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喊降价,多年不盈利是不正常的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这一轮降价自年初以来已经持续了8个月。无论是疲惫的汽车公司,还是陌生的消费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爱的感觉。

每天喊降价,多年不盈利是不正常的

前段时间,比亚迪喊出了中国品牌在一起的誓言。能不能在一起,怎么在一起,每个家庭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态度,不一样。然而,一起降价是每个人的行动政策。

上半年的降价就不说了。在过去的7月和8月,汽车市场的十几家汽车公司提出了限时降价计划,包括大众、通用、极氪等,有些车型甚至直接降价了10万元。就连坚持不降价的蔚来也提出了降价3万元的方案。虽然理想的降价没有官方公告,但很多地区都有优惠补贴。由于支持异地开票,理想汽车的地方补贴约为国家补贴,相当于1.5万-2.3万元的优惠。

在此之前,我们谈到了汽车市场的降价,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近年来,如此大规模、频繁和积极的大幅降价是罕见的。此外,各级车型都在全面降价,整个市场笼罩在乌云之下。

这个时候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降价什么时候结束?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中国汽车市场的降价从未停止过。20年前,降价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问题,20年后仍然如此,但降价加剧,几乎脱离了汽车公司的控制。

也许,刚才的问题应该改变:这一轮降价什么时候才能缓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呼吸?如果你再这样下降,血条不够厚的玩家就撑不住了!

降价一轮又一轮

在本次成都车展上,斯柯达、广汽三菱、斯巴鲁、合创汽车、福特电马、沙龙、玛莎拉蒂等近10个品牌缺席,多个品牌调整了展会形式,母品牌和独立子品牌联合展会。

经过上半年的价格战,今年的汽车市场需求相对疲软。根据乘用车联合会数据,今年7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77.5万辆,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6.3%,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销量为64.1万辆,同比增长31.9%,但环比下降3.6%。

8月份,许多品牌通过限时优惠等促销活动再次降价,推动了第二轮降价浪潮。乘用车联合会预测,8月份狭义的乘用车零售市场销量约为185.0万辆,环比增长4.7%,同比下降1.3%。

这说明降价换销量没有带来预期效果。事实上,上半年前所未有的降价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023年前六个月累计销量952.8万辆,同比增长3%。2022年同期,中国汽车市场因疫情销量一度停摆,2023年这3%增加了孤独感。

更重要的是,巨额补贴不但没有成功地改变数量,反而让消费者感到恐慌,这也影响了下半年汽车市场的发展。

虽然今年没有参加成都车展的品牌不是主流品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问题。但如果汽车市场的消费疲软继续下去,明年将会有更多的“消失”品牌。

虽然适者生存是市场的唯一规则,但非理性降价或过度降价的可能后果将是劣币驱逐良币,这不仅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且损害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警惕非理性降价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无数的后进品牌。这对行业的进步是一件好事。然而,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步伐太大,各种资本涌入,导致了一些发展混乱。例如,威马汽车是与威来、小鹏等企业同时成立的早期新力量品牌,自2018年以来交付了8.3万多辆。

每天喊降价,多年不盈利是不正常的

后来,由于许多原因,威马汽车在2022年下半年陷入了经营困境。威马汽车开始关闭门店,无法提供汽车零部件和售后服务。最近的消息是新的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的股权金额为60亿元。

对于8万多名消费者来说,如何保证售后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现在一个投诉网站上已经有威马E了.5车主维修无门新闻报道。

据了解,这款E.5 2022年5月取车。今年4月30日,车辆喇叭无法正常使用,液晶仪表盘安全气囊出现故障。6月底,车辆出现慢充不能使用的问题,快充只能冲到70%

经销商维修,说威马厂家没有配件,所以售后工作不能进行。这种情况发生在一辆车开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原因是原始设备制造商没有配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汽车公司不能经营,车主甚至不能保证维护,无论价格战有多激烈有什么用。

这个案例的教训也适用于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每天喊降价,多年不盈利是不正常的。毕竟,新能源汽车制造是一项业务,而不是慈善事业。特别是那些背后没有树的品牌应该特别警惕。汽车制造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跑得稳。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一些品牌的新能源转型缓慢,产品确实有一些胯部,但总比没有门的售后结果好。

这不是为合资品牌洗地,而是从消费者自身利益出发。

当然,消费者买车取决于价格,但不仅要看价格,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品牌声誉和社交媒体上的高级演讲内容和风格都需要合理考虑。

回到降价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理性看待。我们必须警惕非理性和过度降价。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多思考,不要焦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量避免威马车主的遭遇。

百姓评车

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剧变阶段,原有的市场规则被打破,新规则正在探索和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因非理性降价而驱逐良币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传统品牌陷入转型缓慢的困境,另一方面,新品牌具有创新和动力,但消费者很难放心。前者是行业稳定的基石,后者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排斥。

这一届消费者的选择注定是左右为难。但无论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理性的选择绝对是对的。

原创文章,作者:百姓评车,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302211814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