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10天,将损失50亿美元,但这只是九牛一毛。
自汽车诞生近140年以来,美国汽车工业首次受到冲击。
14.6万人罢工、抗议、谈判,实质性影响和后续影响,甚至高于2008年经济危机通用汽车破产,5年后,底特律市政府因185亿美元申请破产保护,最终诞生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市政府破产事件。
9月19日,美国UAW(汽车工人联合会)与底特律三家汽车公司进行了7天的第一次谈判。然而,从谈判到罢工,再到谈判,底特律汽车制造停车没有恢复的迹象。这一事件背后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争议。
一方面,三大汽车公司的利润屡创新高,如2022年通用汽车税前利润145亿美元,净利润89亿美元;福特税前利润104亿美元,但总净亏损19.8亿美元;2022年Stelantis净利润约180亿美元。
一方面,三大汽车公司CEO近四年平均工资涨了20%,福特CEO年薪超过2000万美元,通用董事长兼CEO年薪近2900万美元。
另一方面,2022年,通用汽车的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为8万美元,福特的工人平均工资为7.5万美元。其首席执行官的工资分别是普通人的362倍和281倍。
在公司利润达到新高后,首席执行官的工资有所上升,但UAW的近15万人不再接受往年工资的小幅上升,而是提出了立即增加20%的工资,每年增加5%的工资,4年内增加46%的工资。现在,尽管UAW在谈判过程中做出了让步,并在四年内将工资需求调整到36%,但罢工仍在继续,并有更多的连锁裂变。
只有一个解决方案,美国三大提高了员工的工资
事实上,目前的事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早在今年7月,UAW就开始与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进行劳动谈判,并要求加薪。与此同时,UAW成员于2023年9月4日开始抗议。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前的做法是,通用汽车希望一次性支付6000美元,并将6月份定为带薪休假的组合。这个计划让UAW犹豫了好几次,几乎达成了(美国当地媒体新闻)。福特的做法是花一点钱做大事,总工资可以涨,但只能涨9%,不接受UAW46%的加薪目标。
但,最终,Stellantis(Jeep、克莱斯勒和PSA母公司的计划激怒了UAW,最终让一切都崩溃了。提出的建议是提高工资,但减少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假期。
目前的情况是,UAW和美国之间存在着持续劳动努力和回报的问题。如果4年36%的加薪目标进一步退缩,UAW打算妥协。但值得一玩的是,拜登公开表示支持UAW罢工,这给一切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
至于后果,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表示,如果UAW的要求自2019年生效,福特在过去四年中将花费150亿美元,并直接面临破产。三家汽车公司自然不能在原地破产,但现在计划和UAW的加薪目标正在妥协,越来越接近平衡点。
福特和通用汽车现在提出的最新解决方案是四年加薪20%,Stellantis吝啬17.5%,UAW的加薪目标从46%降到36%。虽然差距明显,但差距越来越小。
每个人都可以看到,UAW拥有14.6万人的意愿是该事件的最大标志,占美国汽车制造业工人的56%。至于为什么丰田、本田、大众、奔驰、宝马和其他在美国建立工厂的人没有采取类似行动,答案是,他们最近刚刚提高了工资,并处于新的劳动协议中。
将UAW成员的工资提高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是目前唯一的解决方案。汽车公司面临的三个问题简单而一致,即赚钱、赚钱和赚钱。包括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获得更多资金,在燃料汽车转型新能源阶段不落后,获得更多资金,新能源汽车转型后必然会切断部分员工,优化人员结构将付出代价,因此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
特斯拉是最大的赢家?不,中国汽车是
钱从哪里来?仅仅考虑政府的新政策和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虽然2022年通货膨胀减少法案金额为未来10年筹集7370亿美元,其中3690亿美元将与气候变化和新能源有关,但在10年内,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税收减免目标仅为100亿美元。
现在还没有显示钱是否能像马斯克到特斯拉那样赚到。UAW批准罢工后,马斯克成为最大赢家的说法十分猖獗。基于马斯克对特斯拉员工的股权分配,只要特斯拉卖得好,股价上涨,就能直接增加员工的收入。同时,基于2022年,马斯克曾公开表示,如果他觉得自己在美国三大工作中遭受了损失,特斯拉将敞开欢迎的怀抱。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马斯克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的事件。首先,特斯拉没有加入UAW,这让当前的成员觉得权益得不到保护。与此同时,美国三大公司在特斯拉没有新能源储备十多年,这使得他们的毛利率和股票表现独特。相反,预计未来的一切都将给中国汽车公司留下更多赚钱的机会。
三大美国需要更多的钱,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传统的燃料业务,另一方面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新能源业务。
