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可以让小米不用怯场?汽车制造业一直忙到现在

增程可以让小米不用怯场?汽车制造业一直忙到现在

在此期间,小米计划开发增程车再次引发热烈讨论。据媒体报道,目前,小米有多代平台在研发和推广,第一代平台将于明年上市,第二代平台计划于2025年推出。从时间进度来看,增程车的推出节点可能在第二代平台之后。

自去年以来,一直被汽车制造业鄙视的增程技术突然翻身。哪吒率先推出了哪吒S车型的增程版。据报道,62%的用户在当时的公共订单中选择了增程车型。到今年为止,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基本上依靠增程支撑了一半的国家。

六月,增程车“大户”理想销量达到3.25万辆,一举超过蔚来和小鹏的总和。同时,零跑销量达到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零跑C11系列交付8900多辆,对增程车型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李翔在微博上公开表示,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关注理想的技术团队,以便进入扩展范围。三个月后,雷军似乎坐不住了。

2023年,续航焦虑尚未解决

增程式之所以从汽车制造技术链的底层开始,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耐久性焦虑并没有随着电池的进步而得到解决,而是在车主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下变得越来越严重。

今年十一长假,各大充电桩前上演“扯头花”大戏。很多车主在排队等电的过程中互相打架,让吃瓜的人津津乐道。

不可否认,与初代新能源汽车相比,目前的汽车公司在续航方面绞尽脑汁,里程数也在上升。有500公里的车型很常见,甚至有800公里的续航数字。小鹏P7、续航706km;极狐阿尔法s,里程708公里;里程712公里的极氪001。此外,威来ET7号的里程数已超过800公里,前者为802公里,后者的顶配里程数已超过1000万公里。

实际应用于道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耐久性基本上可以达到标称耐久性的85%以上。此前,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几乎只有50%。层层提高的耐久性似乎仍然不能满足车主。一个主要原因是整个汽车制造圈都在疯狂地研究智能和技术感。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不仅用于运行,还用于各种服务体验。

例如,空调、听歌曲和视频是基本操作。车载扬声器的功率在100~500W之间。当冬季供暖打开时,功耗为1~5kwh。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逐渐多场景化。根据《2023年京东新能源车主消费观察报告》,随着近年来露营和短途旅行的普及,汽车充电设备、智能互联盒等车载生活越来越丰富。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正在被花式消耗。

今年1月,长安深蓝SL03在重庆进行了两次挑战试验,一次是挑战-30°在现场煮火锅,一个是给100多人吃一顿马拉松火锅。几何车以前也举行过“杭城麻辣英雄会”火锅文化节 ;比亚迪今年举办了王朝车友会,还用汽车发电聚会吃火锅。

在露营热潮下,理想汽车登上新能源销量榜首,理想汽车正式宣布全面推出理想ONE OTA V3.1.91版,这个版本最大的卖点是“露营模式”,汽车可以在野外变成大型充电宝,供应照明、烹饪和电子设备充电。

增程可以让小米不用怯场?汽车制造业一直忙到现在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JD.COM汽车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的充电服务成交量同比增长17.6倍。虽然有新能源汽车增长的原因,但另一项数据显示,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购买要素中,对续航能力的需求依然牢牢占据前三名。

这足以表明,在疯狂堆叠服务体验的趋势下,新能源车主的耐久性需求远远超过了汽车公司电池的开发速度。

车主提高的耐力食欲也间接推动了增程汽车制造的繁荣。在中国,增程技术一直非常成熟。许多在五环路外奔跑的老人都使用增程技术,所以它们也被贴上了标签“低端”调查显示,增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通常可以达到NEDC800公里以上,有些车型甚至可以达到NEDC 1000公里。

的确,汽车公司一再推出技术花样,汽车圈刮起了一阵阵阵阵“妖风”。据报道,吉利还开发了它“车载钓鱼系统”,这些看似酷炫的技术背后都需要电,但汽车公司的电池研发速度跟不上未来的野心,所以增程式只能重返江湖。

增程可以让小米不用“怯场”?

汽车制造业一直忙到现在。当各大汽车企业要么潦草退出市场,要么停滞不前时,仍然兴奋不已的小米是最活跃的。今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汽车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每周将生产约50辆样车。

虽然小米对汽车制造业一直持积极态度,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尚未正式上市的小米汽车一直在努力赶上晚集。即使迟到了,小米的目标也非常宏大。根据雷军的计划,小米汽车明年推出大规模生产后,三年内累计销量将达到90万。

三年内90万辆车的概念是什么?

根据公开财务报告,2022年,蔚来、小鹏、理想车、零跑车的交付量分别约为12.3万辆、12.1万辆、13.3万辆和11.1万辆。小米的目标大约是三年内这些公司的总结果。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新生小米汽车将面临什么?

