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自2020年以来,中国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各行各业、政府和民间纷纷响应“双碳行动”的大潮。

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投资圈也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一系列双碳相关行业和企业,双碳领域的投资空间巨大。

三年过去了,双碳的热度和往常一样吗?现在乘坐双碳东风的行业怎么样?还有哪些企业可以搭上双碳搭便车?

A轮财经「融资风向标」特别篇。

主笔/ 大余

文章架构师/ 马佳

出品/ A轮财经

01.

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从2022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企业前30名来看。

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不仅专注于汽车研发和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埃安,以208.6亿元融资成为年度融资之王,奇瑞控股、宾利、长安新能源、蓝图汽车、威马汽车、雷丁汽车、哪吒汽车、阿维塔技术等8款新能源汽车,相关上下游企业在最有吸引力的龙头企业稳步占据了大部分席位。

几年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风口期”此后,由于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历了快速渗透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熟,行业竞争加剧,亏损成为普遍现象,市场基金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趋于谨慎。

虽然今年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态度越来越谨慎,投资额度也大大缩水,但新能源汽车在整体下行投资市场仍备受关注。

极氪汽车是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首次重磅融资。

2月13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吉利控股)宣布向五名投资者发行A系列优先股分配约1.39亿股,共计7.5亿美元。

今年7月, 第一个新能源商用车品牌也远程宣布完成6亿美元的A轮融资,这是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A轮融资。

在宣布完成A轮融资的同时,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行业首份绿色可持续发展报告也远程发布——远程绿色可持续发展报告。

02.

锂电池行业:固态电池和钠离子逆势发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改进,液态锂电池已接近能量密度的上限。然而,投融资市场仍期待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等新技术领域开启新的技术变革,打破能量密度瓶颈。

2021年,锂电池领域最热门的项目是电池项目,整体融资规模达到数百亿元,如蜂巢能源融资200亿元,中创新航融资120亿元。到2022年,市场开始关注电池的主要材料,一批融资案例也诞生在正负极、隔膜等细分轨道上,如新旺达融资100亿元。

此后,锂电池行业迎来了下行周期。2023年锂电池产业链去库存周期叠加后,今年上半年锂电池轨道交易量迅速下降。

今年上半年,锂电池行业共发生96起投融资事件,较2022年同期下降近20%。

2023年5月,陶瓷隔膜及全固态锂电池研发商清陶(昆山)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清陶能源”)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战略投资27亿元。

清陶能源成立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导。它是全球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领导者,率先建设和生产了大规模的固态动力锂电池生产线。

03.

氢能轨道:进入投资窗口期

在政策和潜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氢能很受欢迎,氢能轨道可以说挤满了一流的市场投资者。从市场反馈来看,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的投融资规模和频率也呈上升趋势,氢能轨道有望正式进入投资窗口期。

去年12月,国氢科技完成B轮融资45亿元,投资后估值130亿元。据悉,国氢科技B轮融资投资后估值130亿元,成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培育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

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国氢科技引进了11家新投资者: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合改革基金、四川投资集团、嘉兴国和投资、武汉经济开发投资、北京大兴投资、尚荣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技创新。

1月12日,香港证券交易所迎来第一个氢能IPO——亿华通。氢燃料电池企业亿华通正式登陆上市港交所,市值超过70亿港元,这意味着亿华通已经完成“A H”两地上市。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的先驱。

04.

碳交易领域:全员加速

根据路孚特咨询公司的数据,2021年中国碳市场交易量达到89亿元,在全球范围内达到7600亿欧元(超过5万亿元)。伴随着“双碳”随着目标的逐步实施,这一差距也预示着中国碳市场未来将走上快车道。

而随着“双碳”随着政策的不断增加,提供碳咨询或碳资产管理服务的碳管理企业已成为投融资市场“新宠”。根据风险投资通的数据,近一年来,国内碳跟踪、碳管理等双碳领域有12家企业完成了融资。

碳市场作为未来30年的趋势产业,由于其环节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八大传统产业正在完成“碳中和”不可避免的是,专业顾问需要赋能目标,这也给碳管理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8月1日,由红杉中国领导的碳阻迹宣布完成B轮1亿元融资,高淳风险投资和经纬风险投资继续增加。

碳管理软件CAMP成立于2011年,试图数字化碳管理,提出企业碳中和方法论CREOS,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和中国第一个一站式碳管理平台碳云。

5月23日,低碳服务运营商金诺碳投资环保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诺碳投”)近日,由清新资本牵头的A轮数千万融资宣布完成。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金诺碳投资协助中国银行在冬奥会期间完成碳中和活动,共同帮助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此外,金诺碳投资还帮助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残奥会、第八届特别奥运会和2023年中国发展高级论坛实现了碳中和。

05.

储能领域:国内储能,海外爆炸

由于电力供应稳定,电价相对便宜,中国家庭对储能产品的需求较少。因此,在中国市场,人们对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然而,当其他轨道相对正常和疲软时,国内储能企业仍在风险投资圈赢得风险投资圈的喜爱。

根据IT橘子的数据,仅7月3日,储能行业就诞生了三只独角兽。

7月28日,一项新能源公司获得了数十亿元的Pre-IPO融资。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业从事N型高效光伏电池、部件和系统应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电站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致力于成为光伏新能源系统应用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7月26日,太阳能电池储能系统研发商「大秦数能」获得数十亿元的C轮融资。据报道,大秦数字可以专注于海外和中国市场的用户侧储能,是中国最早布局海外储能市场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家用储能系统、商业能源存储系统、RV电池等。

7月25日,光伏电池组件智能制造商「正泰新能」获得20亿元C轮融资。据悉,今年1月正泰新能投资15亿元后,估值已达70亿元,20亿元融资后估值接近100亿元。

06.

可降解材料:超高门槛的合成生物吸引顶级资本

自2018年以来,中国在可降解材料领域发生了40多起投融资事件,投资交易集中在 2021年和2022年,事件数量从之前的零星增加到十几起。此外,近年来,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的巨额融资事件频繁发生。

2023年2月14日,可降解塑料制造商「蓝晶微生物」融资超过4亿元,由中平资本领导,江苏黄海金融控股集团(黄海金融控股)跟进,上海浦东发展硅谷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提供5亿元信贷额度。

新能源汽车:流行炸鸡接近谨慎

蓝晶微生物(Bluepha)北京大学张浩千博士和清华大学李腾博士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

巧合的是,今年2月,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3.59亿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后,微型建筑工厂将进一步提高合成生物创新中心的研发能力,促进万吨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生产线的建设,加快“PHA Life”绿色低碳生活产品开发及全球业务布局。

07.

A轮金融思维:

“双碳”余温不会消失,坚信前方路径。

从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投融资数据来看,在一些行业,“双碳”股息正在逐渐流失,投资者倾向于回归冷静状态。以及储能、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双碳”东风还在继续,仍然有大量的企业赶上“双碳”在这波浪潮中,快车做大做强。

即使是新能源、锂电池等逐渐平静的轨道,仍有一批又一批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顺势而为,扎根深耕。

虽然投融资市场对行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但在全球范围内“碳中和”、“碳达峰”无论是深耕国内还是支教海外,总体趋势保持不变,“双碳”未来市场依然可期。

原创文章,作者:A轮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312311842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