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亦久
虽然很多人都在关注小米造车的一举一动,但雷军在8月14日持续了3个小时。 在“成长”年度演讲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一重大战略。几乎同时发生的百度放弃造车的消息,给小米造车的前景蒙上了新的阴影。
然而,十天后,峰回路似乎转了。
8月24日,据路透社报道,小米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电动汽车的消息,这意味着小米一直强调,2024年的大规模生产和上市只有一步之遥。
事实上,在这个消息出现之前,小米已经采取了很多行动。几天前,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兵、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正南等人在新疆为新车进行路试的照片已经传遍了整个社交媒体,包括“xiaomiev.com“网站域名被曝光,工厂招聘的消息也证实了小米汽车制造开始加速。
微博截图
获得汽车制造资格意味着小米终于可以坐在牌照桌上参加比赛了。
但现在和雷军宣布造车时的新能源市场,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国内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几乎堪比手机行业的超级红海。小米曾经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搅局者。这一次,我不知道小米电动汽车是否还能扮演这个角色。
2001年半的“纸上谈兵”
自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车以来,已经两年半了。无论市场上有多少声音和行业变化,小米似乎都不为所动,一直保持着高度神秘的造车氛围。
一方面,这当然有商业保密的考虑。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即使产品设计得很好,也不能进入大规模生产。如果太高调,可能会出错。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小米可能承担北京宝沃的汽车制造资格,但今年6月,北京宝沃汽车申请取消汽车生产资格,这意味着小米无法直接从宝沃获得资格。
同时,小米不是唯一一家寻求汽车制造资格的公司。此前,它还高调宣布百度从未获得汽车制造资格。
在宣布汽车制造之初,小米不仅表示将投资100亿元,还直接给出了2024年大规模生产和上市的目标。然而,由于担心产能过剩和行业需求放缓,相关部门在批准新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时一直持谨慎态度。
据路透社6月份报道,特斯拉试图扩大上海工厂的计划尚未获得批准。与此同时,一些业内消息人士表示,美国豪华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 Group希望在中国生产汽车,但被告知的可能性很低。
据《金融时报》8月初称,百度最终放弃了通过集度自己的汽车,最终选择退后一步,吉利控股集团打造了一个新品牌“极”,百度和集度以“技术合作”的方式,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力。
极越01
小米是自2017年底以来第四家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企业,可以说跨越了一个大门槛。
然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双资质”。小米正式批量生产必须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以满足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条例》。
工业和信息化部尚未披露小米汽车的相关信息,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即使有媒体去小米验证,对方仍然选择保持沉默。毕竟,在尘埃落定使生产线真正启动之前,一切可能带来变量的事情都需要避免。
小米准备好了02“肉搏战”之战吗?
无论是投资水平还是研发实力,经过多年在硬件行业的洗礼,很少有人会过于担心小米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但小米本身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它的汽车制造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毕竟,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它的主营业务受到影响。根据5月份公布的财务报告,小米最新季度收入下降了18.9%。随着手机等智能硬件需求的下降,小米迫切需要将智能手机业务转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
2023年小米Q1财报
此外,小米面临着最不利的市场环境变化。
从国内汽车生产厂的利用率可以看出这一挑战的严重性。
根据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到2022年底,国内汽车生产线(包括内燃机车生产厂)的年产量可达4300万辆,但目前利用率仅为54.5%,低于2017年的66.6%。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产能过剩也与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
今年年初以来,各大汽车企业开始了降价浪潮,消费者需求低迷,竞争进一步加剧。尽管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在增加,但汽车企业的利润并没有显著增加。
就在雷军发表年度演讲的那天,特斯拉宣布了另一次降价促销活动。包括理想和威来在内的新力量不得不继续跟进。
即使上半年推出了新爆款G6,小鹏新一季度的财务报告依然丑陋,连续两个季度毛利率为负,亏损不断增加。
根据市场传言,新改款的特斯拉Model 3在拆除雷达成本降低和制造技术升级后,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到20万左右。一旦该车型在9月或10月上市并开始快速交付,无疑将给国内新力量带来新一轮的竞争压力。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是否需要延续其在手机领域一直追求的高性价比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因为绝大多数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超高”的性价比,尤其是一些传统汽车厂商不愿盈利的舒适配置和不妥协的安全配置。
小米全年塑造的品牌形象也使其汽车难以像威莱那样直接进入高端市场。因此,如何在汽车等大型消费品上重新包装小米特色,可能是小米汽车上市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幸运的是,小米并不缺乏早期的品牌效应和曝光率。只要配置足够合理,价格也有优势。即使普通消费者会货比三家,一些米粉也可能愿意为雷军的最后一次战斗买单。
毕竟,雷军曾经说过,小米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将是他最后一个重要的创业项目。最近,他还在个人微博社交媒体账户上发布了员工手持 “为小米汽车而战 “横幅照片。
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小米一上来就要面对肉搏战,成败只在一念之间。
原创文章,作者:壹番,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261311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