首先,小米应该在群体的包围下挣扎。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第二年同比增长90%以上。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0%,汽车产销增速放缓,同比下降40%。

从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销售结构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加快集中度。前15名汽车品牌的累计销量高达249.18万辆,同比增长55.75%。换句话说,这些顶级汽车公司自身的增长率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平均增长率。

从市场份额来看,今年上半年前15名品牌联合瓜分了80%以上的国内新能源市场,比去年同期的76.31%增加了8.34个百分点。模式似乎逐渐趋于稳定,有些人可能会从头上掉下来,但后来者不太可能超越或补位。

比亚迪在这15家汽车公司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比亚迪今年上半年销量为103.61万辆,同比增长76.48%,市场份额增长35.2%,比去年同期增长7.2个百分点,几乎赶上了特斯拉、埃安、五菱、长安、理想和吉利的总和。

还有大众、蔚来、宝马、哪吒、小鹏、极氪和零跑……小米的未来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就目前的形式而言,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放缓,小米进入增程式不仅可以缓解用户的耐力焦虑,还可以缓解他们的汽车制造焦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今年7月,纯电动汽车的累计销量为326万辆,同比增长率为29.5%,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累计销量为126万辆,同比增长近90%。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业绩逐渐达到新能源汽车整体业绩的33%以上。增量计划已成为许多汽车制造力量的追求“新风口”。

小米一直擅长捕捉风口,不可避免地不会错过扩展红色,毕竟,雷军也说了一句著名的名言: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此时,进入游戏,也符合其一贯的风格。

但是,增程式可能不是电动汽车的最佳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嘲笑为”脱裤子放屁”对于技术,很多人还是不明白,燃料显然可以直接产生汽车动力,但为什么多余的一举转化为动力,然后变成动力呢?是为了满足汽车上那些奇特的功能吗?

这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们质疑,汽车制造商不能很好地研究耐久性,但他们都想通过堆积各种功能来反映智能和技术意识,并通过扩展程序来掩盖耐久性的瓶颈。他们本末倒置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增程式技术的汽车公司不是我们当地的汽车公司,而是本田丰田和日产。从智能芽全球专利数据库也可以看出,丰田、本田和日产是世界上最好的混合动力技术申请人,甚至理想也略有损失。至于小米能达到什么高度,目前还不清楚。

在续航困境下,增程式只是续航困境“权宜之计”

据媒体统计,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非是围绕两个主题转变:一是续航,二是智能。

从2018年到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从143英里(230公里)跃升到210英里(337公里)。

与安全、毫不费力的增程式相比,纯电显然不容易打破现有的续航困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7年第一批推荐目录中纯电动乘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仅为211.6km,但2020年第七批的平均续航里程已达到391.4km,平均续航里程增加了85%左右。但随着续航能力的快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平均尺寸和重量也在逐年增加。

增程可以让小米不用怯场?汽车制造业一直忙到现在

2023年,蔚来发布了150kWh电池组信息,将续航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的电池重量为575kg,比100kWh电池重量为3.6%。这似乎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行业趋势。

去年,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表示,汽车公司盲目提高里程毫无意义。由于电池技术没有定性变化,只有通过堆叠电池才能实现更长的电池寿命,电池重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车辆的其他性能下降。

这种逻辑并非不合理。

以埃安和极氪为例。此前,为了提高耐久性,埃安的一辆车配备了大容量弹匣电池。因此,取消了前后双电机系统,取消了许多辅助驾驶功能;巧合的是,极氪采用了宁德时报CTP 3.0麒麟电池,在性能上也做出了让步,140kWh电池组与单电机配置绑定,电机峰值功率200kW。极氪 001 WE 版 140kWh千里续航套装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3秒,慢于100kWh版本的6.9秒。

似乎如果新能源市场想继续航行,它似乎只能从最直接的扩展范围开始。当然,一些汽车公司不想放弃从充电技术和新电池材料中接力新一轮的旅程。今年8月,宁德时代宣布推出超充电池。

这款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这种快速充电电池也引发了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疯狂追求。9月,宁德时代宣布将在2023年慕尼黑车展上在德国和匈牙利工厂生产神兴超充电池;随后,新旺达还在车展上出现了新的闪充电池,从20%充电到80%只需10分钟,电池寿命可达1000公里。

中国创新航空公司还开发了自己的超充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充电80%。目前,中国创新航空公司旗下的另一款磷酸铁锂3C电池已配备小鹏G6。配合其800V超高压快速充电架构,充电15分钟,续航300公里。此外,蜂窝能源和国轩高科技也在快速充电局。

早在2019年,保时捷就推出了第一款800V快速充电量产车型Taycan。据悉,当时保时捷的最大充电功率可达350KW,SOC充电时间约为5%-80%。此后,各大汽车公司开始抢占快速充电领域的高地。仅2021年,极狐、比亚迪、兰图、小鹏等汽车公司就发布了800V技术。

在充电桩方面,2018年以后建成的所有公共充电站均支持1000V,电压范围为200V-1000V,恒功率段为300V-1000V。根据配备800V架构的上市车型预测,2022年国内800V快速充电车型销量约5万辆,渗透率3%,2025年销量99.9万辆,3年CAGR达到270.9%,渗透率达到30%。

至于动力电池的材料创新领域,事实上,液体电池近年来一直在更新材料,三元锂电池的市场份额也在增加。随着传统材料逐渐不能满足电池成本降低和能量密度提高的需求,单晶三元、硅基负极等新材料加速应用于市场。

这足以表明,扩展范围的翻转只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瓶颈的缓冲。对小米来说,这也是模仿中突然出现的安慰。

道总是有道理的,曾经用名字歪道道,互联网和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是有道理的。(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拒绝以任何形式转载作者的相关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道总有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52312695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