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吴在野
32月高调宣布造车后,小米造车迎来了实质性进展。
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更新了第377批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提交了两份“小米牌”纯电动车型,头部有小米商标,尾部有“xiaomi”和“北京小米”字样,代号分别为“SU7”和“SU7 Max”。据可靠消息,小米汽车新闻发布会将于12月底举行。
这意味着久居闺中的小米车即将正式亮相。
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8%,创下十年来第三季度最低水平,连续第九季度下降。然而,自2022年10月以来,小米股价已经上涨了50%以上。
今年第三季度,随着全球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市场的疲软,小米恢复了正增长道路。财务报告显示,小米第三季度收入708.9亿元,同比增长0.6%,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182.9%。高端战略的阶段性成功推动了毛利润的提高。本季度,小米毛利润达到22.7%的历史新高。
目前,手机业务要取得成果并不容易,但在华为回归的背景下,高端战略质量的进一步突破并不是短期的成就。因此,目前市场对小米的更大期望主要是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的成败不仅关系到雷军的个人声誉,也关系到资本市场对小米是否还有期待。
01 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2011年8月,小米发布了第一代手机小米,当时国内手机阵营只有1999元。与国外品牌相比,领先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不仅让小米获得了智能手机市场的门票,也为小米赢得了门票“超级性价比”的标签。
随后,小米以性价比为纲,打下了自己的基本板块。虽然智能手机市场发生了变化,但小米基本保持不变。对市场来说,这并不令人失望,但也缺乏惊喜。
直到汽车制造战略发布,资本市场对小米的热情才重新点燃,市场上关于年轻人第一辆车的呼声也层出不穷。
然而,在高调宣布汽车制造后,小米的汽车业务进展可以被称为低调。直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米粉才真正看到了小米汽车“证件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小米备案了“SU7”和“SU7 Max”两款车型的尺寸和外观基本相同。轴距为3米,长宽高分别为4997mm*1963mm*145 mm、4997 mm *1963 mm * C级车定位为1440mm。“SU7 Max”标配后部可升降尾翼,申报图片配备顶部激光雷达,并提供更丰富的轮毂、制动卡钳等外观套件选择。
性能方面,“SU7”最高速度为210km/h,比亚迪子公司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驱动电机峰值功率为220千瓦,电机供应商为博世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SU7 Max”申报的最高速度为265km/h,采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驱动电机有两种选择,峰值功率分别为220千瓦和275千瓦,供应商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是两款车型的申请企业,生产地址为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21号院。据了解,生产地址为小米汽车北京工厂所在地。
不过,根据汽车大V韩路在微博上透露,小米首款车的价格将在30万元左右。此前,雷军在直播中透露,其价格将达到10–30万区间。
不排除30万的谣言价格主要是在发布初期造势。在公众心中形成价格锚点后,小米将再次宣布“惊喜价”。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年四季都被困在性价比上的小米,恐怕不会延续当年智能手机的定位。这个概率很大“19999交个朋友”米粉们失望了。
据媒体报道,目前小米汽车正在进行试生产,预计下个月(12月)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始批量生产,明年年初(2月)上市销售。这基本符合雷军之前的要求“小米首款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说法。
千呼万唤,小米车来了。
02 小米造车版图
在造车方面,市场比小米更焦虑。
事实上,早在2020年底,关于小米造车调研整车厂、打算造车的消息就不胫而走,但当时小米并没有下定决心造车。
一方面,雷军进入命运年龄,财富和声誉,不需要再创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小米手机正在影响高端市场,雷军缺乏技能。
但市场对小米汽车的热情和新能源汽车的星海,也许最终让雷军下定决心造车。
2021年3月,小米集团宣布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建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在新闻发布会上,雷军感动地说,“我愿意为小米汽车而战,把我生命中所有的记录和声誉都押在上面。”
宣布制造汽车后,小米的行动迅速爆发。2021年9月1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小米汽车正式宣布了17名汽车制造团队骨干成员,其中16名是小米集团原高管,另一名是李田园,一名拥有专业汽车行业简历的外部设计师,拥有300名团队成员。
2022年8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中表示,自动驾驶是汽车行业最复杂的模块,不仅技术密度高,而且与安全高度相关,也是小米汽车的第一个突破方向。小米计划开发500人的自动驾驶技术,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该行业的第一个阵营。
此外,小米还通过收购和投资加强了自动驾驶能力。2021年8月,小米集团收购了自动驾驶公司的深度技术。同时,小米还投资了垂直技术、和赛技术、几何合作伙伴、停车爱好、黑芝麻芯片,包括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核心传感器等。
