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优势时,汽车成本必须是其中之一。正因为如此,只要有关税费、保险、电价等方面的消息,就会引起新能源车主和潜在用户的神经。假如说购置税已经吃下了一颗持续到2027年的定心丸。所以最近全国很多地方关于电价调整的消息,无疑是大家更关注的焦点。所以,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是否会明显增加?电价调整的趋势,又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价格调整不是价格上涨,没有新能源汽车也会调整
让我们来看看最近各地发布的关于电价的新信息。最近,吉林省主要针对非居民和电动汽车充电换电设施的电价调整计划。在非居民部分,峰时上浮50%,谷时下浮50%;居民部分峰时0.15元/千瓦,谷时0.15元/千瓦。上个月,江苏省也出台了类似的分时电价政策。具体来说,在实施居民合表用户电价的基础上,峰谷电价分别上涨0.03元/千瓦时和0.17元/千瓦时。同时,在电动汽车充电换电设施运营商或场所业主方面,也有更详细的政策调整。另外,云南省还计划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浮动机制,包括峰谷电价、峰值电价等。然而,只要我们冷静地抚摸电价的一部分,事实上,在合理利用规则的情况下,这与价格上涨无关,甚至可以获得更多反馈。其实真正关注的是峰谷电价的一揽子引导问题。
峰谷电价的核心问题主要是电能的不可储存性、经济发展需求或发电能力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回顾这些热衷于推广分时电价的省份和地区,要么是工业发达,要么是自身电力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昼夜用电差距较大。显然,峰谷电价的实施比以往的阶梯电价更加精细化,能够更有效地分配电力资源,缓解上述各种地方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只能说是在这种精细分配需求下的再细化。可以说,峰谷电价的措施是否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更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此前包括北京、上海、郑州在内的公共充电桩价格上涨,其实也是峰谷电价的一种表现。包括吉林在内,这一波电价调整之所以在新能源车主中引发强烈讨论,可能主要是因为电价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向家庭充电场景过渡的趋势。结合之前所谓的公共充电桩涨价事件,两者的叠加引起了恐慌。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公共充电桩的峰谷电价可以概括为“花钱买黄金时间”。而家用充电桩实行峰谷电价,更多的是利用价格因素引导合理用电,甚至可以为车主盈利。
对大电池有好处。如果没有绿色标志,增程和插混也会卷起电池寿命
至于如何帮助车主盈利,让我们来谈谈这一趋势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深远影响。首先,随着这一措施的普及,将有利于电池容量更大的纯电动汽车。更大的电池容量意味着你可以吃更多的谷电红利。此外,通过反向供电技术,当电网需要时,它甚至可能成为车主赚钱的操作。虽然特斯拉规划的家用储能设备也是一剂良方,但对于用电需求矛盾较大的国内一二线城市来说,家用储能设备的安装条件过于苛刻。以“兼职”身份出现的纯电动汽车可能更合拍。
那么电池容量相对较小的插混增程就没有机会了吗?特别是在绿牌身份越来越脆弱的情况下,如果油电同权的声波落地,自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一方面,没有里程焦虑的客观因素使其客观上具有相当强的市场活力。此外,增程式和插混在成本上的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纯电动汽车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平板燃油车的战场上,插混和增程明显高于纯电动车的市场探索效率。从10-20万元的国内核心市场可以看出,以DM-i为首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和增量技术,帮助零跑从新势力中突破,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然而,与曾经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热衷于纯电动范围内卷的绿色品牌政策因素相比,未来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扩展进一步提高电池容量的因素可能是峰谷电价的影响。
上述演出的市场变化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降低电池成本。随着汽车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向15万元/吨前进,仅仅两个月,它就下降了近10万元/吨。去年年底,60万元/吨的价格还没有讨论。当然,既然碳酸锂的价格可以下跌,它也可以上涨吗?从趋势上看,这种可能性,或者说价格超过40万元/吨的可能性已经相当低了。今年第二季度碳酸锂价格下跌至20万元/吨以内后,年中一度上涨至30万元/吨以上。经过一个多月的震荡,碳酸锂价格最终无法抗拒供需压力,因此原材料价格再次下跌。
随着动力电池核心原料价格的下降,包括汽车级钠电池在内的商业化正在加快。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的动力电池似乎已经超过了成本上限,正朝着越来越便宜的方向迈进。无模块电池、底盘电池一体化,甚至更多传统汽车公司的纯电动平台都结束了,同级车型携带电池的尺寸限制正在放宽。更不用说电池本身的技术特点,或者2-5年后完全突破固态电池的科技树。当时纯电动续航里程只是一个数字,不是为了解决续航焦虑,而是与家庭、生活、旅行等场景更深层次地联系在一起。
简而言之,电能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理解国内成品油价格模式。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用“涨”或“跌”来概括。相反,制定更精细的规则是必然的。作为新能源车主,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快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而且对准车主来说,产品力始终是做出最终选择的核心。
作者丨阮嵩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72312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