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来看,美国传统汽车公司的总体战略依赖于中国,因为Stellantis是FCA和PSA最近重组的企业,专注于欧洲和美国的商用车,因此不包括在讨论中。总体情况是,尽管通用汽车在2022年超过了丰田,成为美国最畅销的汽车品牌,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降低了原燃料汽车的业务利润。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汽车市场一样,2022年美国汽车市场总销量下降7.9%至1386.7万辆。然而,新能源正在逆势增长。2022年,美国销量近100万辆,渗透率也提高到6.9%(每售出100辆新车中就有7辆新能源)。而且新能源的势头属于特斯拉,现代起亚,现在还不属于美国三大。在美国,通用汽车只售出3.9万辆纯电动汽车,尽管福特增长了一倍,但2022年美国市场只有6.15万辆。
相比之下,特斯拉拥有53.6万辆汽车。2023年上半年,美国现代起亚的纯电动销量上升至第二位,通常排名第三,福特被公众超越,仅排名第五。由于两者的核心业务在2017年和2018年开始关闭欧洲工厂,并在2018年与公众合作,因此很难重返欧洲。
因此,无论是福特还是通用汽车,除了当地市场,中国市场的重要水平都进一步上升。两者的最新方法是福特在中国市场进行深度再合资企业,而通用汽车寻求跟上新能源汽车的进步。除了获得利润外,它还反馈了当地的技术进步。
在今年8月的战略合作宣传信息中,福特的做法非常有趣。原合资模式不再是负责技术输入、中国制造、销售等本地化经营的外国合资模式,而是长安与福特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计划从事长安福特投资的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车供应业务和福特品牌车型的分销业务。
简而言之,长安拥有新能源和智能的全面认可,将主导车辆和技术,特别是福特电马的下一个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随着合资模式的竞争力逐渐下降,福特的财务报表无疑会变得更好,因为技术的主导地位、预期的销售增长和利润增长。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比福特好,所以它的选择不是合资企业,而是进一步增加深度培育。上汽通用汽车的最新举措是宣布在中国与上汽合作推广电气、智能和互联网投资500亿元,进一步增加200亿元,到2025年相关投资700亿元。
简而言之,对于通用汽车来说,虽然2022年在中国市场销售了230万辆新车,但利润仅占全球99亿美元的10%以上,然而,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和智能供应链的快速进步极大地吸引了它。
除了目前的企业业务和利润外,中国汽车工业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转型过程中解决效率和成本问题几乎已成为全球共识。
典型案例是,大众寻求加快中国市场车型智能化进化,直接入股小鹏汽车,赢得小鹏G9平台研发学习;
公众寻求加快全球智能化进程,利用CARIAD和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与零跑进行智能解决方案技术合作;
大众寻求加快新能源业务的成本降低和推广,分别与上汽和智己进行汽车制造平台合作。大众安徽增加投资231亿元,控股收购国轩高科技。
事实上,丰田的行动并不比公众慢多少。一汽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已深入三电核心领域。目前,一汽丰田BZ3的月销量已上升至近6000台/月,表现出初步成功。下一步,广汽丰田预计将与广汽集团内的新能源技术进行深入合作,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而美国汽车行业是否想这样做,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特斯拉对新能源汽车的答案非常清楚,以获得竞争力。首先,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创新,如综合压铸,CTC/CTB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度越高,对传统制造的优化越多,其成本控制能力就越强。
最新案例是,瑞银证券研究部拆除比亚迪海豹后,得出结论,其成本高于Model 3低15%,日本最近拆解出书的结论是“平台、零部件、电池”都符合世界标准,日本汽车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
事实上,美国汽车公司的期望和布局并不模糊。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深入拥抱中国新能源零部件供应链,学习智能化和平台成本降低。
例如,福特愿意投资35亿美元,并将宁德时报的技术引入美国,为自己创造具有成本和技术竞争力的电池,这一点可以看出。尽管它目前已被许多审查机构检查和卡住,但由于松下、LG等日本和韩国电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还不够,因此缺乏中国相关巨头的进入似乎是不现实的。
在中国市场,从林肯和比亚迪合作购买电池,比亚迪和特斯拉购买电池,通用汽车与宁德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可以解释商机。
写在最后
美国汽车行业越缺钱,留给世界的机会和利润空间就会明显增加。
事实上,使用一系列中国新技术的汽车公司可以带来成本下降、耐力增加、性能提高等好处。特斯拉目前的崛起是一个铁的案例。除了三种电力等方面,机会更多的是智能应用、智能驾驶等方面。
例如,在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上,除了一系列让欧洲人惊讶甚至感到威胁的中国电动汽车。
更重要的是,轻舟智能航空、地平线、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技术的实现效果和成本性能,如DBQ V4第四代方案的目标是量产成本低至1万元,实现L4能力的99%。
对于全球汽车工业来说,这种诱惑是不言而喻的,包括电池、自动驾驶和电动驱动电子控制的商机自然越来越大。然而,机会的时间并不确定,因为随着采埃孚、博世等企业的开始,Alll 在in相关转型之后,竞争才刚刚开始。
作者丨黄强
原创文章,作者:路咖汽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9/201712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