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以捍卫其遭遇“人为降价”欧洲汽车工业的挑战。 最近,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汽车公司已经通过抽样进行了反补贴调查。
靴子落地时,比亚迪、上汽和吉利似乎早就想到了“抽中”。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于10月27日在社交媒体上回应说,吉利将积极配合欧盟的反补贴调查。
早在所有中国汽车公司向欧盟提交问卷时,比亚迪就回应说,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了反补贴调查,但比亚迪将继续推动该公司在欧洲的强劲增长。上汽对《广州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回应。
三家车企的回应都比较多“淡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欧盟反补贴调查”这个消息来得并不突然,行业和汽车公司早就应对了;另一方面,欧盟的这一举动是正确的“比亚迪们”影响似乎没那么大。
欧洲汽车厂承受不了
何谓“反补贴调查”?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汽车企业在国内获得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不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然而,在其他国家,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是反补贴调查的起源。
据财新报道,反补贴调查将分为两部分“三步走”,首先,有必要确定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是否得到补贴;其次,这些补贴产品是否损害了欧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三,决定采取什么措施。
最终的调查结果只有三种可能性。一是找不到重要补贴,调查结束;第二,虽然有补贴,但不会对欧盟汽车行业造成伤害,也不会采取任何措施。但欧盟“轻轻揭过”不太可能,所以业内人士认为反补贴调查的结果可能是上述三家汽车公司将根据各自的补贴进行补贴“承担个人责任”。
虽然调查还没有开始,但结果似乎已经摆在了桌面上。早在今年年中,国内汽车行业就预测了这一点。乘客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欧盟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双反”调查。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仅是反补贴调查,欧盟也可以随时发起反倾销调查。反倾销调查更为复杂,欧盟需要准备更多信息。
欧盟如此焦虑是有原因的。2022年,中国出口欧洲新能源汽车54.5万辆,比2020年增长6.5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出口总量中的份额从2017年的19%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39.1%。
目前,中国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将欧洲视为海洋“首选站”,这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成熟,德国、法国、英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30%,瑞典、挪威、芬兰等北欧城市的渗透率已经达到50%-70%。
其次,从政策层面来看,欧洲的绿色旅游理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今年年初,欧盟宣布将在2035年完全禁止燃料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这也为新能源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机会。
但欧盟国家显然不想仅仅为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作嫁衣裳”,曾经的汽车工业巨头不愿意逐渐消失自己的汽车技术优势,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市场,反补贴调查将为欧洲汽车工业争取更多的转型时间。
但即使你为欧洲汽车公司争取更多的时间,欧洲汽车公司能制造出新能源汽车吗?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欧洲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落后,一方面,起步缓慢,但更重要的是在燃料汽车领域有百年的技术沉淀欧洲汽车公司,一旦决定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市场,燃料汽车项目沉没成本将成为汽车公司的约束。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欧洲汽车公司的新能源汽车被消费者嘲笑的原因“油改电”,因为这是最快、最低的成本否则,全面平衡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反补贴调查是否公平
所以,筑起“高墙”这是欧盟保护国内市场的最佳方式,但这似乎对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公平,尤其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
首先,为什么比亚迪、吉利和上汽这次会被录用?“抽样选中”,这可能是因为这三家公司都是欧洲市场出口最积极的公司。上汽明爵在欧洲市场出口最多,比亚迪和吉利近年来积极推动欧洲市场布局。
今年前8个月,上汽名爵、极星、比亚迪向欧盟出口的纯电动汽车数量分别为6815辆、24623辆和7634辆,位居中国品牌前三。
但问题是,特斯拉显然是欧洲市场上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今年 中国从1月至7月出口欧洲电动汽车的总合同 23.63 其中特斯拉占11.08万辆。那么这是柿子捡软捏吗?
此外,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实际上已于2022年12月31日完全退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渗透到整个产业链中,对整车出口价格影响不大。
就价格而言,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的价格一般远高于国内的价格,如比亚迪ATO 3(比亚迪Plus海外版)海外售价约27万元,而中国售价13.28万-16.1万元。与欧洲市场上最畅销的特斯拉Modely相比,比亚迪在欧洲的价格并不便宜。
最后,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补贴在中国并不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例如,自2020年以来,欧盟国家也增加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法国有5000欧元,德国有近6000欧元。因此,反补贴调查有点发人深省。
在提交反补贴问卷后,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
虽然这次没有长城汽车“被点名”,但一旦欧盟的调查发现“补贴证据”,很有可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所有电动汽车都会被征收“平均反补贴税”,除国内汽车品牌外,还包括大众、特斯拉、宝马等在中国生产的主要车型,不仅影响整车厂商,中国还有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3“高墙”欧洲汽车公司能否得到保护
业内人士对反补贴调查的后续影响也有不同看法。克里斯预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到540万辆,而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欧洲约35万辆,占总出口量的12%左右。即使实施反补贴措施,影响也是有限的。
但另一方面,虽然“反补贴”短期内,它可能不会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构成巨大威胁,但它最终增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不仅受到反补贴调查的影响,还受到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的影响·维辛曾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不仅会严重损害德国自身的汽车行业竞争力,还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影响中德在其他领域的经济合作。
正如上面所说,一旦反补贴调查“敲下实锤”,这一政策也会影响到中国生产的欧洲品牌汽车。数据显示,2022年,宝马集团从中国向欧洲出口了1.5万-2万辆iX3汽车。
此外,吉利、上汽、比亚迪、奇瑞等已经或计划在欧洲建设制造基地。如果汽车公司因反补贴而减少在欧洲的产量,也会对当地的就业和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也是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警告。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成本优势等整体实力,我们才能更平静地面对快速变化的全球贸易市场。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除了数量和价格,技术是硬实力。就像以前的光伏和芯片行业一样,当中国的技术足够强大时,它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出口到海外,中国的产业链就会出现“无可替代”,中国企业不再害怕海外巨头。
原创文章,作者:新媒科技评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1/040713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