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30

上半年,30

       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妹

       光伏产业第三季度报告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即晶科、天合等一些押注TOPCon的企业正在吃饭,而将未来交给BC的隆基则遭受了剧烈的痛苦。

       [两极分化]

       目前,光伏正处于从PERC向TOPCon转型的过渡期,在TOPCon领域深入布局的企业都尝到了甜头。

       以旗手晶科为例,今年上半年,30.8GW的组件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 1.N型组件出货量为16.4GW,N型TOPCon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40%,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单季度N型出货量超过10GW的组件企业。最新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营业收入850.97亿元,同比增长61.25%,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63.54亿元,同比增长279.14%。

       相比之下,老王隆基表现出孤独。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94.47亿元,同比下降18.92%;归母净利润25.15亿元,同比下降44.05%。按照这个节奏,公司与晶科的盈利规模差距将迅速缩小。

       事实上,隆基在TOPCon领域并非无能为力。早在2019年,公司就完成了TOPCon的银浆技术,两年后又生产了廉价金属技术,这是业内最早的研发和突破。

       隆基有自己的计划,可以为而不为。

       钟宝申此前表示,与PERC相比,TOPCon的转换效率有限,TOPCon的整体产能已经过剩。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未来的经济存在疑问。

       事实也是如此。

       到今年年底,TOPCon全行业落地产能预计将超过450GW,HJT落地产能将超过100GW。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3-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280-436GW;在乐观情况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为330-516GW。

       仅目前的产能规划就超出了需求,更不用说整个行业还在继续快速工作了。

       今年5月,晶科能源宣布将在山西综合改造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基地项目(包括56GW单晶拉杆、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56GW组件),总投资约56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业内最大的N型一体化生产基地。此外,此前披露的浙江海宁186.8亿元和江西上饶108亿元的项目投资计划粗略计算。仅上半年,晶科就在TOPCon上砸了890亿元。

       众所周知,光伏正处于整个产业链的降价周期。考虑到未来供需状况,进一步下跌已成定局。隆基总裁李振国也判断,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里,超过一半的中国光伏产业制造商可能会被迫退出市场。

       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隆基的策略是不遵循和参与。由于短期内注定没有太大的空间,最好从长远来看,绕过TOPCon,并在下一站提前安排防御。

       【绕前布局】

       BC电池,全称“Back Contact”(背接触电池)。所谓BC是技术的通用名称,其基型是IBC电池,IBC具有良好的技术兼容性,可与P型、HJT、结合TOPCon等技术,分别形成HPBC、HBC、各种技术路线,如TBC,统称为BC电池。

       自从隆基倒向BC以来,外界的争议和质疑层出不穷。但理论上,这条路线没有问题。

       最低成本下的最高发电效率是光伏的永恒追求,而BC是视力范围内的最佳解决方案。

       根据TÜ根据今年9月V的最新评估数据,PERC组件效率中位数为20.96%,TOPCon和HJT分别为21.57%和21.58%,BC电池组件测试数据最高,为22.25%。目前隆基HPBC电池的转换效率为25.5%,最高可达29.1%,转换成组件的转换效率为23.3%,高于TÜV发布的中位数。

       现在有人以BC双面率远低于TOPCon为例,认为前者短期内没有竞争力,但这根本不是问题。

       背面效率乘以背面的散射光强度,转换为正面效率。这样,即使背面效率高,转换回正面也无关紧要。例如,即使背面效率达到30%,乘以6%的散射光强度,也只能贡献1.8%的正面效率。因此,TOPCon的背面效率虽然远远领先于BC,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综合效率上有优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TOPCon生产线可以通过PERC生产线进行改造,短期内确实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而BC电池对控制、调试、设备等工艺要求较高,从电池到组件包装都要重新开模,增加新设备。要在短期内承担更高的成本,解决更多的问题和困难。然而,一旦道路在后期开通,公司面临的所有挑战都将反过来,成为抵御竞争对手的巨大障碍。

       以前也上演过类似的场景。

       【昨日再现】【昨日再现】

       今天的隆基,仿佛又回到了2006年左右。

       当时行业的主流路线是多晶,其中的企业赚了很多钱——2005年,尚德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仅四年,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2006年,天合光能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高纪凡价值飙升;2007年,赛维和英利赴美上市,前者以4.86亿美元的融资创下了当时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美国IPO的最高纪录。32岁的彭晓峰登上江西富豪榜,而后者掌舵人苗连生则以近140亿的财富稳居河北首富。

       在数钱时,李振国和钟宝申正在思考。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评估,他们得出结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单晶硅最终将具有电力成本优势。

       多年来,隆基一直独自在这条非主流路线上前进,直到2014年,拐点终于出现了。当时,隆基单晶硅的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优势明显高于多晶硅。在相同条件下,单晶的功率成本低于多晶硅的5%-10%,而发电效率高于5%。

       在此期间,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2年的欧美双反,未能在技术上领先但激进扩张的企业基本被打破——2013年,无锡尚德宣布破产,施正荣独自前往澳大利亚躲避闲暇。两年后,负债300亿的赛维也走上了清算之路,苗连生的英利也因巨额亏损被迫重组。

       从那时起,历史的平衡开始向隆基倾斜。2016年,其组件运输仅排名世界第八。到2020年,它一举登顶世界,成功实现了连续三次夺冠的伟大事业。

       看似偶然的弯道超车,其实背后是极其深刻的必然。每当我们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隆基都有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法论,有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第一原则;第二,看长不看短;第三,多方核实;第四,集体决策。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能坚定不移地执行这四个基本原则,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当年选择单晶硅,现在选择BC,本质上是严格执行方法论,而不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

       但要想戴王冠,就必须承受它的重量。要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必然要以牺牲短期利益为代价,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会唾手可得。就像别人每天挣钱的时候愿意孤独一样,今天的隆基可能会暂时放下功利主义。根据公司的排产计划,BC产能直到明年年底才集中投产,大规模成交量至少要等到2025年。在此之前,世界属于TOPCon。

       去年10月,李振国在公开信《隆基的初心》中写道:

       “从众总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条我们认为对社会、行业、客户和企业更有价值的道路。”

       希望隆基能再次拨开迷雾,找到属于未来的光明大道。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作者根据上市公司的法律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进行个人分析和判断;本文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场价值观察不对本文所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原创文章,作者:市值观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40713149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