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将加快大项目进度,重构产业格局

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将加快大项目进度,重构产业格局

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将加快大项目进度,重构产业格局。

01 国内氢能标准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完善

从标准数量来看,我国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据能源研究统计,截至2023年7月,国内氢能领域已发布各级标准292项,其中国家标准106项,行业标准30项,团体标准137项,地方标准19项,涵盖制度、储存、运输和添加的各个环节。仅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来看,氢能领域的标准数量就达到了136项,超过了新的储能领域(122项)。

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将加快大项目进度,重构产业格局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标准体侧重于产业链的下游。据能景研究统计,截至2023年7月,国内燃料电池和汽车有40多项国家标准,约占国家标准总数的40%;行业标准11项,约占行业标准的30%;团体标准57项,约占团体标准的42%。以国家制氢标准为例,上游环节只有9项,其中只有4项与电解槽有关。

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将加快大项目进度,重构产业格局

从出版商的角度来看,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氢能制造商相对较少。目前,氢能国家标准主要由国家标准委员会指导的技术委员会制定,行业标准由各部委、氢能行业协会和技术企业制定和发布。当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比例较高时,说明行业技术企业参与度较高,反映了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据能景研究统计,截至2023年7月,国内氢能行标/国标比例仅为1:3左右,同期国内发展迅速的新型储能领域行标/国标比例达到7:5.侧面反映氢能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02 氢能指南的重点是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标准

氢能指南是氢能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文件”,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发挥作用,其核心任务是促进氢能领域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建设。

因此,能景研究认为,其内容的核心是标准建设、标准布局、标准制定和供应:

一是推动全产业链各环节核心技术标准突破。除了官方氢能标准体系框架外,氢能指南还列出了核心标准开发行动清单,优先考虑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其中,上游核心标准的突破或关键,特别是与关键设备相关的标准。从“核心标准”从清单中可以看出,PEM电解槽技术要求、氢压缩机、氢膨胀机等关键设备标准在产业链上游有近10种。

二是注重新技术路径标准的提前布局。除了将电水解制氢设备、氢气压缩、燃料电池等发展较为充分的技术路径纳入标准框架外,本指南还包括光解水制氢、有机液体储氢、氢内燃机等仍处于研发示范初期的技术路径。

三是重视标准制定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三个方面,一是重点推进企业标准、集团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快标准供应;二是重视技术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保持标准协调,避免重复和冲突;三是重视国际氢能领域先进标准的转变,加强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

03 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将加快大项目进度,重构产业格局

氢能指南的出台将加快国内氢能标准体系的建设,统一规范国内氢能产品的检测方案、规格、性能指标和安全性,对国内氢能产业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能景研究认为,完善标准对氢能产业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标准是行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最低要求,将设定一定的门槛,防止低端产能过剩。近年来,制氢电解槽企业燃料电池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导致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竞价严重,但产品质量难以区分和比较。本指南包括水电解氢系统的能效限制值、能效等级、燃料电池模块安全等标准“核心标准”列表,或者可以提高进入门槛,限制盲目扩大低质量产品的生产。

标准将加快供应链建设,淘汰落后企业和产品。氢能产业链部分环节产品上下游绑定强,往往由于标准不一致,导致产品不兼容,导致部分厂家利用独家标准推广低质量产品。统一标准出台后,将打破标准壁垒,开放上下游产品界面,让下游客户有更多的上游供应商可供选择,让供应链产品市场回归良性有序的竞争,如2021年发布的GB/T2679-202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本指南中的加注协议标准等。

标准是确保项目和产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促进大型项目的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21年以来,各类项目的产品性能和规模都在迅速提高。例如,国内碱性电解槽单槽5MW随处可见。燃料电池的应用已从公交车发展到轨道车辆和船舶。加氢站年建设量超过100座,产品开发速度超过安全标准。此外,氢能行业涉及的建设者和运营商不熟悉氢能的安全标准、产品和服务,也找不到明确的依据。氢产业链各环节关键设备检测和安全标准的出台和完善,可以使产品生产和项目建设有据可循,加快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过程,促进产业发展。

开放国内外标准也将有助于国内企业实现国际化进程。国内氢能行业和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标准缺失或与国际标准差异较大,国际标准发言权较弱,导致国内产品出口需要海外标准认证,如储氢瓶阀、电解槽等,错过了国际氢能市场机遇的快速上升。本指南不仅强调了一些先进的国际标准的转变,而且还强调了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以打开国内外标准的障碍,帮助国内企业发展国际市场。

资料来源:能景研究

作者:柳景、新云

原创文章,作者:能景EnerSce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8/221911575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