应用。
氢能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综合实力强的国鸿氢能很快占据了市场。
2022年,国鸿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达到175.2兆瓦,占中国市场份额的24.4%,连续六年位居市场第一;氢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二,占总市场份额的21.8%。
国鸿氢能作为氢能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7年来多次受到资本青睐。根据招股说明书,2016年11月至2022年9月,国鸿氢能共进行了10轮外部投资。融资金额超过26亿元,最新估值超过70亿元。2020年,国鸿氢能获得上市公司美锦能源控股1.8亿元投资,同年又获得共青城水大鱼大、广东粤财、深圳嘉家泰等5.25亿元股权投资。2021年,国鸿氢能两轮融资9亿元,其中上市公司盛辉科技通过控股子公司盛辉能源投资1亿元,重庆渝氢、共青城氢也在列。
在多轮融资的推动下,国鸿氢能也启动了上市流程。这是国鸿氢能第二次提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去年11月22日,国鸿氢能首次提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后来,由于招股说明书失败,第二次提交于今年5月22日,最终于11月16日通过了听证会。上市时,华泰国际是招商银行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的独家发起人、联合保荐人是海通国际和利弗莫尔证券。
三年亏损12亿
不幸的是,连续六年销量第一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帮助国鸿氢盈利。直到上市,国鸿氢能都处于亏损状态,很有可能影响其开盘涨幅和后续走势。
根据招股说明书,2020-2022年国鸿氢能收入分别为2.27亿元,4.57亿元,7.48亿元,对应净亏损分别为2.21亿元,7.03亿元和2.8亿元,3年累计净亏损约12亿元。2023年1月至5月,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147%,亏损0.88亿元。虽然今年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多年来仍无法抹去其无利可图的事实。
近三年来,国鸿氢燃料电池系统平均价格波动下降。
招股说明书显示,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平均价格从2020年2914.2元/千瓦降至2023年5月31日1727.6元/千瓦,三年多的时间下降了40.7%;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售价从2020年1.04万元/千瓦降至2023年5月31日3756.5元/千瓦,三年多降至63.96%。
2022年前5个月,国鸿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均价创下新低,降至3756.5元/kW。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公司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达到37090kW,同比增长267%。
2019年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从8300千瓦增加到2022年13.13万千瓦,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1%,带动国鸿氢能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至2022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2.27亿元、4.57亿元和7.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1.66%。
从毛利率来看,国鸿氢能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2021年和2022年,国鸿氢能毛利分别为1.28亿元和1.59亿元,对应毛利率为27%、21%。作为氢燃料研发企业,在目前的毛利润水平下亏损,意味着企业存在成本大或资产大幅减值等问题。
在国鸿氢能的费用项目中,行政费用实际上是目前最大的费用。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前5个月,公司行政费用分别为1.5亿元、6.16亿元、1.81亿元和6570.3万元,3年5个月累计行政费用高达10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2020年至2022年,国鸿氢能股份分别支付1.18亿元、5.46亿元和0.54亿元。据其介绍,上述股份的支付主要由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授予,包括高级管理人员。
其中,五名最高薪酬人士获得的股份分别为7078万元、1.2亿元和1388万元。从2020年到2022年,这五名高薪人士获得的股份分别占行政费用的47.3%、19.45%、7.7%。
招股说明书显示,华汇科技(陈晓敏为其普通合伙人)在国鸿氢上市前的股东结构中、陈晓敏分别持有99.99%、0.01%的鸿运氢能持有18.24%的股份,是最大的单一股东。陈晓敏、燕希强博士、刘志祥博士、杨泽云分别持有华汇科技80%的股份、5%、5%、10%。
相比之下,国鸿氢在R&D的投资远低于行政支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前5个月,国鸿氢能研发投资分别为3590万元、7220万元、9180万元和3550万元,分别占同年收入的15.8%、15.8%、12.3%和24.8%。不得不怀疑,国鸿氢能正在用投资者的钱给高管发奖金。如果上市后这样做,损失可能会继续。
氢燃料很难赚钱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顶层设计不断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迅速。
氢能于2019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2023年8月,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全国第一个氢能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在氢储运、制氢、应用、安全等方面制定了系统规定,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外氢能标准化工作的关键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发展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推广行动“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相关措施。
然而,密集的政策也表明,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需要政策指导,远低于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创新不如这些行业活跃。
一方面,“制氢难、储氢难、使用氢难仍然困扰着燃料电池的发展和应用,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很远。此外,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正在全面发展,通过大量铺设超充桩和更换电站,也克服了充电缓慢和电池寿命短的缺点。在过去的十年里,动力电池的能量从100Wh/kg增加到300Wh/kg,成本也从4元/Wh降低到1元/Wh。随着各国燃油汽车禁售时间表的出台,主要原始设备制造商对纯电动汽车的态度从模棱两可到清晰,使动力电池成为24K纯金轨道,出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世界知名制造商。
另一方面,在氢燃料电池方面,无论是装载量、加氢站数量还是参与企业数量,显然还处于初始阶段,新技术的推出速度也较慢。燃料汽车和加氢站也需要当地的补贴来发展,这取决于政策支持和市场接受度。
由于各种限制,氢能行业尚未形成整个产业链和联合力量。特别是氢燃料电池处于工业化初期,市场规模小,成本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研发投资,甚至人才储备,短期内难以盈利。亿华通是第一家在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的氢能企业,一华通一直在亏损的阴影下挣扎。
作为一个日出产业,氢能的总体方向自然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行业良性发展之前,国鸿氢能需要让自己盈利,才能在行业竞争大量出现之前建立自己的先发优势。
——END——
原创文章,作者:零碳风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2/060913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