最重要的资质方面,据路透社今年8月报道,小米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并获得汽车制造资质。早在2021年11月,小米就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签订了合同,承诺在经济开发区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汽车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第一辆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离线,实现大规模生产。
生态系统是最高调的。在今年10月26日的小米14发布会上,“小米澎湃OS”成为重点之一。雷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000多名工程师参与并重写了基于Android和自主研发Vela系统集成的底层架构,旨在打破不同场景下人、车、家的设备边界,“人、车、家全生态”也上升为小米集团的战略。
雷军自豪地说,“对小米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人、车、家全生态’关键跨越。”
因此,小米澎湃OS的产品定位是小米为其用户创造的“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澎湃OS发布的目的不仅是升级MIUI手机系统,更重要的是为小米即将发布的车机系统做准备。
经过一系列紧张的部署,小米汽车已经箭在弦上,在市场的期待中,留给小米汽车的是一场硬仗。
03 大厂造车的命运分野
尽管雷军多次表示,“汽车是百年赛道,任何时候都不晚,只要你看好汽车行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确实赶上了晚集。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一片血海。比亚迪和特斯拉不仅形成了双寡头模式,还形成了威来、理想、小鹏等新力量,以及广汽、吉利等传统汽车公司。
在狼群环绕下,大厂的造车故事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失败的案例是集度。2021年1月,百度宣布造车。同年3月,百度与吉利合资注册成立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从股权关系来看,百度当时在与吉利的合作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时,李彦宏也非常重视集度汽车。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在各种公共场合为集度平台和旗帜呐喊。在2022年百度Q1业绩电话会议上,李彦宏为集度汽车加油,称将配备百度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我们有信心在电车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但今年8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了其全新的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第一款车型正式命名“极越01”。吉利控股集团表示,该品牌由吉利控股集团和百度集团共同打造。这也意味着百度在高调宣布造车两年后放弃了造车的主导地位。
成功的案例是华为。2021年,华为成立了汽车BU,旨在成为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博世。即使在掌舵人余承东的领导和推动下,华为汽车业务的发展也没有摆脱曲折的命运。从最初的黑马姿态,到中间赛力斯和问世界的平庸表现,到问世界M5、M9、智界S7等车型引爆市场,华为才在汽车市场立下了自己的山头。
华为和百度在汽车方面都足够高调,拥有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声音,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因此,对于小米来说,即使它在智能手机市场取得了成功,创始人雷军也亲自坐下来,汽车业务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帷幕刚刚拉开。小米面临着一个依赖老人、不脚踏实地、山寨品牌遍地走的国际大厂商市场。小米依靠它“极致,口碑,快”五字格言,撕开了一个洞。
但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太拥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深入培育多年,其先发优势难以超越。威莱、理想、小鹏等新力量的创始人不仅是雷军的忠实粉丝,也是小米模式的深度学习者。热门思维、粉丝经济和成本效益,每一个小米最初引以为豪的游戏都被新力量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
造车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是市值4000亿港元、世界500强最年轻、雷军老同志的小米车。
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业务是小米为数不多的能够点燃资本市场热情的品牌之一,这对小米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机业务的进展使小米本季度的现金储备达到了1276亿元的创纪录,也使小米在技术投资方面更加坚定。第三季度,小米花了17亿元在汽车制造和其他创新业务上,这表明了它的决心。
据说在雷军40岁生日那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有经济自由“庸庸碌碌”余生过后,我想做一些回忆起来能为之骄傲和兴奋的事情,一件伟大的事情。
手机使小米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汽车业务的成败将决定小米是否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文章封面的第一张图片和图片,版权属于版权所有人。如果版权所有者认为其作品不应免费浏览或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平台将立即更正。
原创文章,作者:伯虎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211513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