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至少制定30项汽车芯片重点标准,2030年至少制定70项汽车芯片标准。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汽车芯片的成本仅次于动力电池,是汽车成本第二高的核心部件。虽然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可以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汽车芯片领域,国内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目前主控SOC汽车芯片市场主要被英伟达、高通等垄断; MCU市场的国产化率仍在2%徘徊;国产IGBT芯片替代最快,但2021年仍不到25%。
新能源汽车芯片增量结构图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随着汽车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对自行车芯片的需求将从600-700辆燃油汽车增加到约1600辆电动汽车。中国邮政证券预测,2021年中国每年需要150亿个汽车芯片,到2025年、预计2030年将达到250亿,300亿。
行业专家表示,到2030年,芯片将占高端汽车材料成本的20%以上,比2019年的4%增长5倍。
面对市场前景广阔但国产化不足的现状,行业机构和主管部门开始建设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
今天,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草案),不仅解释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还提出到2025年,将制定30多个汽车芯片关键标准,涵盖环境和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控制芯片、计算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通信芯片等关键产品和应用技术要求,以及车辆和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指导和规范汽车芯片产品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应用。
到2030年,将制定70多个汽车芯片相关标准,在基础、一般要求、产品技术应用、匹配试验等关键领域提供标准支持,加快汽车芯片技术和产品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明确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的标准对象包括汽车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光电子等部件和模块。
本次发布的《建设指南》基于汽车芯片技术结构,从应用场景和标准内容两个维度构建了标准体系结构,明确了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方法,提出了系统框架、整体内容和具体标准项目,确立了各项标准在汽车芯片行业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不同的实现功能,汽车芯片产品分为控制芯片、计算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功率芯片、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10类,然后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实现方法和主要功能规划各种汽车芯片的技术方向和标准。
从《建设指南》来看,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将有“基础”、“通用要求”、“产品及技术应用”、“匹配试验”四部分进一步细分了四部分,形成了17个子类。
目前,汽车芯片功能安全的核心国标“道路车辆功能安全第11部分:半导体应用指南(ISO 26262.11)”电磁兼容核心国标已报批。“集成电路电磁兼容试验通用规范”已立项,其他大量国家标准和行标已开展预研工作,未来,这些将是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文章,作者:电车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29126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