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伏兆瓦”会有时。
刚刚过去的八天“十一黄金周”有8.26亿人次旅行,其中驾驶旅行早已成为人们最基本的旅行方式。每逢节假日,新能源汽车与油车的优劣之争必然会带来激烈的讨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油or电”一直是权衡和权衡的核心问题——5分钟内加油服务密集方便,每公里成本低至油价十分之一。鱼和熊掌能兼得吗?
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保有用户中,使用公共资源补能和家用慢补能的用户比例约为55%至45%。在使用公共快充之前,64%的用户平均等待时间小于15分钟,36%的用户超过15分钟,“等桩焦虑度”呈阶梯式急增。使用公共快速充电时,40%的用户充电时间为30-40分钟,占比最高,充电时间最高>40分钟的总比例高达44%,也是用户的核心痛点之一。
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新补能明星技术——超快充能解决或缓解上述场景中的冲突吗?如何提出主机厂、充电服务企业、电池企业等产业链的关键玩家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问题和思路,亿欧智库研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能市场,并发布了《2023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超快补能系统研究报告》。
超快充定义:最高充电功率≥300kW
根据现有市场技术水平的特点,亿欧智库定义超快速充电的最大充电功率大于或等于300kW,即充电桩的最大功率和智能电动汽车的峰值功率应达到300kW 的水准。
在超快充标准下,高压技术路径通过车辆800V架构升级实现,充电电压不低于750V,电流不低于400A;该技术路径面向未来,具有发展上限高、充电和用电损失低、重量轻、体积小、潜在玩家多等优点。高电流技术路径是面向当前的、渐进的,其优点是技术成熟,不需要车辆硬件改造,适用于已售产品。
超快充产业链:各轨道技术发展百鸟齐鸣
动力模块、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等上游行业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完整的高压平台技术系统。过度充电及相关服务企业将终端用户连接起来,以满足各种使用场景。
功率芯片:国产车规级SiC陆续上车
工业端上游的功率半导体/芯片仍然是一个“卡脖子”与Si基半导体材料相比,以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更好的物理特性,适用于制造高压大功率设备。随着800V高压平台的电气化方案逐渐成为主流,新一代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动力电池:中国企业主导技术方向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走在R&D-生产-量产-装载的正循环中,先后推出了中创新航3C倍率电池、宁德时代等高充电倍率电池新产品“神行超充电池”和“麒麟电池”以及巨湾技术研究“凤凰电池”等。
充电率通常用于反映动力电池的相对充电速度和效率,不同的充电率通常对应不同的充电时间。然而,DOC(充电深度)条件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亿欧智库建议汽车公司适当公布车辆标准充电曲线/值,以满足用户的横向比较需求。
超充补能服务:三方充电是市场的支柱
如果用锋利的长矛作比喻,充电桩是精钢制成的枪头,充电站是控制和控制枪头的枪杆。近三年来,头部公共直流充电桩施工企业如特殊电话、云快速充电、星星充电、橙色小充电等“铺桩”速度依然如火如荼,第一梯队已经形成了追赶者的规模壁垒。
充电站的数量部分反映了“跑马圈地”在竞争条件下,市场仍以专业的第三方充电能源运营商为主。特斯拉、威莱、小鹏、极氪等只生产纯电动汽车的汽车公司正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品牌充电站数量,为营销服务的高功率充电桩将在自己的车站“不计成本”优先建设/替换土地。
另外,为了应对“十一”节假日场景充电补能资源的区域性、临时性和密集性短缺,缓解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各类企业正在尝试硬件和软件层面的新方法。实现硬件层面“充电桩找人”能源与时空解耦,提高了现场空间利用率;有效调整软件层面的充电“潮汐”现象、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互联互享”是大势所趋。
智能电动汽车及超充系统:纯电动汽车企业阳谋
技术领先和成本平衡是所有汽车公司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纯电路径中,随着800V平台技术的突破和更多产品的上市和交付,超快速充电的能源补充系统将引领城市 高速公路沿线低成本全场景纯电出行。未来,固态电池和1000V高压平台将引领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千伏”高压架构是实现5-10分钟超级快速充电的必然技术趋势。由于设计和制造成本的限制,高压架构将率先在产品价值较高的C级车上大规模生产,其中800V平台将有大量a /B级车产品实现3C超充, 1000V平台将有大量B 实现4C超充/C级车产品。
2023年,智能电动汽车15分钟补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超快充发展的洞察:新标准和新商机
新标准:快速充电和慢速充电接口能合二为一吗?
2023年9月发布的新国标将最大充电电流提高到800A、充电功率提高到800kW,增加了主动冷却、温度监测等相关技术要求。国家充电标准“靴子落地”给市场一颗定心丸,确定超充路线的发展路线。
现有的“快 慢”双接口模式是否必须等于未来?多年来,USB-C统一的终局逐渐从3C领域的充电接口中迎来,特斯拉在北美的主要追随者众多“NACS”等待平行事件推测,未来全球充电接口标准仍有希望实现快速、缓慢的二合一,因此ChaoJi接口的存在也有其意义。
但是行业标准不是强制执行的,所以未来使用哪个界面的决策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市场上的各种玩家手中。
新商机:铺桩不如铺站,超充站坚韧锐利
随着超充电系统的实施,智能电动汽车车主在应用端的需求得到了快速构建。充电站如何在软硬件系统层面分配有限的充电功率,提高充电功率?“翻台率”成为新赛场,新商机转向充电站的运营效益与整体规模效应竞争。由于场地稀缺,大数据选址将帮助超充站垂直更换加油站,“跑马圈地”之后还将诞生一批新的超充服务力量,甚至是地方能源服务新贵。
亿欧智库预测,2025年5%的加油站将转为超充站,2030年转化率将达到30% ,超充综合站数量将达到3.5万座,综合星级评价体系也有望同步推进。
结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的生态:“有桩无车无精神,有车无桩担心人”,用户的耐心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排队打磨,汽车公司本身、三方桩公司、电力公司和城市可能会成功地创造一个适度和先进的超快能源补充新生态系统。
快速技术:超快速充电补充系统的核心是充电服务软硬件、高速动力电池和车辆高压结构。三者的紧密结合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个产业链,实现更安全、更快的共同目标。
快速发展:面对全球竞争和发展趋势,狼不如老虎好。分散但不强的各类能源补充相关企业将迎来多轮整合合并。研发生产资源的快速适度集中,有利于国际市场整体产业建立生存竞争优势。
以下是报告节选的正文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亿欧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10/131412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