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锂电池厂家没那么悲观

这是新能源爆炸的第589篇原创文章。本文仅记录了“新能源爆炸”的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集团,不收费推荐股票,不代表客户管理财务。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锂电池产业链非常粘,无论是中上游,市场都担心产能过剩,特别是几天前宁德时代锂回扣计划,市场是一片哗然,认为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是真实的,否则为什么宁德时代这样的全球领导者开始抢占二三线制造商市场,这意味着行业没有机会。

按照市场逻辑,锂电池产业链机会不大,尤其是二三线厂商。

 01 锂电池行业强者恒强

毕竟,与行业领导者相比,二三线制造商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不仅在锂电池产业链,而且在绝大多数行业,领导者更有优势,尤其是在技术导向的行业。

行业领导者可以依靠自身的技术、资本、规模、市场等综合优势,对后排企业形成全面的抑制,后排企业只能追逐,追逐越远的可能性越大。

锂电池本身就是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行业。技术越先进,市场就越受欢迎。然后,它可以带来成本优势,带来稳定的利润流,继续投资于技术研发,继续引领行业,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

简单对比一下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技、富能科技等二三线厂商的数据。

二三线锂电池厂家没那么悲观

虽然2021年宁德时代的收入和产科超过1000亿,2022年超过2000亿,但宁德时代的研发率仍然保持在5% 左右,和几家后排厂商差距不大,如果看绝对值就大不相同了!

2021年,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达到77亿,亿纬锂只有13亿,另外两个只是宁德时代的零头。到2022年,差距拉大了。截至2022年Q3,宁德时代R&D成本超过105亿,同比飙升130%,亿威锂能14.3亿,同比增长55%。虽然国轩高科技同比增长近200%,但也只有10亿出头,而富能科技不到5亿,中创新航2019年至2021年3年R&D成本不足6亿。

这种研发投资的差距基本上决定了后排企业很少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反击行业领导者。除非有天才和技术人员,否则概率太小。

与装机量相比,差距也很大,根据SNE的数据,2022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如下。

二三线锂电池厂家没那么悲观

这也是一个滚动级别。除了近两年中创新航,后排厂商的装机量不到宁德时代的1/10 ,欣旺达和富能科技甚至没有1/20。

再从产能规划来看, 到2025年,宁德时代的产能将扩大到839GWh。比亚迪和蜂巢能源均为600GWh,中创新航500GWh,国轩高科技300GWh,亿纬锂能超过200GWh。

虽然二三线厂商的产能规划和宁德时代的差距似乎缩小了,但最终有多少产能落地是值得怀疑的。相反,以宁德时代目前的产能来看,2025年的产能落地几乎毫无疑问,甚至概率超过1000GW。

显然,与行业后排企业的竞争优势相比,当前的宁德时代完全是压倒性的!如果按照市场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逻辑,行业将进入残酷的价格战。宁德时代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成本优势打价格战,最多赚的少,但后排制造商只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退一万步说,行业竞争激烈,连宁德时代都无法盈利。凭借其行业地位,其融资能力强于其他企业,最终生存的概率更高。到那个悲惨的时候,行业内的后排企业应该早就破产清算了。

按照这个逻辑,锂电池产业链后排企业确实没有必要关注,更不用说钠离子电池一旦出来,二三线厂商已经偏离性能的产能更有可能成为落后产能,更快被赶出市场。

虽然宁德时代也面临着一些产能被替代的问题,但它可以凭借钠离子电池的技术优势完成需求替代,并继续生存。

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动力电池产业链和这些后排制造商,答案可能会完全不同。

02 二三线锂电池厂家没那么悲观

首先,宁德时代发起锂矿返利计划的主要原因不是抢占二三线厂商的市场份额。说得好听点,宁王很可能看不起他们的三瓜两枣。它的目标是比亚迪!

只有同样是王者,才配成为王者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甚至特斯拉的销量也被压垮了,而且仍在蓬勃发展。关键是比亚迪希望自己开发螺丝钉。电池本身就是一项富有的业务。过去两年,刀片电池如雷贯耳,深受市场青睐,出货量居世界第二。

根据比亚迪今年400万到500万辆的销售目标,未来几年,很可能下游许多新能源主机制造商将清除市场,没有被比亚迪杀死主机制造商,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或潜在市场份额被抢劫,几乎总是被抢劫,所以,对宁德时代自然是一个巨大的不利!

因此,宁德时代锂矿回扣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拯救下游主机制造商,帮助他们抵抗比亚迪,或降低成本,也可以抢占燃料汽车的市场份额。下游主要制造商生活得越好,宁王的地位就越稳定。

下游的主机制造商并不愚蠢。人们不想把自己的生命线放在王宁身上。像比亚迪一样,他们有能力开发和生产电力电池。如果他们没有能力,他们可以合资参与电力电池制造商,或者达成战略合作,支持二三线电力电池制造商进行二次供应,以避免宁德时代的巨大实力。

因此,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锂电池行业出现了各种相互参与或战略合作的浪潮。毕竟,所有企业都必须考虑和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

下游支持二供的动力是绝大多数二三线厂商的价值!

此外,市场总是担心产能过剩。大多数关键担忧是基于动力电池制造商的产能规划和下游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

但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一方面,规划能力的最终实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许多人低估了需求的释放速度,风景新能源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由此产生的储能需求将给电力电池带来巨大的需求增长。

此外,许多人总是将动力电池的需求限制在新能源汽车上,但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船舶、潜艇甚至飞机都完全有可能安装电池。理论上,所有需要动力的产品都可以由动力电池承担。

在这方面,未来的潜在需求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甚至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潜在需求。

在行业爆发初期,市场总是担心产能过剩,但事实很可能是市场过度高估了产能的释放速度,而是过度低估了需求的释放速度!

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可以看看一些二三线动力电池厂商,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关注价值的。

原创文章,作者:新能源大爆炸,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3/17236058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